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與遺憾 - 中年危機下對孩子的期待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話說自己年過四十之後,雖然還是常常沒有意識到已經這個歲數,但也開始漸漸能體會一些中年人的心態,加上自己做哲學諮商時,面對的一些來談者,忽然蠻想探討有關「希望」的主題(應該很適合做團體哲學諮商的討論題目)。

 

當然中年危機有很多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也不同,且多數也沒有到很嚴重的問題。但我覺得有一個共通的情況,就是意識到自己未來的可能性變少了,希望變少了。承擔的越來越多,可能性又相對變少,當然會有一些不適的想法出現。

但是對於所謂客觀條件上都很有成就的人而言,有甚麼好危機的?因為人是不會滿足的,且牽扯到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嚮往,達成了A可能達不成B,於是就有對B的遺憾。最終回到價值觀的問題,如果達成的目標與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觀是一致的,那麼相對的遺憾就會少一點。

 

未來有沒有希望的感覺,對人是很重要的,偏偏面臨中年危機的,很多都還是孩子正在重要成長階段的時候,那麼這種遺憾就轉嫁到對孩子的期望上。即使對孩子課業上沒有太大要求的,也可以在孩子會去加強哪些才藝上面,看到父母希望的影子。有時候我也在想,我之所以讓蘇菲念蒙特梭利小學,是否也有其中一個潛在因素,是因為自己當初求學階段都在念課內書,一直有個希望能夠吸收大量課外讀物的遺憾。

 

所以感覺人生似乎是重疊交錯的,父母和小孩有太多交織的因素。當然強調個人主義的現在,父母已經被教育理解孩子是獨立個體,慢慢不會去強加太多個人意識在孩子身上。但是實際在諮商上,永遠都能看到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各種潛在影響,這也是已經有不少哲學家,開始不再以獨立主體來理解「人」,而是在關係脈絡下去探求,這也是我很想再多研究的命題。

 

PS: 蘇菲創作歌詞,她說是她的機器貓人故事系列的主題曲。乍看歌詞時我嚇一跳,有沒有還蠻符合未來人類面對的AI啊!哈哈

分享身為哲學諮商師抱持終身持續學習哲學 閱讀書籍 以及諮商過程的心得與見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之前會考作文題目公布時,印象中會出現過幾次討論比較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申論題題目。他們的題目包括: 何謂孤獨?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交換都是為了利益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這些題目連我哲學本科生看了都覺得實在不簡單,然後一位十七八歲的孩子要在限定時間之內寫出言之成理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  
蘇菲進小學第一年的時候,交了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幾乎做甚麼事情都要黏在一起。我當時也很樂見他交到那麼要好的朋友。但是二年級時,這位好友全家回美國去了。小二的時候交了兩位好的朋友,也是幾乎工作都要一起,還會為了等對方而影響自己的工作。但今年升三年級後,一位好友升上upper班、一位到另一個班級,且他們
這些年有在關注教養書的家長們,絕對不會陌生的一個概念,就是「同理心」。絕大多數的專家建議當孩子在”發作”的時候,先同理他,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理解他的,可以有效讓孩子安定下來。 加上看過有關心理學研究的資料,也顯示先連結孩子的右腦,可以有效讓他情緒穩定,之後再用左腦來說明。而我當然也是有盡量按照這樣的
哲學系出身的我很習慣於事情沒有絕對標準答案,也符合我喜歡問問題思考的本性。但出社會後,第一個大衝擊就是我的這個習慣。 還記得剛開始找工作時,我的好友(念財經的)跟我說,他去一家大企業面試,對方給了一個題目,其中有很多關鍵因素是未知的,在此情況下,要他回答會如何做。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但是還有A B
一直到幾個月前我才讓蘇菲開始學鋼琴,因為我知道練琴通常會是需要要求的。但身為蒙特梭利小孩,沒有什麼回家功課,我也從不希望要由我來督促什麼作業之類的,那麼練琴真的也可以這樣嗎?   果然,最近蘇菲開始反抗不想練琴(基本上我和他達成的協議應該算很低的,除了上課之外,另外抽出兩天時間練習,不是用時間計
今天來分享一本書《兒童哲學好好玩》,這是一本很實用又可愛的書,因為畫面很美,所以在我桌上成疊的文字書中,Sophie還會拿這本問我說:這書是媽媽的?還是要給她的? 哈哈! 會對兒童哲學產生更大興趣,是因為哲學諮商師的受訓過程中,老師有提到兒童哲學其實就是培養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能養成用理性去探
之前會考作文題目公布時,印象中會出現過幾次討論比較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申論題題目。他們的題目包括: 何謂孤獨?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 交換都是為了利益嗎? 無知能是幸福的嗎? 這些題目連我哲學本科生看了都覺得實在不簡單,然後一位十七八歲的孩子要在限定時間之內寫出言之成理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  
蘇菲進小學第一年的時候,交了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幾乎做甚麼事情都要黏在一起。我當時也很樂見他交到那麼要好的朋友。但是二年級時,這位好友全家回美國去了。小二的時候交了兩位好的朋友,也是幾乎工作都要一起,還會為了等對方而影響自己的工作。但今年升三年級後,一位好友升上upper班、一位到另一個班級,且他們
這些年有在關注教養書的家長們,絕對不會陌生的一個概念,就是「同理心」。絕大多數的專家建議當孩子在”發作”的時候,先同理他,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理解他的,可以有效讓孩子安定下來。 加上看過有關心理學研究的資料,也顯示先連結孩子的右腦,可以有效讓他情緒穩定,之後再用左腦來說明。而我當然也是有盡量按照這樣的
哲學系出身的我很習慣於事情沒有絕對標準答案,也符合我喜歡問問題思考的本性。但出社會後,第一個大衝擊就是我的這個習慣。 還記得剛開始找工作時,我的好友(念財經的)跟我說,他去一家大企業面試,對方給了一個題目,其中有很多關鍵因素是未知的,在此情況下,要他回答會如何做。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但是還有A B
一直到幾個月前我才讓蘇菲開始學鋼琴,因為我知道練琴通常會是需要要求的。但身為蒙特梭利小孩,沒有什麼回家功課,我也從不希望要由我來督促什麼作業之類的,那麼練琴真的也可以這樣嗎?   果然,最近蘇菲開始反抗不想練琴(基本上我和他達成的協議應該算很低的,除了上課之外,另外抽出兩天時間練習,不是用時間計
今天來分享一本書《兒童哲學好好玩》,這是一本很實用又可愛的書,因為畫面很美,所以在我桌上成疊的文字書中,Sophie還會拿這本問我說:這書是媽媽的?還是要給她的? 哈哈! 會對兒童哲學產生更大興趣,是因為哲學諮商師的受訓過程中,老師有提到兒童哲學其實就是培養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能養成用理性去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生四十,三明治夾心,照顧年老父母、培育年幼子女,職場也有了新機遇伴隨而來的更重大責任。人屆中年,彷彿新手上陣,自以為年紀不小,卻對忽然排山倒海而來的新關口,頻頻感窒息想逃。 你,是否亦然? 今天看到讀墨新書作者韓星姬心理醫師的《給我40歲的女兒》便迅雷入手,都是一
Thumbnail
如今他已經老了,他年輕時付出勞動而轉化的那些物質,如今卻不能回過頭來幫助他自己轉化對於死亡的恐懼。 他自豪的教育出來的孩子,也無視他內心的悲鳴,只是繼續貫徹他過去嚴厲的教導:去賺錢,去讀書,要成功。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父親想要我去做穩定的公司行政,我回:「我們這世代不是在跟其他人競爭,要跟機器人競爭。我得要找出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才行。」我畢業早超過十年了,但人的焦慮本不會輕易消失。
Thumbnail
相信我,凡夫中的醉夢者,年過四十,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苦痛煩惱只會愈來愈多。 因為,年紀愈大,你失去的東西,只會愈來愈多,尤其是平靜和快樂。 例如,你會失去童年時的純真,失去享受平靜的能力,失去夢想,失去親人,愛情和友情,失去健康,失去感受平靜和擁有快樂的能力。 如果你也是凡夫中的醉夢者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人生四十,三明治夾心,照顧年老父母、培育年幼子女,職場也有了新機遇伴隨而來的更重大責任。人屆中年,彷彿新手上陣,自以為年紀不小,卻對忽然排山倒海而來的新關口,頻頻感窒息想逃。 你,是否亦然? 今天看到讀墨新書作者韓星姬心理醫師的《給我40歲的女兒》便迅雷入手,都是一
Thumbnail
如今他已經老了,他年輕時付出勞動而轉化的那些物質,如今卻不能回過頭來幫助他自己轉化對於死亡的恐懼。 他自豪的教育出來的孩子,也無視他內心的悲鳴,只是繼續貫徹他過去嚴厲的教導:去賺錢,去讀書,要成功。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某日和心理諮詢師談,聽到對方說:「妳現在所經歷的是人生很重大的事件和轉折:中年失業和中年轉職。何況妳是一次面臨兩個,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啊,原來我步入中年了啊,一直以為中年失業、中年轉職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呢!而且我會做廣播做到退休呢!殊不知正遭逢著所謂的中年危機。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父親想要我去做穩定的公司行政,我回:「我們這世代不是在跟其他人競爭,要跟機器人競爭。我得要找出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才行。」我畢業早超過十年了,但人的焦慮本不會輕易消失。
Thumbnail
相信我,凡夫中的醉夢者,年過四十,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苦痛煩惱只會愈來愈多。 因為,年紀愈大,你失去的東西,只會愈來愈多,尤其是平靜和快樂。 例如,你會失去童年時的純真,失去享受平靜的能力,失去夢想,失去親人,愛情和友情,失去健康,失去感受平靜和擁有快樂的能力。 如果你也是凡夫中的醉夢者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