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文本
吳重陽〈民族文學界定標準之我見〉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們認為,劃分少數民族文學的歸屬主要標誌,是看作者的民族出身。換言之,無論使用的是什麼文字,反映的是哪個民族的生活,凡屬於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作品,都應歸於少數民族文學的範疇內。」第52頁,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吳重陽對於少數民族文學定界的標準,但他也同時提及「並不是在作品中有寫到少數民族生活,作品就帶有民族性,就能成為少數民族文學」,在不同的情況下,例如如果是作家長期脫離民族地區生活,與本民族人民較少聯繫,因而主要以漢族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他本身不屬於少數民族文學。
二、題解
題目〈民族文學界定標準之我見〉,顧名思義是抒發作者吳重陽本人對於民族文學定界的見解,並藉此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專家針對此主題進行討論。在本章節中,作者不只談論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也有舉例英文、丹麥與《哈姆雷瑟》等西方文學環境作為對比與呼應,提供更為寬廣的見解與分析。
三、作者介紹
作者:吳重陽
山東萊西人,出生於1934年,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擔任交通部幹部,中央民族大學教授。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民族文學簡論》《追尋歷史的軌跡》《風雨樓文存》《中國現代少數民族文學概論》,編著《近代文學大系少數民族文學集》《中國新文學大系民族文學卷》《中國民族百科全書》等。2003年獲得全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突出貢獻獎。
四、欣賞與評論|我對民族文學的看法
在閱讀完這週的文章與課程後,我認為只要是具有文化意義的創作都能類歸類為民族文學。就如同吳重陽先生在〈民族文學界定標準之我見〉所提及「“文學都是民族的自覺,他的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實”人和民族的文學都是不能靠別的民族的作家越俎代庖、代替創造的。」第45頁,民族文學反映了特定民族的生活思想,不同的民族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即使是相同民族也可能因為地域、方言與生活習慣的差異而出現不同的文學脈絡,而民族文學內容的獨創性、概念性與藝術性又能更近一步的讓圈外人了解特定民族的生活、習俗、思想等知識價值。
在本書中,另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比喻是將不同民族看世界的角度比喻成三稜鏡,「一個民族的宇宙觀就是那種帶有一種或者幾種最基本的光譜的機智三稜鏡,這個民族通過這種三稜鏡來觀察萬物存在的秘密。」第51頁,三稜鏡的特性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出去,透過光的反射,呈現出的圖像會有差異,而不同民族的宇宙觀、世界觀就像是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環境、氣候、傳統習俗下構成的文化就像是三稜鏡反射出五顏六色、千變化萬的光澤,如此創新且貼切的比喻也激起我對於民族文學議題的興趣。
而在課堂內容中,我對於「少數民族文學在世界文學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別有興趣,尤其是由少數民族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如日本的蝦夷人文學朝鮮人文學,這種受到非我族統治的文學,也讓我聯想到台灣的原住民文學。呼應到吳重陽先生在〈民族文學界定標準之我見〉所提及「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泉源”,文學不能是離開社會生活的完全的虛構,但生活定不等於生活,文學也不就是生活本身,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第49頁,「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泉源,正是因為不同民族生活於不同的社會環境,而文藝作品反映出的生活更帶有普遍性,因此「民族文學」才更具有研究價值與意義。
吳重陽先生照片
#民族文學 #吳重陽 #民族文學界定標準之我見 #少數民族文學 #Ethnic literature #Ethnic #Literature
EthnicEthnic StudiesLiterature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