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1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十四、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下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一第三之二。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大慧。彼 (修行者。若) 一闡提。(若) 非一闡提。(欲於無明㲉藏) 世間 (得) 解脫 (者)。誰 (能) 轉 (捨虛妄。而圓成真實耶)。

大慧。一闡提有二種。一者。捨一切善根 (之愚夫一闡提)。及 (二者)。於無始眾生發願 (之菩薩一闡提)。

(一者)。云何捨一切善根 (之愚夫一闡提)。謂。(誹) 謗菩薩 (所證。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如來) 藏 (心)。及作惡言。此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之說。(以彼愚夫一闡提) 捨一切善根故。(至多。僅般有餘之涅槃。而) 不 (能) 般 (無餘之) 涅槃 (覺也)。

二者。(云何於無始眾生發願之菩薩一闡提。謂)。菩薩 (以) 本自 (大悲) 願 (力所持之) 方便故。非不 (能) 般 (有餘之) 涅槃。(而乃欲令) 一切眾生 (之類。悉為般若慈光。照澍熙澤。以是之故。不般滅受想定之有餘涅槃)。而 (憑依自心現量之善根。殄滅虛妄根源第九菴摩羅識。以) 般 (無餘之) 涅槃 (覺也)。

大慧。彼 (殄滅虛妄根源第九菴摩羅識。轉識成智。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之) 般 (無餘) 涅槃 (覺)。是名 (畢竟) 不般 (有餘) 涅槃 (之) 法相。此亦 (名)。到 (自心現量覺悟聖智之菩薩) 一闡提趣。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畢竟不般 (有餘) 涅槃 (之法相耶)。

佛告大慧。(於無始眾生發願之) 菩薩一闡提者。知一切法。(與眾生)。本來 (即) 般 (無餘之) 涅槃 (覺) 已。畢竟不 (入斷滅受想之禪定)。般 (有餘之) 涅槃。而非捨一切善根 (之愚夫) 一闡提。(因誹謗菩薩所證。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如來藏心。無能般無餘之涅槃覺) 也。

大慧。捨一切善根 (之愚夫) 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

所以者何。謂。如來不捨一切眾生故。以是 (之) 故。(於無始眾生發願之) 菩薩一闡提。(畢竟) 不般 (有餘之) 涅槃。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三 (種) 自性。

云何三 (種) 自性。謂。(相續) 妄想 (性) 自性。緣起 (性) 自性。(圓) 成 (性) 自性。

大慧。(相續) 妄想 (性) 自性。(亦即。前七相續轉識)。從相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 (相續) 妄想 (性) 自性從相生 (耶)。

佛告大慧。緣起 (性) 自性。(亦即。第八阿賴耶藏識。其種種) 事相 (之) 相行。顯現 (種種) 事相 (之) 相計著。

有二種 (相續) 妄想 (性) 自性 (計著之相)。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名相計著 (之) 相。及事相計著 (之) 相。

名相計著 (之) 相者。謂。(於) 內。外法 (之名相)。計著。

事相計著 (之) 相者。謂。即 (於) 彼如是內。外 (法之) 自。共相。計著。

是名二種 (相續) 妄想 (性) 自性 (計著之) 相。

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性自性)。

云何 (圓) 成 (性) 自性。謂。離名相。事相 (等) 妄想 (之計著)。聖智所得。及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趣所行 (之) 境界。

是名 (圓) 成 (性) 自性。(第一義) 如來藏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相覺想。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大慧。是名觀察五 (種) 法。(三種) 自性 (之) 相經。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趣所行 (之) 境界。汝等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復次。大慧。有五 (種) 無間種性。 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 (無間) 種性。各別 (無間) 種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 趣 (之) 境界。及 (圓成性自性)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境界。世尊。(豈) 非 (同) 諸外道 (婆羅門) 所說。常。不思議 (之) 因緣耶。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二十、示妙智居士 (方敷文務德)
十九、示永寧郡夫人 (鄭兩府宅)
十八、示妙心居士 (孫通判長文)
復次。大慧。有五 (種) 無間種性。 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 (無間) 種性。各別 (無間) 種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 趣 (之) 境界。及 (圓成性自性)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境界。世尊。(豈) 非 (同) 諸外道 (婆羅門) 所說。常。不思議 (之) 因緣耶。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二十、示妙智居士 (方敷文務德)
十九、示永寧郡夫人 (鄭兩府宅)
十八、示妙心居士 (孫通判長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