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心裡話:「理解」不是知道我很 down,而是看見我的世界就這麼狹窄

憂鬱心裡話:「理解」不是知道我很 down,而是看見我的世界就這麼狹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近日與憂鬱症友人聊天,我們交流了與另一半相處的概況。他以憂鬱者的視角分享內心的疑慮、想法,還有與另一半的互動;我則是以陪伴者的視角分享我的想法、好奇,和具體回應憂鬱伴侶(樣樣鬆)的方式。

一來一往間,除了有機會聽到伴侶以外的憂鬱版本,我也檢視了自己的陪伴方式,觸發許多靈感。在這次交流中,有一段對話令我印象深刻,它擴展了我對憂鬱狀態的理解,期望帶給需要的陪伴者一點靈感。



你不會累嗎?

「你當時知道樣樣鬆為什麼突然有情緒嗎?」友人問。

「我不知道啊,所以很好奇,很想知道她的思考脈絡。」我說。

「可是如果一直這樣,你會不會覺得很累?」友人問。

許多人,包含伴侶都曾問我會不會累?起初,我不懂「關係裡的累不累」與憂鬱症的關聯。後來才明白,他們是擔心我要承擔另一個人的負面情緒,背負太多心裡壓力。

「不會呀,我覺得知道她的想法很有趣。」我想了想之後,補充道:「可能也沒有要解決什麼吧?就是好奇她怎麼會這麼想,想理解她。」

如果不把憂鬱當成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沒有要對方變好的妄念,不勉強伴侶變成其他的模樣,只是一起探索人生,便不會過度承擔,彼此也都能很自在。




理解的意思

「那很好耶。不過我覺得一個人很難真正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友人說。

「這倒是真的。」我甚至不確定彼此肉眼可辨的色彩是否完全相同,遑論抽象的感受。

「就算別人說他理解,但我覺得『理解』不只是知道我很 down、知道我心情不好,而是能夠理解我看見的世界就是這麼狹窄。

我們大多同意「理解」不僅是看見一個人外在呈現的狀態,但即便留心描繪的敘述與內在狀態有關,如「我知道你很低落」或「我知道你心情不好」,對憂鬱伴侶而言,仍可能會有不被理解的感受。

「你說的這段句話很有意思。你會怎麼描述狹窄呢?」我問。

「你知道我們總是非黑即白,沒有模糊地帶。」友人繼續說:「就算旁邊的人說看開一點,不要想那麼多,但我就是沒辦法控制。」




看開與看窄

「嗯,樣樣鬆也是。我明白在症狀裡,念頭不是能夠自己控制的。」我說。

聊到這裡,我第一次明白別人說的「看開」原來相對於「看窄」。因為伴侶的關係,每當聽到「看開一點」被用在勸慰憂鬱之人,總想提醒對方,現在不是換個心態就能擺脫困境的階段。

「對。道理我都知道,也知道要看開一點,但就是沒辦法。」友人說:「可是這很難被別人理解,別人只知道說我們心情很低落這樣。」

「然後別人又會覺得,不是這樣那是怎樣?我不是在同理你了嗎?」我笑著模仿伴侶轉述過的話。

「真的,就會覺得沒有人能理解我們看到的窄。」友人手掌靠近手掌示意狹窄。

「我能不能理解成,對方要從你的視角往外看,看見了你看見的世界,而不是從外面評估你的狀態,看見你有所選擇,卻看不見你所看見的狹窄,是這個意思嗎?」

內心尚容得下不同可能性的人,「看開」是一種選項;但於內心被擠壓成狹窄、身處憂鬱深淵的人,「看窄」是無法控制的狀態,在根本上「看開」不會是一個選擇。




並肩的看見

「對,不是從外面看。」友人說。

「像有人跟你並著肩,跟你一起對齊你的看見,並且接受你就是這樣嗎?」我問。

寫《憂鬱你好,這是我女友》的圖像,是我搭著伴侶的肩,陪伴她直面憂鬱的狀態。概念是從並行的視野理解她看到的世界,即便看不如她本人清晰,還時常不知道要「看」什麼 XD。

「嗯,但不一定要接受我啦,有看見就好。」友人說。

「也是,樣樣鬆也說過,光是『知道』就已經很療癒了。」我們點頭,相視而笑。




小結

陪伴者不一定能幫對方撐開內心的壓迫,卻能盡量與憂鬱伴侶並肩,將視野落在他們認知的感受上。接受並允許憂鬱伴侶看見「沒有選擇」,不再只是將看見選擇的視角強加在對方身上(即便是出於好意)。放下自己的看見、看見對方的看見,不否定也不批判,這樣的理解就算沒有好的安慰,也能讓另一半感受到支持與同理。

有些時候,或許只需要看見伴侶本身,不把伴侶的憂鬱狀態當成需要解決的問題,便能減少「明明有看出對方心情不好,對方卻說不被理解」或「明明想幫忙舒緩情緒,對方卻認為不是那個問題」的挫折感(笑)。


祝福每一個存在:)



💡 延伸閱讀




☀️ 閒人閒聊 ☀️

最近想與讀者線上說說話~就像跟朋友在咖啡廳聊些感受與療癒的話題吧?但我可能只會聽與提問不會有建議~如果有人想聊天卻不知道說什麼,我也有想問讀者的問題或抽祝福牌卡。先想到這~



一個普通人
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

👉🏻 喜歡文章請送我【愛心】❤️
👉🏻 持續來點靈感按【追蹤】✅
👉🏻 鼓勵閒人寫下去【成為伯樂】👼🏻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是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 閱讀更多相關內容👉🏻憂鬱你好,這是我女友

avatar-img
碎進時間的裂縫
21.1K會員
316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年節是人際互動的高峰期。平時已經越發穩定、能夠自持的伴侶,在接二連三成天鬧哄哄的環境裡,心智早已被擾動。花了許多時間與精力,好不容易才被安撫的內心困獸,正不平靜地伺機窺探、隨時要將她吞沒⋯⋯ 💡如果你是第一次路過,這裡分享一個普通人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
最後,所幸我們都還活著,生命還有機會為每個無法承受的當下,展示適用於每個階段的療癒訊息,進入我們的生活裡。
看到小孩子被溫柔對待的情景,聆聽著充滿同理心的話語,讓小時候只能壓抑情緒的伴侶感覺自己也被善待了。彷彿生命送了一份遲來又巧時的慈悲,療癒了情感需求曾經被粗暴對待的她,亦喚醒了原來開心可以尖叫、可以大笑的自由感。
這是伴侶第一次被醫生開「放鬆心情」的藥,而且不是精神科醫師(笑)。這篇內容分享伴侶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因為內心壓力而影響了生理運作,藉由醫師推斷才觀察出其脈絡的過程。
關於閒人閒聊:為感謝伯樂們的支持,閒人偶爾會透過影片或是聲頻的方式閒聊生活中的小事與感觸。大多與訂閱內容無關,算是一種閒聊式的小小陪伴。如果您也願意成為我的伯樂,歡迎 訂閱方案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因生理不適而影響情緒,對身邊的人表現出不耐煩。這篇文章記錄了身體不適而引發的情緒波動,如何在伴侶面前坦誠自己的感受,並最終道歉。透過這段經歷,讓我們反思如何在困難時期保持溝通與理解,並學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與壓力。
年節是人際互動的高峰期。平時已經越發穩定、能夠自持的伴侶,在接二連三成天鬧哄哄的環境裡,心智早已被擾動。花了許多時間與精力,好不容易才被安撫的內心困獸,正不平靜地伺機窺探、隨時要將她吞沒⋯⋯ 💡如果你是第一次路過,這裡分享一個普通人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
最後,所幸我們都還活著,生命還有機會為每個無法承受的當下,展示適用於每個階段的療癒訊息,進入我們的生活裡。
看到小孩子被溫柔對待的情景,聆聽著充滿同理心的話語,讓小時候只能壓抑情緒的伴侶感覺自己也被善待了。彷彿生命送了一份遲來又巧時的慈悲,療癒了情感需求曾經被粗暴對待的她,亦喚醒了原來開心可以尖叫、可以大笑的自由感。
這是伴侶第一次被醫生開「放鬆心情」的藥,而且不是精神科醫師(笑)。這篇內容分享伴侶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因為內心壓力而影響了生理運作,藉由醫師推斷才觀察出其脈絡的過程。
關於閒人閒聊:為感謝伯樂們的支持,閒人偶爾會透過影片或是聲頻的方式閒聊生活中的小事與感觸。大多與訂閱內容無關,算是一種閒聊式的小小陪伴。如果您也願意成為我的伯樂,歡迎 訂閱方案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因生理不適而影響情緒,對身邊的人表現出不耐煩。這篇文章記錄了身體不適而引發的情緒波動,如何在伴侶面前坦誠自己的感受,並最終道歉。透過這段經歷,讓我們反思如何在困難時期保持溝通與理解,並學會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