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設計的新思維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裡是台北市的重慶北路與哈密街口,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以交通工程設計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有幾個地方可以改進:
  • 直行車道與轉向車道混淆,直行車道沒有經過變換過程,直接變成左右轉專用道,造成行駛在內外側車道想要直行的駕駛必須突然變換車道,紊亂的車流秩序可能降低道路容量。
  • 路口前後車道數不對稱,北上方向由三個直行車道變成四個,南下方向由兩個直行車道變成三個,使駕駛有錯覺可以在路口變換車道,影響路口安全與效率。
  • 重慶北路南下方向左轉進入哈密街車流必須跨越兩個(實際上是三個)車道,但是沒有設置左轉保護時相,造成左轉車道抒解率大幅降低,同時增加左轉車流的事故風險。
  • 跨越重慶北路的人行道長度過長,使得哈密街的綠燈必須因應行人步行速度與清道時間而大幅拉長,已經超過哈密街本身汽機車交通量所需的綠燈時間,號制時制受限無法最佳化。
因此第一個步驟是先調整路口近端的車道配置。將重慶北路南下北上方向的近端,都改成一個左轉車道、兩個直行車道、最外側為直行與右轉共用車道。這樣做的原因為:
  • 設置左轉專用車道比設置右轉專用車道,更能有效改善路口安全與效率,所以北上方向應優先設置左轉專用道。
  • 南下方向左轉車流應該設置左轉保護時相,因此北上方向可配合左轉專用道,併在同一時相中開放車流左轉。
一旦近端車道改配置之後,遠端車道也應配合調整,尤其是左轉專用道遠端的車道起點,應該予以隔離,原因為:
  • 避免直行車投機取巧佔用左轉專用道。
  • 通過路口的汽車,到下一個路口要左轉時,應該要有一次變換車道的動作,以避免直行車道突然變成左轉專用道。
由於左轉專用車道不會有車輛直行穿越,因此遠端可以設置行人庇護空間,將行人穿越道分隔成兩個段落,縮短人行道長度的優點為:
  • 縮短行人最短綠燈時間以及清道時間,增加號誌的運作效率。
  • 讓行人過馬路中途有休息庇護的空間,減少穿越路口時的恐懼感。
為了有效引導左轉車流以及等候位置,可以在地面劃設轉向輔助標線,以及停等位置輔助標線。
直行車道也可以劃設輔助標線,路面邊線也應該延伸至路口,提醒駕駛人主次要道路的交接範圍。
路口範圍外側是禁止停車的,因此不會有靜止車輛,而汽機車也不可能(或不應該允許)行駛這段道路空間(因為待會還是得馬上擠回車道),所以可以把人行道向道路內側拓展,優點為:
  • 增加路口行人等候佇立的空間。
  • 縮短行人穿越道的長度,其效益如前所述。
經過調整之後,這個路口是不是更安全,也更人性化?(是否更有效率,還要靠號誌時制修改)
後續還有很多可以調整的路口設計元素,包括最重要的號誌時制、號誌燈頭位置、路口車道寬、左轉專用車道長度、漸變長度、路口安全視距以及連帶的禁止停車起迄點、路口北側公車站、路口緣石曲率半徑與人行穿越道鄰接的坡度、機車行駛空間、腳踏車行駛空間等等,都還可以繼續檢討,讓路口設計更精緻、更符合使用者需求。
我一直覺得,不管市區道路或郊區公路,路口設計一直是台灣最弱的一環,但是路口在市區是影響道路系統運作最重要的節點,也是最容易發生事故的地方。如果我們能重視這個問題,修正早期「車道數多便是好」的觀念,重新審視行人、腳踏車、機車、汽車、大眾運輸車輛該有的合理空間分配,相信我們的都市生活品質跟交通安全效率,一定能大幅提升。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會員
52內容數
從德國留學經驗,檢視台灣交通,分享個人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胤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是接受大愛電視台「文明密碼」節目專訪的影音紀錄,播出時間為2012年06月17日。
這是接受大愛電視台「文明密碼」節目專訪的影音紀錄,播出時間為2012年06月17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2024.07.23 台中市政府 交通部盤點全台行人799處易肇事路口,其中台中市有63處行人易肇事路口,獲國土署補助1.26億元辦理路口改善工程;市府交通局已完成23處路口規劃,並於7月上旬至太平、南區、霧峰、北屯、清水、大甲等行政區,接連辦理6場地方說明會,向民眾說明易肇事路口改善方案,也進一
Thumbnail
搬來這裡超過半年,總算有時間提出住所附近路口的改善建議。 中山東路三段、龍慈路、仁慈路口目前狀況非常糟糕,希望相關部門能儘快展開改建工作,保障居民出行便利和安全。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2024.04.15 台中市 台中市議會第4屆第3次定期會《臺中市人本交通環境營造,人行道規劃建置與交通事故改善方案、並配合中央「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各項補助執行情形、推動交通安全教育及爆閃燈設置疑義》專案報告 我特別感興趣的部分是人行道的規劃與建置。將依報告章節順序做筆記。 壹、引言 貳
Thumbnail
2024.04.15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重視道路燙平及人本環境,市府建設局與交通局為優化行人步行空間,日前辦理逢甲商圈「福星路(逢甲路至福星北路)道路交通及人行環境改善工程」,以繪設標線型人行道方式,完成380公尺人行空間改善,除在網路上獲得一致好評外,今(15)日議會定期會更獲得多位市議
Thumbnail
2024.02.27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重視行人安全及道路品質,積極推動人行道及道路改善,市府建設局啟動「台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安和路至朝富路)道路改善工程」,投入約7,000萬元,改善範圍計1.9公里,打造人本無障礙空間、優化道路品質,提供市民舒適的人行環境,實踐「富市台中,行人安全」願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竹科交通問題的改善可能性,包括園區巡迴巴士的路線問題,通勤公車路線的概念,竹科巡迴巴士的紅線、綠線問題,橘線、綠能線的改善方法,以及其他公車路線設立和提升公車硬體層面的建議等。
Thumbnail
最近臺北市大學里的「交通友善區示範點」完工,受到一些交通粉專的關注與肯定,《中國時報》地方版也加以報導。但是對臺北市政比較熟悉的人,看在眼裡大概是五味雜陳,要說這工程不對也不是,可是大概也很難像這些交通粉專一樣,簡單地肯定這個「交通友善區」的「進步」。 怎麼說呢?首先,大學里其實是柯文哲任內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Q. 第一眼看到這張圖,腦海中是否立即浮現「內輪差」、「視線死角」、「機車要遠離大車」等等關鍵字? 許多提倡交通改革者會點出以上宣傳關鍵字隱含著「檢討被害人」的邏輯謬誤,藉此加強證成回歸關注大型車駕駛身為加害人應負的責任。本文認為仍應回歸「法規面」,才能清楚說明機車與右轉大型車衝突的正確解決方式。
2024.07.23 台中市政府 交通部盤點全台行人799處易肇事路口,其中台中市有63處行人易肇事路口,獲國土署補助1.26億元辦理路口改善工程;市府交通局已完成23處路口規劃,並於7月上旬至太平、南區、霧峰、北屯、清水、大甲等行政區,接連辦理6場地方說明會,向民眾說明易肇事路口改善方案,也進一
Thumbnail
搬來這裡超過半年,總算有時間提出住所附近路口的改善建議。 中山東路三段、龍慈路、仁慈路口目前狀況非常糟糕,希望相關部門能儘快展開改建工作,保障居民出行便利和安全。
Thumbnail
臺灣交通問題嚴重, 需要重新設計交通基礎建設,尤其是道路設施,支持交通環境重塑及改善,單車族應該站出來關注與行動。臺灣的交通有未來嗎?
2024.04.15 台中市 台中市議會第4屆第3次定期會《臺中市人本交通環境營造,人行道規劃建置與交通事故改善方案、並配合中央「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各項補助執行情形、推動交通安全教育及爆閃燈設置疑義》專案報告 我特別感興趣的部分是人行道的規劃與建置。將依報告章節順序做筆記。 壹、引言 貳
Thumbnail
2024.04.15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重視道路燙平及人本環境,市府建設局與交通局為優化行人步行空間,日前辦理逢甲商圈「福星路(逢甲路至福星北路)道路交通及人行環境改善工程」,以繪設標線型人行道方式,完成380公尺人行空間改善,除在網路上獲得一致好評外,今(15)日議會定期會更獲得多位市議
Thumbnail
2024.02.27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重視行人安全及道路品質,積極推動人行道及道路改善,市府建設局啟動「台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安和路至朝富路)道路改善工程」,投入約7,000萬元,改善範圍計1.9公里,打造人本無障礙空間、優化道路品質,提供市民舒適的人行環境,實踐「富市台中,行人安全」願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竹科交通問題的改善可能性,包括園區巡迴巴士的路線問題,通勤公車路線的概念,竹科巡迴巴士的紅線、綠線問題,橘線、綠能線的改善方法,以及其他公車路線設立和提升公車硬體層面的建議等。
Thumbnail
最近臺北市大學里的「交通友善區示範點」完工,受到一些交通粉專的關注與肯定,《中國時報》地方版也加以報導。但是對臺北市政比較熟悉的人,看在眼裡大概是五味雜陳,要說這工程不對也不是,可是大概也很難像這些交通粉專一樣,簡單地肯定這個「交通友善區」的「進步」。 怎麼說呢?首先,大學里其實是柯文哲任內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