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素帖-3.菩眼菩薩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圓覺經之菩眼菩薩發問】

 

(前面世尊回答普賢菩薩,只是輕描淡寫「以幻修幻」的層層遠離概念,菩眼菩薩請世尊在修行、漸次、思惟、住持、方便、開悟等各方面,再進一步說明)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於是,菩眼菩薩(觀世音菩薩化現之一)在大眾之中立刻從座位起身,俯身至佛足,然後順時針繞佛三圈,直身而跪,雙手交叉於胸前合掌,問佛說:無比慈悲的世尊啊!期待您可以為在場的菩薩們和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演說菩薩怎麼修行和按部就班,怎麼去思惟?怎麼久駐自性不動?如果眾無法領悟,要用什麼權宜的方法讓他們都開悟?

世尊!如果那些眾生沒有正確而權宜的簡單方法,也沒有正確的思考方向,只聽佛說要止息雜念,內心必定迷惑又苦惱,那就沒有辦法領悟並進入圓滿覺悟的法門,希望您大發慈悲,為我們這些菩薩和末法時代的眾生藉機說說可以權宜進行的簡單訣竅。

把這些話說完之後,行五體俯地的大禮,這樣重覆了三次,最後,世尊才開始解答。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時,世尊告訴普眼菩薩說:問得很好!先生們,很慶幸你們能為菩薩們和末法時代的眾生們詢問有關佛的修行、步驟、思惟、久駐自性不動,乃至於藉機想聽一下有沒有什麼更簡單的訣竅,你們現在仔細聽著,這就為你們解說。

這時,普眼菩薩高興的承受指教,和大眾們靜默聆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

 

先生們,那些剛入門的菩薩和末法時代的眾生,如果想要得到像佛一樣清淨而圓滿覺悟的真心,應該用正確的觀念來遠離各種虛幻,可以先採取唸佛、持咒、觀想等讓自己專一的修行方法,並堅持不違反戒律,不論是與徒眾在一起,或者是在室內獨自靜坐,都要常常想著:我現在的這個身體是由四大部份組成,也就是頭髮、皮毛、爪子、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骨髓、頭腦、身體上的污垢都歸類為「地」(性堅支持),唾沫、鼻涕、膿液、血液、口水、痰、眼淚、精液、大小便都歸類為「水」(性濕收攝),體温歸類為「火」(性煖調熟),心跳呼吸等循環歸類為「風」(性動生長),這四大部份各自分離。

 

 

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現在,試想這虛幻的身體究竟存在嗎?然後你就會知道這個身體並沒有存在著,只是被組合出來的存在感,其實本質是虛幻的。

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攀緣,似是而非的結合,莫名其妙的出現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和四大從內到外結合,又莫名其妙的攀緣出所謂的「氣」在裡面累積,看起來蠻像一回事的,把它誤稱為「心」。

先生們,這個虛妄的心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外境的六塵,就不可能存在。而四大分解之後,就連結不到六塵,在這當中,攀緣的六塵各自消散不復存在,最終這顆攀緣的心也就不存在了。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先生們,那些眾生因為虛幻的身體不存在,虛幻的心也就消失了;由於虛幻的心消失,虛幻的六塵也就消失了;由於虛幻的六塵消失,虛幻的「消失」也消失了;由於連虛幻的「消失」都消失了,那也沒有什麼虛幻不消失。就好像磨鏡子一樣,把垢磨完了就會出現鏡子原本的光亮。

先生們,要知道身與心都像虛幻的垢,把垢永遠清除了,就到處都清淨了。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複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

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先生們,好比透明無瑕的的摩尼寶珠,映照出五種顏色,是隨著不同角度而出現各自顏色,那些愚癡的人見到了那個摩尼寶珠,還以為摩尼寶珠有五種顏色。

先生們,圓滿覺悟的無瑕自性所表現出來的所謂「身心」,也就是摩尼寶珠隨類映照的現象,那些愚癡的人會說圓滿覺悟的無瑕自性包含身心這些相貌,就和誤解摩尼寶珠有五種顏色一樣,也因此不能遠離虛幻所生的種種。

所以我說身心如同虛幻的垢,對治遠離這些幻垢,可以稱為菩薩。如果幻垢(所見之性)完全沒了,對治遠離之法(能見之性)也就退場,能所雙亡,在此境界,再說什麼稱謂也沒有意義了。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

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先生們,這些菩薩和末法時代的眾生,因為能夠證悟到各種影像都是虛幻而且可以消失,這時就沒有什麼地方不清淨,並且達到無限大的空間維度。

這種覺悟所彰顯的,是因為覺悟得完整徹底,所以讓心顯得清淨;因為心清淨了,所以眼所見的色塵就清淨了;因為色塵清淨了,所以眼根就清淨了;因為眼根清淨了,所以眼識就清淨了;因為識清淨了,所以連帶著聲塵也清淨了;因為聲塵清淨了,所以耳根就清淨了;因為耳根清淨了,所以耳識就清淨了;因為識清淨了,所以連帶香塵也清淨了…。就像這樣一直推演到其他鼻、舌、身、意等根識,也是用同樣的道理。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複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先生們,因為根清淨了,所以色塵也就清淨了,因為色塵清淨了,聲塵也清淨了,乃至香味觸法各塵都清淨了,以此類推。

先生們,因為六塵都清淨了,所以地大就清淨了,因為地大清淨了,所以水大也清淨了,接下來火大和風大也都清淨了,以此類推。

先生們,因為四大都清淨了,所以十二處(六根與六塵交會)、十八界(六根、六塵和六識)、二十五有都清淨了。因為以上都清淨了,所以十力(十種智力)、四無所畏(四種無所畏)、四無礙智(法.義.詞.樂說等四種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不失.三無.六不滅.三行.三無礙)、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都清淨了,以此類推,八萬四千法門一切都清淨了。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先生們,一切真實的相,由於自性是清淨的,所以一身是清淨的;由於一身是清淨的,所以其他身也可以是清淨的;由於多身是清淨的,以此類推廣大眾生都可以達到圓滿覺悟的無瑕狀態。

先生們,由於一個世界清淨,所以多個世界也可以是清淨的;由於多個世界是清淨的,以此類推虛空的每個角落,包括現在世、過去世、未來世,一切都是平等的清淨不動。

先生們,由於虛空如上述平等不動,應該知道真正平等不動的是覺悟自性;而由於地水火風四大不動,應該知道真正平等不動的是覺悟自性;以此類推八萬四千法門的平等不動,應該知道真正平等不動的是覺悟自性。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先生們,由於覺悟的自性遍滿,清淨不動,完整而沒有邊界,應該知道六根遍滿法界;由於六根遍滿法界,應該知道六塵也遍滿法界;由於六塵遍滿法界,應該知道地水火風四大遍滿法界,以此類推各法門遍滿法界。

先生們,由於那些奇特的覺悟自性遍滿,根與塵的性質就沒有不好也沒有不純;由於根與塵沒有不好,以此類推各法門也沒有不好和不純,就像千百個燈光照著一個房間,遍滿了光亮,沒有不好和不純。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先生們,由於覺悟所成就,應該知道菩薩不會依附法,也不會放棄法;不會厭惡生死,也不會衷愛涅槃境界;不會特別去敬重那些堅持戒律的人,也不會特別去憎恨詆毀或禁止佛法的人;不會特別看重修習很久的人,也不會輕視剛入門學習的人。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對於一切都已經徹底覺悟。

就像看清楚了眼前一切的本質,由於這眼光已經完整美好的看出一切,所以能夠沒有愛恨的差別。為什麼呢?因為這光體只表現出一種狀態,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沒有愛恨。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先生們,這些菩薩和末法時代的眾生,以這種心態修習而有成就的,在此也可以說是沒有修習也沒有成就,在圓滿覺悟的遍照之下,所有虛妄都消失而只剩下唯一的自性光芒,在像恒河中的沙一樣多得數不清的各種佛世界裡,虛妄就像空中花胡亂興起又胡亂消失,其實並沒有相合也沒有分離,沒有依附也沒有放棄,這才知道眾生本來都有佛性,而生死與涅槃就好像昨天做的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先生們,因為生死就像是昨天做的夢,所以應當瞭解生死和涅槃其實從未出現或消失,也從沒有來或去。那些「所」證悟到的,其實也沒有所謂得或失,也沒有所謂取或捨;那些「能」證悟之性,也沒有「開始求證菩提」或「最後煩惱結束」,也沒有「順其自然修行」或「解脫生死求取涅槃」。真正的證悟是無能無所,畢竟沒有「證」這件事,也沒有「被證」這件事,一切法性就像波浪中的水,不論有波無波,水都是完好而沒有差別的。

先生們,你們這些菩薩們和末法時代的眾生們,按照這樣修行、按照這樣的步驟、按照這樣的思惟、按照這樣久駐自性不動、按照這樣的訣竅、按照這樣開悟,按照這樣求法就不會迷惑苦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這時釋迦牟尼覺者又用連句的偈言把上述的含義重點說明一下:

普眼你應該知道,一切眾生們的身心都是虛幻,

身體屬於四大,心性受六塵外境所影響,四大其實是各自分離的,沒有什麼是合和為一體的,

按照這樣的步驟修行,最後所有都會回到清淨的狀態,原本不動的自性會遍滿法界,

沒有所謂作、止、任、滅這四種修行之病,也沒有能證之性,

一切的佛世界的種種,最終也都像虛空中的花朵,不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都沒有任何差別,也沒有來或去,

對於剛發心修行的菩薩和末法時代的眾生們,如果想踏入修行佛法的大門,就應該這樣修習。

avatar-img
2會員
168內容數
這是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週記。取名雙塔,有兩層含意,一是指父母,一是指南北兩座工廠,在兩座人生的塔裡,處處都是道場,我希望記錄下來,做為紀念以及終生精進的資糧。這個過程,不乏庸俗與分別心,但願分別過後,實為不二。 雙塔(上)的主軸在於雙親、兩岸與兩廠。而雙塔(下)是從新冠疫情開始,是身與心的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梅銘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圓覺經》是十二位菩薩向釋迦牟尼佛發問的問答,核心在幻與覺,而覺只是幻的開始,只有層層離幻,才能到達圓覺境界。開始閱讀佛經之後,大部份的譯文堅澀,有時憑空跳躍,因此嚐試自己能用更白話口語表達,避免用看不懂的詞彙去解釋看不懂的佛經。以上嚐試,不置可否,僅供參考。 
圓覺經中,十二位大菩薩向世尊發問,這是第二位發問的普賢菩薩  (世尊前段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發問時,談到一切如幻,大行普賢菩薩因此對幻境中的修行產生迷惑) 本段的重點有,一是指虛空自性不動,二是以幻修幻,提到層層遠離的概念,並以兩木相因為例。  
 《圓覺經》是十二位菩薩向釋迦牟尼佛發問的問答,核心在幻與覺,而覺只是幻的開始,只有層層離幻,才能到達圓覺境界。開始閱讀佛經之後,大部份的譯文堅澀,有時憑空跳躍,因此嚐試自己能用更白話口語表達,避免用看不懂的詞彙去解釋看不懂的佛經。以上嚐試,不置可否,僅供參考。 
圓覺經中,十二位大菩薩向世尊發問,這是第二位發問的普賢菩薩  (世尊前段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發問時,談到一切如幻,大行普賢菩薩因此對幻境中的修行產生迷惑) 本段的重點有,一是指虛空自性不動,二是以幻修幻,提到層層遠離的概念,並以兩木相因為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