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教育部打著「走向世界」的口號推動雙語教育之後,雙語教育之亂象便接連發生:
有學校開超出自身需求的英語缺(如:新竹縣);有縣市在新進教師甄選,幾乎每科都要求老師用全英語作答,並以全英語口試(如:花蓮縣);更誇張的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為了服膺教育部2030年雙語政策,開設二門全英語課程(註1),讓雙語教育亂象再添一樁。
不知道教育部決定要推動「雙語教育」政策前,對腦科學掌握多少。所以,我先從腦科學的角度控討教育部雙語教育政策的缺失。
一、越小學習雙語對孩子語言學習越有利?
研究顯示,即使孩子在一出生便接觸雙語,還是會挑一種語言作為「母語」。幼兒若在早期接觸第二語言,對文法和聲調的掌握較佳,講第二語言時會比較道地,至於語意和辭彙的學習,則不受限於幼兒時期,在任何年紀皆可學習。換言之,若以終身學習的角度看,孩子好好地培養學習的意志力對語言學習更重要。
二、母語越強對學習第二語言越有利?
由於人不可能在幼兒時期學習這輩子所需用到的所有語言,故人類在幼兒敏感期(關鍵期)的窗戶關上後,會利用母語的語音基礎來適應其他語言。(註2)
換言之,母語能力的強弱會決定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能力。(這裡的「母語」指的是孩子成長中自己大腦選擇的常用語言,而非一般人定義與自己出身相關的族語…等)。
在我國,中文是我國生活中的日常慣用語言,也多為我國孩童自幼接觸的第一語言,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中文被大腦選為「母語」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孩子各科目的學習、能力的建構,皆需要透過中文作為學習橋樑,甚至連思考的深度都會受到影響。
記得我在英國唸碩士期間,有一次與我的指導教育討論論文內容,教授對於我寫出的內容不甚滿意。於是,他問我:「南嬿,你有沒有試過用中文寫這篇論文?」
我:「沒想過,因為我認為我應該完全用英文思考這篇論文。」
他笑笑說:「你去試試看用中文寫。」
我在狐疑的情況下,開始用中文寫論文。奇妙的事發生了,許多論點自然而然強化了深度。此經驗讓我感受到用母語思考和用第二語言思考之不同。
在下一次與指導教授的meeting中,教授對我的進展相當滿意。我告訴教授,我以為既然我在英國唸碩士,就應該用全英文思考論文。他搖搖頭,說:「不是如此!」
這就是教育專業人給學生的專業學習建議。
反觀我國,教育部修訂課程綱要時一次次縮減孩子的中文上課時數,並以其他花花綠綠的課取而代之,造成孩子的學習橋樑--中文--能力日益下滑,閱讀理解能力越來越差,進而導致讓孩子學習越來越吃力,整體學力一代不如一代。
請問教育部,孩子這樣的基礎能力要如何「走向世界」?難道制定降低孩子學力,讓孩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教育政策是教育部存在的目的?
最近看到教育部所制定的各式各樣荒腔走板的教育政策,讓我不禁想問,教育部是不是不瞭解自己的定位和存在的意義?否則,為何會推出一個又一個不專業的教育政策,讓孩子的教育環境越來越糟,讓孩子、父母和老師越來越痛苦?
期許教育部快速調整雙語教育政策,終結雙語教育亂象,停止繼續弱化孩子的學力,方為孩子之福,國家之福!
註1:中文系全英文授課背離現實 雙語政策恐釀「三振出局」(聯合報)
註2:摘自《樂在學習的腦(The Learning Brain)》第二章。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