生活空間遊記:先有遊牧生活者的態度,遊牧生活便已經在你的生活開展開來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住過多小的房子呢?住過多大的房子呢?

從七八年前來到香港讀書,就從各處聽說香港的房子很小,唐樓很舊無電梯,劏房超小很憋屈。即使無實際見識過,也從報章網路的新聞中略窺一二,所以等自己研究所時期與人合租,入住一間兩房一廳的套房時,只是小小驚訝並沒有到掉下巴的程度(笑)。

彷彿小,是理所當然。

小,真的理所當然嗎?

第一次合租:和「廳長」一起生活

對了,也是在那時候才知道,原來有一種租客被稱作「廳長」,他們是租住在客廳空間的人,我的其中一位室友便是住在客廳。除了一張掛牆的折疊桌,安上一張氣墊床、一副遮擋簾子、再買兩三個收納盒裝衣物,就可以在「隔出來的房間」裡吃飯、睡覺、學習工作了!

而我和另一位室友的獨立房間跟這沒有太大區別,只是氣墊床變成床墊,簾子變成房門、收納盒變成收納櫃。大家共用廚房、浴室、客廳的落地折疊桌和一條不算寬的通道。

在自己房間裡走路的情形,該用寸步難行來形容嗎(笑)?

當時,我對於與人合租的這間套房的態度是:既然在香港生活,它存在著這樣的居住問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不過在取態上,真的沒有選擇了嗎?

PS.在預算方面,如果有能力和意願付出更多,也是可以租到稍微大些的房子的。

所以,在無意識中,我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種較為擁擠的住屋環境。但還是很感恩第一次合租能交到兩位善良和貼心的室友,大家一起在房子打邊爐過節日一起逛街聊天。

也很感恩房東提供住宿給我,因為我享受的不只是住宿的內部空間,還有它周圍的自然環境。房子的周圍有條大河,所以那時經常黃昏獨自在河邊散步,邊觀賞落日的河景,邊放鬆心情。要是沿著河一直一直往前走,就會看到海和瞭望到山,是非常治癒、幸福和充滿感恩的事情!

第二次獨自租房:把住在劏房當作一場生活體驗

來香港八九年時間,在這裡學習和工作,逐漸掌握粵語和本地人溝通並建立關係,到如今獨自出來租房生活,像是半個本地人般(XD)。

我現在住的空間在香港被稱作「劏房」,就是房東把自己的一套住宅裝修成幾個更小的獨立房。我的這間獨立房具體有幾坪數還真說不上來,不過可以用腳丈量一下:

推開門後,向斜右前方走三步可以到達書桌前,向正右方走三步可以到達床邊;門後邊則是一個小巧的廚房和浴室(哈哈)!簡單來說,我的獨立房裡有一床一桌一灶台一廁所,這些都是進來時已有的物件和生活功能空間。

然而,這幾天我在了解「遊牧生活」相關資訊時,忽然意識到換一種思路來看待住屋這件事也不錯:

假設我現在就是個遊牧生活者,當下預估會在香港停留一年時間,一邊旅行,一邊工作,所以我暫時租住在一間劏房,來體驗看看住在裡面的生活。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呢?

這樣一來,居住在劏房也變成一件很有挑戰性、很有趣、很值得好好觀察和感受的事情了!要是把「香港的房子就是很小」這件事當作理所當然,那麼對房子的空間大小、日常生活活動、最低生活需求、個人物品也將變得不再敏感,甚至處於無意識狀態。

對居住空間和生活物品處在無意識狀態有什麼不好嗎?

第一,其實也沒有不好,因為只有經歷過「無意識」,後面的「有意識」才會更加深刻,而且來地球好玩的地方就是體驗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也就是成長/進化/升級/修行的過程。

以我自己為例,我記得剛搬進現在這間獨立房後,最初第一個月做的事情就是大量購買各種MUJI的收納用品,大到掀蓋收納盒、可折疊收納盒、藤編收納盒,小到木製托盤、牙刷底座、各式掛鉤。我只是無意識地覺得空間很小,收納空間不夠!

誠然,同類型物品用一個收納盒來集中放置會是不錯的選擇,可是,我為什麼會需要持有這麼多同類型物品呢?比如搬進來有半個身子高編織袋的書,而且幾乎都沒看過!

實踐極簡生活後,我慢慢意識到「為什麼持有如此多不在用的物品」應當是比「比如何收納這些用品」優先思考的問題。

第二,比起無意識,如果能有意識地去思考一些居住空間和生活物品相關的問題,應該會好玩的多吧?!比方說,

  • 何為有助於身心的物品?
  • 何為對待物品的態度?
  • 何為自身需求的限度?
  • 我對生活空間的期待是什麼?
  • 何為嚴格限制需求,但並不因此放棄舒適和精緻的生活方式?
  • 家務勞動、整理房間和灑掃庭除的意義是什麼?
  • ......

在實踐極簡生活後,我發現正是藉由思考這些相關的問題,自己的自我意識也在得到逐步提升,而這樣的不斷追問、自問自答的問題意識還能夠被遷移到思考其它問題面向上,比如工作項目、人際關係等等。

結論

我想不管是合租的套房還是獨立房,都是遊牧生活者在世界某處暫時停留的一個站點;合租生活或是獨居生活,也都是自己在人生這場遊戲中的體驗。

如果一切都只是體驗,那什麼是家呢?《不幸福就對不起自己了》說

「真正的家構築在心田裡,無論走到哪裡,聆聽到自己的心聲就有回家的感覺。」

所以就多聽聽直覺和內心的聲音怎麼說吧!

在這個地方,我會整理自己的物品、日常生活行為和價值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斷捨離我的帆布鞋 我有一雙帆布鞋,它去過大阪,卻沒有踏足大阪的土地(哭)。 這次去大阪,我看到好朋友帶了兩雙鞋,腳上一雙登山鞋以及包裡一雙帆布鞋,於是我也拿多一雙帆布鞋放進我的旅行登山包裡(人真的很容易受到身邊人影響呢!),嘴上說著「我到時應該會想換著穿」,心裡卻並不確定。 心裡不確定的原
茶室裡,「請你轉動茶碗,欣賞茶碗的美」老師溫和地說。 去年冬天傍晚,在京都老師的家裡,我和好朋友向老師學習茶道文化。 「茶碗的美?什麼意思?」我一知半解,不過還是努力觀察手上這隻茶碗的造型和所繪製的圖案:一枝淡粉色的花。這是老師根據對我的印象而選出來的茶碗。 當時我覺得茶碗的美來自於工匠花時間
極簡人也是挑剔的人 去年搬進我的租房後,我的燒熱水工具一直用的都是MUJI的鋁鍋。後來開始自己準備早餐,我發現這口鋁鍋就有些「忙不過來」了。早晨會想先喝一杯熱水,所以這口鋁鍋要先幫忙煮開一壺水(兼職),然後再幫忙煮雞蛋或者蒸紅薯(全職),這樣效率很低,不過還是可以忍受。直到後來媽媽給了我一個閒置的
最近,我的閱讀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 閱讀地點的擴展 我閱讀的地點從我的租屋裡(就稱作家吧)擴展到了家附近的公共圖書館。自從去年7月住過來,還從來沒想過家附近會有一間公共圖書館,走10-15分左右就能到,自習室座位還很充足。 這週連續來了三天,本以為週六自習室的空間會需要排隊進場,沒想到全天的人
7月中旬,我結束了幼師的工作。 離職後,我和好朋友去了一趟大阪旅行,回到香港的這段時間,我觀察自己處在想幹嘛就幹嘛的狀態:想幾點起就幾點起,想看書就去看,想寫文章就寫文章,想整理物品就馬上去整理物品。走在香港天氣悶熱的街頭,我心裡卻覺得無比涼快,感到萬分的輕鬆和自由! 為什麼辭職「幼師」的工作,
今天夏天我和好朋友再次去大阪。這趟旅程,我做了兩個自己覺得蠻好玩的行動測試: 用登山包(或叫行山背囊)取代四輪拉桿箱出行 不定旅行計劃,只是看當下的心情和體力情況來行事 這篇文章,我打算來整理一下這次我背登山包出行的感受,我總結出了三點好處。先說結論:背了登山包出國旅行後,就再也回不去,應該
斷捨離我的帆布鞋 我有一雙帆布鞋,它去過大阪,卻沒有踏足大阪的土地(哭)。 這次去大阪,我看到好朋友帶了兩雙鞋,腳上一雙登山鞋以及包裡一雙帆布鞋,於是我也拿多一雙帆布鞋放進我的旅行登山包裡(人真的很容易受到身邊人影響呢!),嘴上說著「我到時應該會想換著穿」,心裡卻並不確定。 心裡不確定的原
茶室裡,「請你轉動茶碗,欣賞茶碗的美」老師溫和地說。 去年冬天傍晚,在京都老師的家裡,我和好朋友向老師學習茶道文化。 「茶碗的美?什麼意思?」我一知半解,不過還是努力觀察手上這隻茶碗的造型和所繪製的圖案:一枝淡粉色的花。這是老師根據對我的印象而選出來的茶碗。 當時我覺得茶碗的美來自於工匠花時間
極簡人也是挑剔的人 去年搬進我的租房後,我的燒熱水工具一直用的都是MUJI的鋁鍋。後來開始自己準備早餐,我發現這口鋁鍋就有些「忙不過來」了。早晨會想先喝一杯熱水,所以這口鋁鍋要先幫忙煮開一壺水(兼職),然後再幫忙煮雞蛋或者蒸紅薯(全職),這樣效率很低,不過還是可以忍受。直到後來媽媽給了我一個閒置的
最近,我的閱讀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 閱讀地點的擴展 我閱讀的地點從我的租屋裡(就稱作家吧)擴展到了家附近的公共圖書館。自從去年7月住過來,還從來沒想過家附近會有一間公共圖書館,走10-15分左右就能到,自習室座位還很充足。 這週連續來了三天,本以為週六自習室的空間會需要排隊進場,沒想到全天的人
7月中旬,我結束了幼師的工作。 離職後,我和好朋友去了一趟大阪旅行,回到香港的這段時間,我觀察自己處在想幹嘛就幹嘛的狀態:想幾點起就幾點起,想看書就去看,想寫文章就寫文章,想整理物品就馬上去整理物品。走在香港天氣悶熱的街頭,我心裡卻覺得無比涼快,感到萬分的輕鬆和自由! 為什麼辭職「幼師」的工作,
今天夏天我和好朋友再次去大阪。這趟旅程,我做了兩個自己覺得蠻好玩的行動測試: 用登山包(或叫行山背囊)取代四輪拉桿箱出行 不定旅行計劃,只是看當下的心情和體力情況來行事 這篇文章,我打算來整理一下這次我背登山包出行的感受,我總結出了三點好處。先說結論:背了登山包出國旅行後,就再也回不去,應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篇文章回顧了2001年至2013年間,作者在臺北的租屋生活,描述了搬家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從充滿回憶的板橋老公寓,到擁擠的景美小雅房,最後與女房東共處的溫馨日子,這段北漂經歷塑造了作者的成長與回憶。在這些故事中,作者不僅分享了生活環境的變遷。這段時光成為保存在心中的回憶,也是一種珍貴的生活體驗。
為了擺脫香港的吵鬧環境,我來到泰國尋找安寧,卻沒想到,即使換了地方,噪音問題依然糾纏著我!這次住進的 Airbnb 位置便利,卻有著鄰居小孩玩耍聲、施工聲、街頭喧鬧等各種噪音。
Thumbnail
旅行中體驗小套房的居住感受,讓我發覺原來很有安全感。藉此機會紀錄小空間的特色與功能。對於未來設計服務前的同理瞭解也是極好的經驗。
兩年前出發前往大洋洲短宣,包括前往澳洲、斐濟和紐西蘭這三個國家,當時和太太的隨身行李,就各自只有一個大和一個小的行李箱,連同一個不算大的背囊,我們便渡過了七個多月遊歷三個國家及好幾個城市的旅程了。那時候大多數時間是住在當地教會弟兄姊妹的家中,雖然暫住的房間不算太大,卻覺得綽綽有餘……
文章描繪了作者在泰國租住的生活,包括他對鄰居的觀察,以及對插座數量和位置的看法。
剛畢業時,我在台北找了一間租屋,房東很年輕,育有兩個幼子,家裡坪數大概有八十多坪,他在裡面隔了幾個雅房,讓我們這些房客跟他共同使用衛浴廚房,非常有雅量,對於剛畢業來到台北這個陌生城市的我,很喜歡這種有家的感覺的租屋處。這對房東夫妻為人好客,家中經常有友人來造訪,我觀察了他們總是非常大方的擺桌宴客相當
Thumbnail
陸續住了很房子,我對房子不敢有更多要求,我過去賺不多就隨便住住,大前提是便宜、便宜、便宜就好。 也因此,這幾年看過不少室友,各種奇特行為也可以出一本書了。這種相忍為國的情操,是住家裡的人無法相像的境界,也因此,過去我還曾被長期住在家裡的朋友嘴過:「你住的地方一點也不舒適,我不會想再去。」大概是這句
下班後回到租屋處,這是一間小套房,就像大學生住的那種,一眼就能看到室內所有陳設與佈置,沒有什麼幾房幾廳,就是一個小小的空間,卻是我目前人生中最喜歡的地方。 穿上了室內拖,換上了居家服,把自己甩上床,安安靜靜地躺上十分鐘,短暫讓身體充了30%的電力便迅速起身,拿出一個簡易的電煮鍋,把之前備的青菜、香
Thumbnail
2021年與當時的男友一起買房,室內約15坪, 小小的空間沒什麼裝潢預算,只把中古屋打理乾淨買傢俱入住。 等到真的入住之後才發現空間不大,買傢俱不像系統櫃可以淋漓盡致的將雜七雜八東西隱藏起來,才知道買任何東西都需要思考清楚。 物品除了售價以外,他們也需要安身立命的空間,是有倉儲成本的。 物品
Thumbnail
現在住的地方是我兩年多前自己搬出來住的公寓小套房,以一個人的「房間」來說算挺大,但若超過一個人居住,就稍微擁擠些了。 現任伴侶原本也不住在台北,我們在一起後他才來到台北生活,也就順勢住進我的小套房了。 我自知自己對於「收拾」類的家務非常不擅長,因此在我搬出來初期,就告誡自己:買東西前先想清楚、任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本篇文章回顧了2001年至2013年間,作者在臺北的租屋生活,描述了搬家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從充滿回憶的板橋老公寓,到擁擠的景美小雅房,最後與女房東共處的溫馨日子,這段北漂經歷塑造了作者的成長與回憶。在這些故事中,作者不僅分享了生活環境的變遷。這段時光成為保存在心中的回憶,也是一種珍貴的生活體驗。
為了擺脫香港的吵鬧環境,我來到泰國尋找安寧,卻沒想到,即使換了地方,噪音問題依然糾纏著我!這次住進的 Airbnb 位置便利,卻有著鄰居小孩玩耍聲、施工聲、街頭喧鬧等各種噪音。
Thumbnail
旅行中體驗小套房的居住感受,讓我發覺原來很有安全感。藉此機會紀錄小空間的特色與功能。對於未來設計服務前的同理瞭解也是極好的經驗。
兩年前出發前往大洋洲短宣,包括前往澳洲、斐濟和紐西蘭這三個國家,當時和太太的隨身行李,就各自只有一個大和一個小的行李箱,連同一個不算大的背囊,我們便渡過了七個多月遊歷三個國家及好幾個城市的旅程了。那時候大多數時間是住在當地教會弟兄姊妹的家中,雖然暫住的房間不算太大,卻覺得綽綽有餘……
文章描繪了作者在泰國租住的生活,包括他對鄰居的觀察,以及對插座數量和位置的看法。
剛畢業時,我在台北找了一間租屋,房東很年輕,育有兩個幼子,家裡坪數大概有八十多坪,他在裡面隔了幾個雅房,讓我們這些房客跟他共同使用衛浴廚房,非常有雅量,對於剛畢業來到台北這個陌生城市的我,很喜歡這種有家的感覺的租屋處。這對房東夫妻為人好客,家中經常有友人來造訪,我觀察了他們總是非常大方的擺桌宴客相當
Thumbnail
陸續住了很房子,我對房子不敢有更多要求,我過去賺不多就隨便住住,大前提是便宜、便宜、便宜就好。 也因此,這幾年看過不少室友,各種奇特行為也可以出一本書了。這種相忍為國的情操,是住家裡的人無法相像的境界,也因此,過去我還曾被長期住在家裡的朋友嘴過:「你住的地方一點也不舒適,我不會想再去。」大概是這句
下班後回到租屋處,這是一間小套房,就像大學生住的那種,一眼就能看到室內所有陳設與佈置,沒有什麼幾房幾廳,就是一個小小的空間,卻是我目前人生中最喜歡的地方。 穿上了室內拖,換上了居家服,把自己甩上床,安安靜靜地躺上十分鐘,短暫讓身體充了30%的電力便迅速起身,拿出一個簡易的電煮鍋,把之前備的青菜、香
Thumbnail
2021年與當時的男友一起買房,室內約15坪, 小小的空間沒什麼裝潢預算,只把中古屋打理乾淨買傢俱入住。 等到真的入住之後才發現空間不大,買傢俱不像系統櫃可以淋漓盡致的將雜七雜八東西隱藏起來,才知道買任何東西都需要思考清楚。 物品除了售價以外,他們也需要安身立命的空間,是有倉儲成本的。 物品
Thumbnail
現在住的地方是我兩年多前自己搬出來住的公寓小套房,以一個人的「房間」來說算挺大,但若超過一個人居住,就稍微擁擠些了。 現任伴侶原本也不住在台北,我們在一起後他才來到台北生活,也就順勢住進我的小套房了。 我自知自己對於「收拾」類的家務非常不擅長,因此在我搬出來初期,就告誡自己:買東西前先想清楚、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