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9|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地方文化|桂竹林的過去與現在──林秋芳的故鄉印象與返鄉行動


「桂竹林」為礁溪鄉六結村的舊地名,由第一代林添郎開拓,形成以宗親為主的聚落,多年累積,林氏家族也成為礁溪的地方大家。

在桂竹林長大的林秋芳,和多數學子相同,高中畢業離鄉到外地讀書,近30年間,除了完成學業,更朝向藝術美學、博物館深耕,完成多項計畫、展覽的創辦。2009年,因緣際會搬回礁溪居住。對她來說,這趟返鄉移動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林秋芳翻著過去為桂竹林製作的成果專刊。攝影:郭旻純



村落「竹」精神,從一而終

18歲到臺北讀大學,成了北漂學子,從純樸村落走進都市,林秋芳卻沒有因此丟失故鄉情懷,她曾在詩作〈桂竹林的家〉寫道:「竹,在鄉下人家/可以擋風,做掃把/可以當菜吃,也可以編成農具/竹,在我家/可以用來盪鞦韆/我想念我的家/我古老的/可以盪著鞦韆的家/一個讓我的心/可以自由擺盪的地方。」流露對村落深深的眷戀。

「桂竹林」之名,正源於村莊裡曾種滿了桂竹林。林秋芳回憶,小時候颱風天總會冒出許多「雨後春筍」,她笑道:「當時沒東西吃,用桂竹筍加上蔭豉仔(ìm-sīnn-á),就吃得很開心。」多年後的今天,故鄉記憶裡的桂竹林榮景早已不在,她仍鍾情於竹,常蒐集有與竹子相關的物品,隨手拿起刻有竹子樣式的茶具,在她沉浸的神情之中,彷彿走入了時空隧道,照見童年的村落景象。


從村落出走,再將藝術帶回村落

從求學到工作,在外多年,即便走過無數城市,在林秋芳的心中,那片樂園般的故土卻從未消失。

返鄉,對她而言不僅是內心的期盼和計畫,也是值得感謝的機緣,作為女性,能夠在進入婚姻後,有機會搬回故鄉居住,並不容易。返鄉的第一個月,每天一早,她總會開車出去「巡田水」,一條路反覆開上開下,回想過去在這裡種田、遠足、郊遊的景象,那份鄉情在心頭低迴不去。

對於故鄉的情感並不僅止於回憶裡,林秋芳更將多年的專業帶回礁溪,對於家鄉很有想法的她,2009年籌辦「桂竹林國際藝術創作營」,邀請各國藝術家來到村落創作。擬定企劃案、拍板定案、募款、動用人脈聯繫藝術家,為期兩週,從無到有的自發活動,憑藉著村民們的合作,才得以完成這項「國際藝術」與「村落人文」的碰撞結合。這一年的活動成功,僅是起點,接續數年,林秋芳更不斷透過一連串「村落美學」活動,從桂竹林村擴大到整個宜蘭,只為保存這塊土地上的人文之美,更注入創新力量。

「村落美學,待續。」

林秋芳帶著淺淺的笑容,溫柔而堅定地說出這句話。那些曾舉辦的活動精神,從不曾因為結束而消逝。當藝術走入村莊,就像播下了種子,在這座鄉村裡生根、發芽,安然綻放。




採訪、撰稿:林玥彤
攝影:郭旻純


特別感謝|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林秋芳教授(協助受訪)

參考資料|



本文撰寫於2022年8月,由宜蘭青年志工中心舉辦的【來哪!一起成為記憶蒐藏家 地方編採服務行動】,至礁溪地方田野調查,訪問地方居民、鄉里長,加上地方文獻資料蒐集完成報導,收錄於《礁溪時光機秋季號》。


《礁溪時光機秋季號》,2022年9月,林芳慈、郭旻純、林玥彤共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寫字的路上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