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陪伴憂鬱伴侶:發脾氣很累,但不這樣就沒人要聽我說話
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陪伴憂鬱伴侶:發脾氣很累,但不這樣就沒人要聽我說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是我來形容,相處初期的伴侶就像河豚一樣,遇到刺激就會立刻脹大。每當她的主觀自我嗅到危險訊號時,會提高自己的音量、進入戰鬥位置保護自己。伴侶曾說過:「其實發脾氣很累。但是如果我不這樣,就沒人要聽我說話了。」

這不太有趣了?我好奇地追問這個慣性反應從何而來?為什麼要提高聲量才會被聽見?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這樣的認知呢?伴侶認真思考後才回答:「從小我們家就是這樣的環境。如果你說話不比別人大聲,就沒人要聽你說什麼。




「如果我不壓制對方,我會覺得一切都失去控制。」伴侶說。

「是什麼讓你這麼覺得呢~?真是有趣的連結。」我說。



源自原生家庭

媽媽將自身的生命經驗,投射到自己孩子(伴侶)身上。我們可以想像,媽媽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89 字、10 則留言,僅發佈於憂鬱你好,這是我女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碎進時間的裂縫
21.1K會員
316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辨識出小我之後,實質上有為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嗎?伴侶認知到「感覺痛苦的其實是小我——是心智的產物,而不是真正的我」、意識到小我只是心智創造出來的「角色」後,她開始練習以觀察者的視角看待情緒,藉此與情緒保持適當距離。以這樣的視角看待情緒風暴出現,一次次地辨識出小我的戲路後,伴侶比以往更快地恢復內心平靜。
我曾經問過伴侶,不會想賣掉這些東西或送給別人用嗎?直到在地上痛哭事件,她說:「其實,我當下覺得如果不緊緊抓住,就什麼都沒有了。」除了生活常用的物品與蒐藏品外,伴侶時常如她所描述的出於「恐懼」而做出「擁有」的決定。因為大人的語意而害怕「後悔」;看見媽媽的模樣而害怕「吃虧」;不緊緊抓著就會害怕「錯過」。
隨著生命推移,我們理解到生命不只有一個面向。「哭泣沒有用」是否也只是針對「解決事情」這個單一面向而已呢?先從結論說起:我認為是。這個體悟來自伴侶近一次的情緒風暴。這是相處多年以來,她第一次完全放開自我、毫無形象、沒有保留的大撒潑。而這次的情緒翻攪,竟間接的療癒了積淤在伴侶內心深處的創傷?!
在關係中,我們是如何建立信任,讓對方能夠將堵塞的感受傾訴而出?普通人如我,還真沒有神丹妙藥,與伴侶相處的幾年裡,我大概只能看出一件之於我個人的事實:日常生活。信任搭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時刻。
對我來說很難不說出「謝謝」,尤其是親密的人。相處的時間長、見面的頻率高,實在很難避免需要感謝的事情發生(就跟要避免說「你我他」一樣困難)。事後也才知道,直接把內心感受到的美好說出來,能讓「對人沒有安全感」的伴侶,因為不用猜測而感到安心。
「我不說他怎麼知道?」老實說,要在情緒衝腦時想起這句話,實在不容易。但值得慶幸的是,這就跟任何技能一樣,這是可以練習的。具體而言,在接受彼此不會通靈後,該如何在關鍵時刻也能夠想起「我不說他怎麼知道」,而不是被情緒拖著走呢?我試著拆解幾個對我與伴侶相處有益處的思考面向,期望能夠帶給需要的人一點靈感。
辨識出小我之後,實質上有為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嗎?伴侶認知到「感覺痛苦的其實是小我——是心智的產物,而不是真正的我」、意識到小我只是心智創造出來的「角色」後,她開始練習以觀察者的視角看待情緒,藉此與情緒保持適當距離。以這樣的視角看待情緒風暴出現,一次次地辨識出小我的戲路後,伴侶比以往更快地恢復內心平靜。
我曾經問過伴侶,不會想賣掉這些東西或送給別人用嗎?直到在地上痛哭事件,她說:「其實,我當下覺得如果不緊緊抓住,就什麼都沒有了。」除了生活常用的物品與蒐藏品外,伴侶時常如她所描述的出於「恐懼」而做出「擁有」的決定。因為大人的語意而害怕「後悔」;看見媽媽的模樣而害怕「吃虧」;不緊緊抓著就會害怕「錯過」。
隨著生命推移,我們理解到生命不只有一個面向。「哭泣沒有用」是否也只是針對「解決事情」這個單一面向而已呢?先從結論說起:我認為是。這個體悟來自伴侶近一次的情緒風暴。這是相處多年以來,她第一次完全放開自我、毫無形象、沒有保留的大撒潑。而這次的情緒翻攪,竟間接的療癒了積淤在伴侶內心深處的創傷?!
在關係中,我們是如何建立信任,讓對方能夠將堵塞的感受傾訴而出?普通人如我,還真沒有神丹妙藥,與伴侶相處的幾年裡,我大概只能看出一件之於我個人的事實:日常生活。信任搭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時刻。
對我來說很難不說出「謝謝」,尤其是親密的人。相處的時間長、見面的頻率高,實在很難避免需要感謝的事情發生(就跟要避免說「你我他」一樣困難)。事後也才知道,直接把內心感受到的美好說出來,能讓「對人沒有安全感」的伴侶,因為不用猜測而感到安心。
「我不說他怎麼知道?」老實說,要在情緒衝腦時想起這句話,實在不容易。但值得慶幸的是,這就跟任何技能一樣,這是可以練習的。具體而言,在接受彼此不會通靈後,該如何在關鍵時刻也能夠想起「我不說他怎麼知道」,而不是被情緒拖著走呢?我試著拆解幾個對我與伴侶相處有益處的思考面向,期望能夠帶給需要的人一點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