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
真的很喜歡吳念真導演!
吳念真的文章,就如同他給人的形象般,亦莊亦諧,卻又流露出悲憫眾生的情懷,情感真摯而動人。
雖然閱讀他的文字,彷彿耳邊總會聽到吳念真用那種蒼涼世故的"台灣國語",詼諧之中帶著些許哀傷但卻不煽情的對白,向你訴說台灣情、台灣事。
對台灣草根人民生活的深刻洞察與體會,有著屬於吳念真濃烈的敘事風格,使他成為"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
對於社會底層人物的書寫,美國的馬克吐溫、法國的莫泊桑,都是擅長藉由舊社會小人物的悲慘境遇的深刻描寫,來諷刺上層階級的偽善,控訴社會的不公不義。
然而,吳念真是用鄉土的故事與小人物的辛酸,來帶出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卻又不失對未來的期盼。
在吳念真的筆下,我們只看到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不捨與關懷,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交陪與牽絆。
雖然故事裡人們的面貌,或粗鄙、或俚俗,但都是在生活資源困乏下,草根人物們相互扶持,交織出一片帶有濃濃吳導風格的「台灣念真情」
想想看,若請你挑選五部電影,來向國外的友人介紹,終戰後早期台灣的社會脈絡與底蘊情懷,你會如何選擇?
也許我不知道你會如何挑選這份清單,但我能猜想,其中有三部,必定是「台灣新浪潮電影」,而其中也一定有一部 – –《悲情城市》!
在當年侯孝賢、楊德昌、陳坤厚這些年輕導演的努力下,拍出了一系列風格寫實,題材貼近真實社會與台灣鄉土的「台灣新電影」。
拋開了"國族"與"復興"的沉重包袱,台灣的電影走出了一條路。
我們所生活的台灣與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終於開始能夠躍上大銀幕,用我們自己的故事與面貌,成為台灣電影裡的主人翁。
而就像周杰倫與方文山的"天作之合",這些新銳導演所拍出的一部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傑作,其中有七十幾部竟是吳念真所編寫的劇本!!
我也是看吳念真的電影長大的 ~
從小時候跟著父親一起去電影院看《兒子的大玩偶》、《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八番坑口的新娘》、《戀戀風塵》、《悲情城市》,一直到我自己年輕時看的《無言的山丘》與《多桑》。
雖然同時期,台灣也不乏其他電影人的創作與努力,但總覺得只有吳念真的故事,才真的具有台灣情、台灣味,散發鄉土台灣濃濃的泥土芬芳。
吳念真編的劇本、寫的故事,為何這麼感動人心呢?
雖然許多故事與腳色的原型,是來自他本身底層礦工家庭的成長經歷。
但在那個冷戰對抗的「後殖民時期」,整個台灣社會從「農林漁牧產業」向「初期製造業」轉型的同時。
鄉村勞動力過剩、城鄉發展不均;那些掉落在社會底層夾縫裡掙扎求生存的人們,所共同經歷的辛酸。
因此,他訴說的不只是九份礦工村落的故事,也是台灣農村、漁村、甚至是眷村,我們整體台灣人一起走過的生命歷程。
這就是吳念真!
他的故事總有辦法撥動你內心中的某一條心弦,令你掩卷回味後感動不已;因此聽吳念真說故事,若要強忍住不鼻酸流淚,真的會令人得"內傷"的!!
但隨著劇情題材的取景,電影鏡頭拍攝下,九份的滄桑、九份的美,也意外的讓九份成為代表台灣人心靈的"原鄉",這恐怕也是吳導意想不到的吧?
而在吳導眾多的人生故事中,我一直印象最深、念念不忘的,卻是他童年時曾經教導他為全村人寫信,一位名叫「條春伯」的礦場工人。
條春伯是村裡少數識字的人,所以村裡的人如果有需要寫信或是讀信的時候,總是會請條春伯來幫忙寫信或是解釋翻譯。
條春伯會以自己的方式與話語,轉化村民時而夾雜髒話、時而毫無重點的日常對白,轉化成書信上規規矩矩的文字,讓收到信的人很快就能理解。
他有時也用自己的方式將信件上充滿怨懟與憤怒的文字(討錢或抱怨….),委婉但不失原意的轉述給村民們聽。
吳念真覺得條春伯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用這些淺白的文字,找到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平衡,思考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後,用這種方式真正幫助了不識字的村民。
條春伯的這個故事,每每令我鼻酸悸動不已!
後來也翻拍成公益廣告微電影「Be A Giver」,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造成熱烈回響也感動了很多人。
Be A Giver 吳念真〈感謝先生篇〉完整版 - YouTube
多年之後,吳念真思考心裡「知識份子」的形象,不再是那些大學問家,而是這位「條春伯」。
他把知識當作奉獻,也希望這份責任有人能傳承。
所謂真正的「知識份子」,是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知識比他低的人,而不是反過來利用知識,去掠奪知識比他不足的人。
雖然 ~ ~
知識份子也會窮困潦倒!
在吳念真的故事裡,他並沒有交代"讀過書"的條春伯,為何會窮途落魄而來到瑞芳礦區討生活,成為出賣勞力的挖煤礦工?
但既領受一方水土,就善牧一方黎民
條春伯把知識拿來當作奉獻,排難解紛、幫助鄰里,盡一己"棉薄之力",哪怕是只能夠些許撫慰村民的心靈與尊嚴。
知識份子也會死會老!
條春伯清楚知道挖礦的危險與朝不保夕,但他仍希望幫助村民的這個責任有人傳承。
因此他認真的培養當時年幼的吳念真做為"繼承人",也念茲在茲的教導他:
「你有能力的話,就應該替旁邊的人做些什麼~」
知識份子也會體貼溫暖入世關懷!
條春伯從不用知識高傲粗暴的對待文盲的人們。
他與村民們一起生活,也與村裡的男人們一同入坑工作。
但在這個充滿災變、死亡隨時降臨的村落,往往會因為一場意外,立時就會讓幾戶人家變成孤兒寡母,小孩也要一夜之間變成大人,開始負擔家裡的經濟與生活。
在影片裡面,一位因生活的困苦而被迫把女兒推入火坑的母親,面對一位願意為女兒贖身,前來提親卻得不同意的外省男人來信責難怨懟。
條春伯能感受並體諒這位母親的無奈,只是默默提醒吳念真,以後唸信要將"卡刺目ㄟ字",用另一種婉轉的意思傳達給有困難的人們。
因為現實而嚴峻的人生裡,生存從來就沒有對與錯;但支持苦難的人們繼續活下去的,卻永遠是稀微的尊嚴所帶來的勇氣!
因此,條春伯,這位衣衫破舊,也許指甲縫裡早已被煤灰給染黑的老礦工。
他所映照出的人性光輝,恐怕比哪些衣冠楚楚、西裝革履,政論節目裡的名嘴、廟堂之上的政客,更加顯的高風亮潔、令人溫暖 令人尊敬,不是嗎?
政客們因一己之私,賣弄著知識、欺世盜名,魅惑煽動著無辜的群眾,呼攏他們投下背馳自身利益的選票而不知,甚至讓他們未來要承擔也許會更加困難的生活。
而在吳念真述說的故事裡,條春伯的人生,我們無緣得知他後來的結局?
游條春先生,這位敦厚而智慧的溫暖長者,也許就與其他挖煤礦工們,就此一起默默長眠在瑞芳的一片荒墳之中,在歲月裡埋沒了他的才華,也同時隱沒了他的名和姓。
不,這並不是「條春伯」故事的結局!
在他無私奉獻、默默行善的短暫人生裡,曾經啟蒙了瑞芳大粗坑裡一位叫「吳文欽」的稚齡孩童。
這位小男孩長大後,帶著條春伯的圓融智慧與洞察世理,拍出了一部一部的好電影,記錄下最真實的台灣,而給我們台灣社會一個好導演「吳念真」。
而這些故事、這些電影,潛移默化的型塑了台灣人敦厚樸實的國民性,讓溫暖的人們成為"台灣最美麗的風景"。
五十年後,台灣社會還記得有這麼一位「條春伯」,他的故事還依然傳遞著,繼續感動著人們。
當你默默耕耘,向這塊土地不經意的投遞了一顆善良的種子,它也許會在歲月間長成參天大樹,繼續庇蔭著你生前關愛的人、你在乎的事、以及你守護的這片土地。
正如吳念真在影片裡所提到的︰
「每一個世代都有每一個世代的苦難,每一個世代都有每一個世代特別的風景」
「其實台灣現在最需要的,是可以找一個可以尊敬的人、一個可以共同相信的事」
而「條春伯」,這個吳念真心中最完美無私的知識份子典範。
也是我心中,雖然時而黯淡,但卻永遠在靄靄發光,守護著台灣社會的最後一顆良心 ~ ~
只是,吳念真兒時的那位條春伯已經不在了!
如今,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條春伯,您又在哪裡!?
知識不光是用來謀取利益的
知識是可以用來奉獻的
知識是可以用來幫助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