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苦雨之地》談好作品來自作品的「哲學性」

2024/03/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任何一部「好」作品,不管是文學、電影、建築、音樂,背後都要有「哲學性」,因為「哲學性」是一部好作品的核心。而吳明益的《苦雨之地》,無疑徹底展現了文學獨特的哲學性。


  「寫作者該是定義的改寫者,而不是衛星。」


  「演化學者談人的物理性存在的演化,小說要處理的是人抽象的『精神』演化。」


  作為一位文學創作者,吳明益不斷追問「書寫的可能」與「小說的邊界」;試圖帶領當代跨越、重新定義「文學」。我喜歡看吳明益的小說在於,除了能夠認識不同專業領域的人物(攀樹師、鳥聲科學家、冒險家等)及認識其專業中有趣的知識之外(例如:賞鳥人如何數鷹,「在空中想像一條看不見的線,然後以那條線為基準,數那些通過那條線的影子」),還有更認識自己的島嶼與文化;「島上的每個人如果花十分之一的時間在海上,島就變成十倍大。」他的文學讓我們想起這個島嶼是有山有海的,藉由小說看見真正深不見底的海洋、還有瞬息萬變的雲海。


  為何作品的「哲學性」如此重要?這必須先問,何謂好的作品?如果看完一部作品,沒有得到「意想不到」的感覺,便沒有成為好作品的可能。正因為意想不到,所以誘發了讀著思考,作品的討論度自然就會提高(即便意想不到的爛,也讓人在思考「為何爛」的問題中得到此書的價值)。


  亞里斯多德說哲學始於驚嘆,那麼文學是否也始於驚嘆?或者根本沒有始不始的問題,因為某物的起源都不過是假設,都是從現在對某物的理解中假設可能的過去。應該問的是,「現在」我們是如何理解文學的?文學與哲學有何不同?哲學相較於文學,是較文本中心的,必須理性、謹慎地把握文本的核心,避免誤讀、誤解。而文學則是相對較讀者中心的,讀著有較大的感性詮釋空間,對於文學的理解是能較個人的、私密的。至於在作者方面,我認為哲學與文學都是定義的改寫者、包裝者,都讓定義(哲學、文學)在詮釋中不斷創造新的價值、新的感覺。


  好的文學作品,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探索自我經驗的可能性及創造性,因為文學透過語言無疑提供了一個大於感官經驗、由語言建構出來的想像世界;在現存的符號、理解中,透過它們新的組合、新的關係,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回到吳明益不斷追問的「書寫的可能」與「小說的邊界」,站在語言學的立場,小說是沒有邊界的,因為小說是藉由語言符號所構成的,而按照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理論:「語言符號是任意的」,符號只有在關係中才有可能被理解。問小說的邊界(可能),就像在問人們想像的邊界(可能);想像越大,邊界就越大。


  從物質的生活條件來看(衛生、飲食、科學),現實似乎符合演化的立場,但我們有達到精神的演化嗎?「演化」預設了進步的史觀,但我們現在的精神生活有比以前好嗎?還是隨著物質演化而壓縮了精神演化的空間呢?美國開國元勛及擔任第一任副總統的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說:「研究政治和戰爭,如此我的兒子才可能有研究數學和哲學的自由。」歷程哲學的哲學家懷海德(Whitehead)認為:「現實是由事件構成,而不是物質;這些事件不能脫離彼此關係而定義。」物質不是演化的,不是進步的,比較像是流行文化的文化循環,物質與精神是一種變動關係,物質提供精神空間、自由,而精神提供物質永久存在的結構。


  「如果你想要有一朵紅玫瑰,你要在午夜的月光下用歌聲孕育,然後用自己心臟的血去染紅它。」


  「水滴裂成幾個更細小的水滴,其中一個包裹住牠,有一刻牠就像被凝結在冰裡,整座森林都反射在完美的球面上。」


  我們皆是整體世界的一部分,物質除了人類發明的物質,還有自然,吳明益透過詩意的自然書寫,重新定義了自然,而這是他文學的哲學性所在,讓物質有了精神化的可能。

2019/1/20

3會員
521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