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剛剛好就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些年有在關注教養書的家長們,絕對不會陌生的一個概念,就是「同理心」。絕大多數的專家建議當孩子在”發作”的時候,先同理他,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理解他的,可以有效讓孩子安定下來。

加上看過有關心理學研究的資料,也顯示先連結孩子的右腦,可以有效讓他情緒穩定,之後再用左腦來說明。而我當然也是有盡量按照這樣的方式去執行。

 

但是最近看到一本書,其中提到一個挺有趣的觀點,那就是過多的同理心,其實等於幫對方解釋他的想法,這樣也等於抹煞了對方表達自己,以及讓我們更加了解對方的機會,尚失開啟一段可能很深入的交談。

 

怎麼說呢?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是在筆者舉辦的工作坊中,讓其中一位參加者述說自己最近覺得很不愉快的經驗,然後另一位參加者與之對話。第一位就說了他之前坐飛機,在飛機上等了40分鐘,飛機才起飛真是氣死了。然後與之對話的人,因為很可以心有所感的同理他,於是就說:「對阿!這樣真的很煩」然後對話就結束了。而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其實也沒有甚麼不好,但是問題在於,你怎麼知道你覺得煩的原因和對方一樣? 你怎麼知道對方是真的為了什麼事情、什麼情況下他會有這樣的感覺? 如果你真的對對方有興趣,想要了解對方的想法,那麼過多的同理,反而失去了真正去認識對方想法的機會,或者說失去了一次有可能可以進入更深入交談的機會。

我們自以為是的同理,或許可以換個方式,不是直接表達我明白我理解,而是用真心關心的態度去詢問對方到底怎麼了。

 

於是我想到教養上面的同理心,我想專家們說的當然也都是對的,只是我個人覺得可以提醒自己要分一下年紀。幼稚園的孩子或者更小的,他們的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且對自己情緒的理解也還不是很清楚的情況下,我覺得家長適時的引導,是很有幫助的。可以協助孩子說出他的感受,就像常常會看到的建議語句:「你現在一定覺得很難過….。」

 

但是到了小學階段,我就覺得有時候就可以適時地將同理心收起來一點,但不代表不關心,而是不要自己直接就認定了,我了解對方的想法或感受,我覺得這個對於小學生練習表達自我也是有幫助的。

記得去年有一次和Sophie老師的會談,應該是Sophie小二上學期的時候吧,那時候她正掙扎於和朋友相處上面的問題,我忘記我講了甚麼事情,但沒想到老師的反應是說;「喔!我懂了。因為媽媽你太了解Sophie了,所以她都不用說出來,她都不用說她感覺怎樣你就知道了,但是在學校,其他同學其實並不知道她怎麼了,就可能只發現她在生氣或者她不理對方之類的,但如果她不學習表達出來,別人其實都不知道她怎麼了。」

那一次我印象挺深的,原來我自認為很驕傲對女兒的理解,反而有可能變成她的阻礙。

 

所以我覺得那本書寫的挺好,尤其是面對大一點的孩子甚至到成人。我想面對青少年這樣的方式應該也挺適合的,發現對方有狀況的時候,不用一定要馬上同理,表示我們理解他們,而是應該要對他的想法有好奇心,用真誠關心不帶褒貶的態度,去詢問對方是怎麼想的,我想對方應該是會願意說。這樣就反而會讓我們更加理解對方,可以獲得一個很好的機會去進一步理解對方,甚或讓彼此都擁有一個深入的對話機會。

 

PS:蘇菲畫: 發現她現在更喜歡畫故事性的漫畫類的圖

#實驗教育

#教養

#育兒

#教育

#蒙特梭利

#哲學諮商

#諮商

#兒童哲學

#哲學媽媽

#心理  #哲學  #思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菲的世界 哲學諮商媽的沙龍
5會員
29內容數
分享身為哲學諮商師抱持終身持續學習哲學 閱讀書籍 以及諮商過程的心得與見聞
2024/01/23
隨著女兒年紀漸長,身邊不少人對於她還相信聖誕老公公覺得訝異。其實大約兩年前才是她比較懷疑的時候。但這次她倒是有直接跟我說,誰誰誰不相信,誰誰誰相信,然後她說:我才不管他們怎麼說,反正我要相信。我覺得這個回答很妙,言下之意其實是她經過了思考後她選擇相信。   其實這種狀況也經常發生在成人身上。我們
Thumbnail
2024/01/23
隨著女兒年紀漸長,身邊不少人對於她還相信聖誕老公公覺得訝異。其實大約兩年前才是她比較懷疑的時候。但這次她倒是有直接跟我說,誰誰誰不相信,誰誰誰相信,然後她說:我才不管他們怎麼說,反正我要相信。我覺得這個回答很妙,言下之意其實是她經過了思考後她選擇相信。   其實這種狀況也經常發生在成人身上。我們
Thumbnail
2023/11/30
前陣子連續有幾次蘇菲說我都潑他冷水,其實到底是哪些事情,我也不太記得。似乎有一次是她很開心的跟我說隔天要玩什麼什麼,然後我直覺式的反應回答她說: 可是你不要忘記還有神麼事情也要處理好。 這好像很日常的對話,只是剛好連續幾次,蘇菲的回覆讓我反省了一下,是否真的很愛潑冷水? 想了一下發覺自己背後的潛意
Thumbnail
2023/11/30
前陣子連續有幾次蘇菲說我都潑他冷水,其實到底是哪些事情,我也不太記得。似乎有一次是她很開心的跟我說隔天要玩什麼什麼,然後我直覺式的反應回答她說: 可是你不要忘記還有神麼事情也要處理好。 這好像很日常的對話,只是剛好連續幾次,蘇菲的回覆讓我反省了一下,是否真的很愛潑冷水? 想了一下發覺自己背後的潛意
Thumbnail
2023/10/13
記得前陣子聽朋友說他小孩在國中二年級左右,接到學校的問券,是問他們將來想要做甚麼? 為此孩子有點焦慮,既不理解自己,同時也怕被定型。我並不清楚這個問券是否有任何的後續意義,也不清楚是否每間公立國中都有要讓孩子填寫未來志向的問券,我只是覺得這個明顯顯示了目前教育的一個盲點: 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其實沒有
Thumbnail
2023/10/13
記得前陣子聽朋友說他小孩在國中二年級左右,接到學校的問券,是問他們將來想要做甚麼? 為此孩子有點焦慮,既不理解自己,同時也怕被定型。我並不清楚這個問券是否有任何的後續意義,也不清楚是否每間公立國中都有要讓孩子填寫未來志向的問券,我只是覺得這個明顯顯示了目前教育的一個盲點: 鼓勵孩子做自己,但其實沒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要有同理心啊!」「要多想想別人的感覺啊!」「你怎麼都只想到自己呢?」「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才對」我們都知道同理心很重要,也常提醒自己、提醒小孩要有同理心,社會更美好,但是可不可能有更明確的方法,幫助自己長出同理心呢?
Thumbnail
「你要有同理心啊!」「要多想想別人的感覺啊!」「你怎麼都只想到自己呢?」「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才對」我們都知道同理心很重要,也常提醒自己、提醒小孩要有同理心,社會更美好,但是可不可能有更明確的方法,幫助自己長出同理心呢?
Thumbnail
某天晚上的睡前談心, 我與孩子分享當天的生活經驗, 我說:「我今天聽到了一首歌,然後我就流下了眼淚...」 孩子問:「你很感動嗎?」
Thumbnail
某天晚上的睡前談心, 我與孩子分享當天的生活經驗, 我說:「我今天聽到了一首歌,然後我就流下了眼淚...」 孩子問:「你很感動嗎?」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對他人的困境展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時,我們可能會說這個人很沒有「同理心」,然而「同理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必要的嗎?其實除非我們離群索居,否則只要處於需要人際互動的環境,在願意理解他人的前提下去傾聽並且展現出關懷,這便是同理心的表現,也能替自己與他人帶來幸福感。 舉例來說,當我們出門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對他人的困境展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時,我們可能會說這個人很沒有「同理心」,然而「同理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必要的嗎?其實除非我們離群索居,否則只要處於需要人際互動的環境,在願意理解他人的前提下去傾聽並且展現出關懷,這便是同理心的表現,也能替自己與他人帶來幸福感。 舉例來說,當我們出門
Thumbnail
同理心是了解他人但不等於接受他人所有。 同理心是讓自己釋懷,但不是用來欺騙自己,自我安慰的手法! 同理心是幫助他人,但不是情勒別人和自己的方式。 當同理心用對了在做人處事上,將會如魚得水。 當用錯了,只會讓自己山窮水盡罷了。 家人對與自己的小孩的行為可是又愛又恨! 而小孩對於家人的行為卻
Thumbnail
同理心是了解他人但不等於接受他人所有。 同理心是讓自己釋懷,但不是用來欺騙自己,自我安慰的手法! 同理心是幫助他人,但不是情勒別人和自己的方式。 當同理心用對了在做人處事上,將會如魚得水。 當用錯了,只會讓自己山窮水盡罷了。 家人對與自己的小孩的行為可是又愛又恨! 而小孩對於家人的行為卻
Thumbnail
這些年有在關注教養書的家長們,絕對不會陌生的一個概念,就是「同理心」。絕大多數的專家建議當孩子在”發作”的時候,先同理他,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理解他的,可以有效讓孩子安定下來。 加上看過有關心理學研究的資料,也顯示先連結孩子的右腦,可以有效讓他情緒穩定,之後再用左腦來說明。而我當然也是有盡量按照這樣的
Thumbnail
這些年有在關注教養書的家長們,絕對不會陌生的一個概念,就是「同理心」。絕大多數的專家建議當孩子在”發作”的時候,先同理他,讓孩子明白我們是理解他的,可以有效讓孩子安定下來。 加上看過有關心理學研究的資料,也顯示先連結孩子的右腦,可以有效讓他情緒穩定,之後再用左腦來說明。而我當然也是有盡量按照這樣的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作者 賴佩霞 看書名而借閱,在其中可以看到作者心路的歷程:因為家庭關係、婚姻開始對於“非暴力溝通”有興趣,也開啟工作坊、分享回饋的道路。 關於非暴力溝通,書中指出四個重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觀察自己看到什麼,說出自己的感受,找出內心真正重視的需求,提出可行的正向請求。聽起來似乎不難,執行上
Thumbnail
作者 賴佩霞 看書名而借閱,在其中可以看到作者心路的歷程:因為家庭關係、婚姻開始對於“非暴力溝通”有興趣,也開啟工作坊、分享回饋的道路。 關於非暴力溝通,書中指出四個重點: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觀察自己看到什麼,說出自己的感受,找出內心真正重視的需求,提出可行的正向請求。聽起來似乎不難,執行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