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損益表

損益表代表一家公司一段期間內的「盈虧」。

公司的「營業費用 = 行銷費用 + 管理費用 + 研發費用 + 折舊費用 + 分期攤銷費用」。

有銷貨收入就會有銷貨成本,「銷貨毛利 = 收入 - 成本」。

有營業費用就有營業利益,「營業利益 = 銷貨毛利 - 營業費用」。

EBIT (Earning Before Interest and Tax),中文叫「稅前息前盈餘」,就是在扣除所得稅與利息支出前的獲利。

稅後淨利 = 銷貨毛利 - 營業費用 - 其他收入/支出 - 利息收入/支出 - 所得稅。

每股獲利或說每股盈餘 EPS (Earning Per Share) ,就是公司每一股這段期間賺了多少錢,其公式為「稅後淨利 / 股數」。

任何會計科目,凡是與賺錢或是虧錢有關的科目,把它全部放在損益表就對了。

銷貨收入大,不一定是最好,絕對金額沒有太多的意義,充其量代表規模大小而已,必須扣除成本與費用,才知道這家公司是否有賺錢能力。

銷貨收入三大常用分類法:

  • 依客戶別區分,如果收入大部份都來自一個大客戶,這可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壞消息,一旦大客戶轉單,就會產生很大的風險;做生意就是要長期穩定,有大客戶也不能過於高興。
  • 依產品線區分,了解哪些產品賺錢,哪些是虧錢;哪些產品貢獻大,哪個貢獻少? 這樣簡單分析後,能幫助公司將研發資源做較好的配置。
  • 依區域區分,如果為公司創造營收的客戶或區域都很集中,經營的風險就會偏高;客戶為了降低供應商風險,時不時就轉單已經變成常態。

企業經營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獲利模式」,要瞭解營收後面的意義,必須先做分類,看看哪一種收入比較好。如果一家公司的營收,是以不穩定的收入為主要來源,它就不具備長期穩定的獲利能力。

做生意除了「將本求利」,最重要的是「永續經營」,所以損益表的核心觀念是:長期穩定獲利能力。

租房比賣房的收入品質好,賣房收入叫「一次性的收入」,不可預期,也沒有長期穩定。

看財報時,建議要看「連續五年」左右,才能看出長期發展,而且要去分析數字背後的意義,掌握整個脈絡,看是否確實具有長期穩定的獲利模式。

企業經營就是要提高淨利,其方法有兩種:增加收入以及降低成本或費用。

那麼收入、成本及費用,哪一個重要呢? 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或費用都重要,但比例要放對。

40% 放在成本費用的控制,其他資源放在「創造產品價值」,這才是長期經營穩定獲利的方向。

單純選擇降低成本或費用,未來的路會越來越窄,過度的成本控管,終究會傷害到公司的品牌形象;過度的費用控管,則會傷害公司內部的員工士氣。

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加銷貨收入,可發揮空間較大;正確的成本與費用控管觀念,花更多的錢並提出更賺錢的方案。

「損益表」雖然是一家公司是賺錢還是賠錢的報表,但它只是「預估」的觀念,因為「淨利不等於現金」。

多數公司都採用「應計基礎」,即使這個月有 1,000 萬營收,但可能因為品質問題,沒多久就被客戶要求退貨或要求折讓,因此每個月的銷貨收入是不確定的數值,而是預估的概念。

  • 應計基礎: 產品交付客戶後,不管有沒有收到貨款,這筆交易就記錄下來。
  • 現金基礎:只在現金交付後,才將一筆交易列入銷售收入。

一家公司損益表上顯示很賺錢,並不等於公司手上有很多錢,所謂「黑字倒閉」事件就是損益表上有獲利,但公司卻現金周轉不靈倒閉。

會計制度要有一致性,不能變來變去,否則每次會計制度變更,財務報表就會受到惡意操控,被有心人士故意扭曲美化。

損益表也可以用來計算出「損益兩平點」,提供經理人在做決策前的速算利潤,做為快速決策時的參考。

「損益兩平點」是不賺不賠的平衡點,為了推導出損益兩平點,第一個步驟要先學會分類:將成本與費用分成「固定」和「變動」兩類。

  • 固定類 (成本或費用): 不管產品賣出多少個,這些成本或費用不會隨著銷量增加而增加,它都是固定的;例如,房租費用,或是總部的後勤人員薪資與水電等費用。
  • 變動類 (成本或費用): 隨著銷量的增加或減少,這些成本或費用也會跟著增加或減少;例如,直接材料費用、直接人工費用、產品的進貨成本等。

損益兩平點又代表「數量的觀念」,代表賣出多少產品就能打平。

坦白說,即使我唸過 MBA,然後也修過財務課程,但似乎都沒有看這本書時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雖然我覺得書名不是非常專業,但內容卻非常紮實,是值得我一看再看的好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