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越過山丘】瑞士交換 Week.04(0918~0924)

開學了,迎來的卻是預料之外的文化差異,從沒想過會在瑞士遇上這麼煎熬與難受的事件,因距離而放大的無助與挫折,讓這第四週過得額外漫長而艱辛;感謝一起登山的好夥伴,在翻山越嶺的同時,一同在山巒綿延間高唱著李宗盛老師的〈山丘〉,跨過了海拔幾千里的山坡,也伴隨著我越過了心中的坎與挫折。

揮別了兩週的密集德語課程,前方迎來的是正式的交換學期;與其他交換友人不同的是,蘇黎世大學對於國際交換生有著更為嚴格的最低修習學分限制(一學期至少要修20ECT的課程),迫使著我無法過於悠閒的體驗著交換生活,但同時也有種預習研究生生活的感覺。

在課程的選擇上,我最終選擇了五門課程,包含一門德語課程(Basic German 3)、一門哲學系課程(Freedom of Speech and Its Limits)以及三門心理學系課程(Anxiety Disorders – Theories, findings and treatment options;For the greater good: The role of altruism and pro-sociality in human decision making;Interpersonal Processes in Psychotherapy)。與此同時,我巧妙的將課程安排在課表的前三天,確保著每週依然有周休四日,可以完成自己的計畫、專案、旅遊以及生活目標。

關於課程的感受與心得姑且不提,不過有趣的事情是,除了德文課以外,我所選的課程都是Seminar(研討會)類型的課,恰好過去四年在台大都沒有修過類似的課程,對我來說也是個全新的體驗。

然而,正當我還在搞懂課程網、學校帳號以及課表等相關資訊的過程中,映入我眼簾的卻是令人意外的課程時間表(下圖三)

圖三 咦?週一早上怎麼同時有兩門課程?

第一時間,除了錯愕之外,也趕緊諮詢了已經就讀了半年的學姊尋求幫助;矇矇懂懂地摸索了一番課程網,卻發現自己似乎沒有辦法自主取消這門憑空出現的課程(下圖四)。

圖四 Cancel的地方沒有選項可以按

起初,或許是過往在台灣習慣的緣故,我認為這門課程應該可以輕鬆地被解決;畢竟,現在才剛開學第一週(在台灣大學的前三週都可以進行退選)時間上應該算充裕,另一方面來看,這門課我並沒有選擇,應該具有充足的正當性以及合理性能夠順利地取消這樣的「失誤」,至少當時的我是如此天真的相信著這個學術名譽蠻好的學校以及高社會福利的國家。

圖五 令我瞠目結舌的回覆

於是,我便書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了心理系辦,尋求幫忙與協助,內容不外乎提及我對於系統的不熟悉、對於課程衝堂的困擾以及我並沒有選擇這門課程的狀況,並希望得到他們的協助;然而,他們的回信令人出乎意料(圖五),我也逐漸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不單純的問題。

有鑑於此,我一方面再次回信給心理系系辦,另一方面也寫了另外一封信給蘇黎世的國際學生事務處,希望他們能夠給予一些建議與協助;此時的我,內心百感交集,以為能夠輕易處理的狀況,卻似乎被制度以及既定的規則判刑定讞,無論真正導致失誤的人是不是我。

隔天一早,按耐不住的焦急促使我前往國際處尋求建議與解方;然而,他們給我的回覆也同樣是無能為力。不過,與心理系辦不同的是,職員們關心著我的狀況以及嘗試想要理解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並且給了我一些建議的可能,包含:寄信回母校溝通這樣的狀況以及與授課老師討論課程參與的可能等。感謝國際處的溫暖,讓我得以持續在泥淖裡掙扎,期盼著雨過天晴的到來。

圖六 心理學系系辦的回覆

與此同時,現實的重拳卻又再一次的往我臉上招呼(圖六)。心理系辦的回覆顯現了他對於我問題的無能為力,即便我沒有選這門課也一樣,他都無法幫我取消這門羅生門的課程;百感交集又束手無策的狀況下,我轉向聯絡了衝堂的授課教授,希望能夠在滿足雙方條件的情況之下,能有機會不被當掉。

這段期間,感謝在台好友的鼓勵與陪伴,讓我得以在喪氣中保有鬥志、在失望裡存有盼望,聽從朋友建議的我,轉而尋找蘇黎世大學的學生救濟管道。我就如同失去語言與氣味的螻蟻,屈身在一處偌大且廢棄的穀倉中,既尋不著自己的同伴,更不知從何找起;這裡沒有我熟悉的體制以及處室的哥姐,也同樣缺乏了台灣人最引以為傲的人情味,必須遵循著的只有學校的神聖時間線,即使系統出錯,也依然沒有通融空間。

圖七 校園學生問題信箱

硬著頭皮,填了一份學生技術問題回報單(圖七),期望著得到些許的行政救濟,抑或是更多人對於這個問題的關注。

隔天一早,耐不住性子的我前往學生事務處尋找解方,不得不說學校閱讀信件的速度可說是數一數二;每次我在晚上回完信件,早上出發前往之時,對方早已閱讀完信件準備好答覆給我了。這時,新的角色——藝術與社會科學院(Faculty of Art and Social Science)加入戰線,學務處通知我他們已經將此信轉寄給我的主責單位(也就是學院),一切靜候學院的安排以及通知。聽到這樣子的答覆,心中頓時燃起一絲絲的希望;畢竟,學院是學系的主管機關,或許我這種系統或是人為的失誤造成的意外,學院應該會有權利做出更正吧!揣著這樣的心情,滿心期待的學院回信,卻讓我收到了一封類似且雷同的回覆。(圖八)

圖八 學院的回覆信件

猶如晴天霹靂般的消息,似乎已然宣判這場仗我方全然敗下陣來,毫無還手之力。對我來說,窮兵黷武、使盡全力,但卻有種蚍蜉撼樹之感,開學第一週的震撼教育令人身心俱疲、無言以對。更雪上加霜的是,隔天(09/22週五),系上的負責人來了一封信件(圖九)。

圖九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內容大意就是,聽說你找了很多不同單位在處理這堂課的事,但他們無法理解我為何那麼執著,被當掉這件事對我來說很嚴重嗎?對我來說,或許被當這件事並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對於程序上的瑕疵、對於求救時所收到的回覆與對待以及為了一門沒有選擇的課承擔這個「F」,這口氣著實令我難以下嚥。我拿出我所有的線索,包含選課附件、信件時間點截圖以及回信內容,寫了一份很長的信件給了學院;另外,也寄了一封信給系辦,談文化差異、談被當在亞洲的意義以及談到獎學金的認定資格。

這禮拜實在過得太漫長了,我不知道我會收到怎麼樣的回覆,但當下只想要逃離這樣的泥淖,越遠越好。

在這樣的多事之秋裡,依然有幾件事情值得紀錄。其一是關於我們這一戶,一年一度的自我介紹,主要是由舊成員出題,新成員準備簡報,簡單的讓大家認識彼此,這也是我第一次認識到所有室友;畢竟,大家平常活動時間不一,日常閒聊也沒談得那麼深入,透過簡報的方式來瞭解彼此,其實是挺有趣的。但由於遇上了選課的鳥事,我沒有心力準備簡報,便拿著電腦與簡單的小筆記跟大家介紹我自己以及台灣;過程中也分享了我的音樂興趣以及〈成為那個想成為的〉MV,室友們都很喜歡這首歌!真的很感謝導演組以及音樂組的各種大神夥伴,音樂外交成功邁出第一步。

圖十 Flat Presentation

其二是關於運動中心的嘗試,第一次去了ASVZ (Akademischer Sportverband Zürich),凡是蘇黎世周邊大學的學生,可以免費的使用十幾座運動場館,以及以優惠的價格上某些付費課程;我也感受到瑞士這個國家的不同,在社會福利上、學生福利上的慷慨與大方,的確是毫無疑問的,日後我們可以再談更多關於這部分的故事。

圖十一 瑞士的票都設計得很好看

最後,想要特別感謝瑞士好夥伴—可葳,感謝他週日一口答應阿萊奇冰川(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邀約,也作為本週心情轉換的分水嶺。

天還未亮,兩人摸著黑踏上了冰川之旅,一路坐著三個小時的火車,準備見識所謂「冰川健行」為何物。火車沿途的風光明媚,搭配著夏末的好天氣,讓我們一路神清氣爽的抵達目的地。

從山腳下前往冰川的路上,需要轉乘兩趟的纜車,一路從海拔不到一千公尺的地方,攀升至海拔兩千多公尺的地方,周圍的植被、顏色,由鮮豔轉綠最後化作一片雪白。望向阿爾卑斯山脈的群峰,以及如同教科書走到眼前的壯闊冰川,除了讚嘆大自然的精妙與偉大之外,更感受到自己身為恆河砂礫般的渺小;踏上全長十五公里的冰川健行,如同在向大自然巡禮,我們在每一步的踏實中感動,並且寄望能夠得到最真實的回饋,無論是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味覺上的震撼。在幾小時的健行中,我們認識了來自慕尼黑的夫婦、跑山的登山客以及騎著越野腳踏車穿梭在山林間的運動好手;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在山上、在世界上的位置。起初,我也十分好奇,為何週末的瑞士人全部都聚集在各個不同的山頭上,他們不願意加班、沒有去KTV、沒有窩在家裡或是百貨公司。或許是因為山林的單純與清晰,能做為現代繁忙生活的調劑吧!十多公里的路程,沿途有冰川、高山與美景作伴,還有家人、好友與寵物為伍,走著走著,就連原先卡在內心的糾結也悄然化開。

在健行的後半段,不知怎麼的很想唱李宗盛老師的〈山丘〉,或許是身處在翻山越嶺的時候,抑或是這一星期以來的坎坎坷坷,我打開了手機,品味了不同種版本的山丘(錄音室版以及演唱會版)。熟悉的旋律、搭配著享受的步伐,將山林化作為我們的聽眾,將美景作為我們的音符,兩人恣肆的在異國的山上,唱著別人不會理解的歌謠。

但山在聽。

「望著大河彎彎.終於敢放膽,嘻皮笑臉面對,人生的難。」

數度在歌唱中哽咽,無處安放的異地委屈,被整座冰川牢牢地拾了起來;我們何嘗不是為了找到自己,才離鄉背井、接受挑戰;但在打擊中失志、在挫折裡懷疑,不確定這樣的選擇是不是對得起自己,還是誠如歌詞所述,還未如願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

但也許,我依舊會選擇揮灑那樣的熱情,不自量力的還手,直至死方休......

最後,依舊貼上本週的料理錦集,感謝閱讀到這的你,謝謝你願意走進我的故事裡,我們在第五週的交換週記再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