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父母的集體焦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某次會議後,不知道為何與會的老師們突然開啟了育兒的話題

與會的這些學術爸媽們,因為年紀相仿,孩子們多半正處於幼兒園、小學階段。大家對於自身子女的就學選擇(公立、私立、自學)、安親、才藝選擇等,莫不感到焦慮,特別是擔憂當下的選擇是否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

前陣子,看到台大葉丙成老師以父親的角度撰寫他的辦校心情以及這幾年緊壓在身上的心理重擔,尤其是每當孩子的表現陷入低潮時,總是深自內疚自己辦校的選擇、強迫自己孩子轉到自己學校的選擇是否是正確的?

我想這就是這世代父母共同的集體焦慮感─我們這世代的父母,因為自小被養育的經驗,感受到某些部分的匱乏。以我自己來說,我家因為父母生養眾多,在我小時候很少有機會家人一同出遊、爸媽指導功課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更遑論親子共讀甚或是跟父母談心。總覺得父母能讓自己吃飽穿暖已經非常感恩了,哪還敢有進一步的企盼?記得我小時候總是羨慕別人的父母可以參與孩子學校的生活、指導課業或是有些同學的父母會送餐到學校。而我總是擁有非常大的自由度!!!

因此,當我們成為父母之後,希望自己從前被對待的方式,不要重現在自己與孩子身上;期待自己從前渴望被對待的方式,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擁有。於是,我們努力的扮演著自己理想與期待下的父母角色,戰戰兢兢的、一廂情願地想把所有的期待的、理想的美好加諸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可是,這些想像的、期待的、理想的、美好的父母角色,如何做?我們因為自身缺乏這樣被對待的經驗,所以努力的從書裡尋找答案,焦慮地四處向人探詢,希望能夠從書中或是別人的經驗中學習到這些作為理想父母的技能、策略與方法,來幫助自己成為自己理想上的父母。然而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每個家庭不一樣,書裡難以尋找每一種情境下的解答,於是我們愈發焦慮。

我們的焦慮來自於如何成為自己成長中所期待─理想的父母。然而這是我們未曾經驗過的,我們童年未曾有過那樣的經驗卻期待自己成為父母後具有那樣愛人的能力,於是我們在育兒路上跌跌撞撞,不自主的擔憂。我們甚至忘了去探求到底我們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的這些是我們的[想要]還是孩子的[需要]?我們是否強加很多自己的觀點與期待在孩子身上,深怕他若現在不努力就會影響未來的人生。當孩子表現不如期待時,總是恨鐵不成鋼。

此圖片以父母擔憂子女為關鍵詞由AI自動生成

此圖片以父母擔憂子女為關鍵詞由AI自動生成

很多人在養育的路上,總會以紀伯倫所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來警惕自己,這或許是受到前幾年的電視劇效應。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這句話也是我經常放在心底警惕自己的話。


以下文字摘錄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於 "on children"一文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每個期待的背後是深沉的渴望與心理的創傷,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對於子女的期待,也透露著我們自身的匱乏。或許我們該做的是讓悲傷止步,關心自己的那個內在小孩,唯有當自己的心靈充滿了,才能真正換上一副愛的眼鏡,看待孩子與親密的夥伴。




我是一個高教圈工作的學術媽媽,某日看到草原上奔跑的小兔,因而有了這個沙龍命名。我期許自己在這個小天地裡持續筆耕,分享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此篇文章介紹兩個生成式AI app,反思AI工具與教師角色
本文統整薩提爾提出人際互動常見的五種對應姿態:指責型、討好型、打岔型、超理智以及一致性。幫助覺察人際關係中,慣常的應對姿態。回顧原生家庭關係中常見的溝通對應姿態是?父母、親子、子女間分別是如何溝通互動?這些應對方式如何影響你的人際關係?最後提出重新建立健康的溝通姿態的可行方式。
作者:Bruce D. Perry & Oprah Winfrey 這本書從腦神經機制談創傷經驗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如何自我療育的歷程。 這本書採用對談方式進行書寫。歐普拉的提問、培理醫生的回應以及過去參與歐普拉訪談的被訪者的生命經驗,構成了這本書肩負有感性與理性的基礎。
🇺🇸真的是個神奇的地方 每個人都自在的做自己
此篇文章介紹兩個生成式AI app,反思AI工具與教師角色
本文統整薩提爾提出人際互動常見的五種對應姿態:指責型、討好型、打岔型、超理智以及一致性。幫助覺察人際關係中,慣常的應對姿態。回顧原生家庭關係中常見的溝通對應姿態是?父母、親子、子女間分別是如何溝通互動?這些應對方式如何影響你的人際關係?最後提出重新建立健康的溝通姿態的可行方式。
作者:Bruce D. Perry & Oprah Winfrey 這本書從腦神經機制談創傷經驗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如何自我療育的歷程。 這本書採用對談方式進行書寫。歐普拉的提問、培理醫生的回應以及過去參與歐普拉訪談的被訪者的生命經驗,構成了這本書肩負有感性與理性的基礎。
🇺🇸真的是個神奇的地方 每個人都自在的做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他們的靈魂居住於明日之屋,而你連在夢中,都到不了那個地方。」
子どもにとっては、裕福な家族を求めていない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ただ、温かい家族、自分を愛してくれる両親のいる家族が欲しいのです。子どもたちの部外者へのメッセージ、どうしよう、どれだけ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ても、子どもたちの心の傷は埋められない、彼らはただ仲間を求めているだけだ…でも大人たちはいつもそれをわが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近期與家人有一搭沒一搭的會為了別人家的事情爭論,父母對於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這樣的想法根深蒂固的無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你曾經感覺自己在面對父母時,需要成為他們的「父母」?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覺得自己無論做什麼,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也許他們總愛拿你跟別人家小孩比較,或是對你的人生指手畫腳。 這篇文章將分享在面對家庭中的困惑和恐懼時,如何成為家庭的支柱,以及如何在挑戰面前堅定信念。 如何在面對父母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他們的靈魂居住於明日之屋,而你連在夢中,都到不了那個地方。」
子どもにとっては、裕福な家族を求めていないのかもしれません。ただ、温かい家族、自分を愛してくれる両親のいる家族が欲しいのです。子どもたちの部外者へのメッセージ、どうしよう、どれだけ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ても、子どもたちの心の傷は埋められない、彼らはただ仲間を求めているだけだ…でも大人たちはいつもそれをわが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近期與家人有一搭沒一搭的會為了別人家的事情爭論,父母對於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這樣的想法根深蒂固的無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在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去了一趟商場經過母嬰店的時候百感交集,那是我內心渴望但又害怕的面向。我想靠近孩子,但又害怕自己與孩子處不來。我渴望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早日在地球相見,可我現在感受到的全是恐懼、我童年的恐懼,那個我靠近不了自己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