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鼠疫:我們在現實裡再也看不到真實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鼠疫》帶出了人類與荒謬的關係,以及人類面對荒謬所應採取的態度。其最終目的在於,人類需要走出荒謬的狀態。在閱讀的時候,腦海也浮現了社會正在發生的各種議題。

鼠疫|卡繆

鼠疫|卡繆

在封城與隔離下,卡謬對於人心孤獨的描繪帶出了人們之間的疏離感。疫情把個體與群體分割開來,讓人類以個體的角度思考自身。「我們的痛苦是雙重的,首先是我們自己受的苦,其次是我們想像不再身邊的兒子、配偶或戀人所受的苦。」這種毫無準備的分離讓人們陷入回憶的漩渦,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情緒被放大,難以抗拒地反思自己從前的不足。這種情緒是長時間、毫無盡頭的。而最可怕的是,連這種痛苦也會慢慢變得不痛苦。是因為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了嗎?也不盡然。「可怕的日子並不像兇猛無情的火焰,反而像是永無止盡的重步踩踏,將所經之處的一切全部踩扁。」他們無論在精神或肉體上都已經消耗殆盡。經過長時間的分離後,他們以無法想像曾經有過的親密感。

作品裡呈現的是疫情帶來一種「縱然絕望,仍繼續抗爭」的精神,這也是面對逆境可取的態度。疲倦是一種瘋狂的狀態,而這種疲憊感來襲會演化成憤概。這是因為事情已經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社會滿足不了我們的日常需求;求助無門,而自救也無門。在香港最荒謬的不是疫情,而是以疫情為名政治控制為實的防疫措施。措施逐步限制人們的日常生活,吞噬人們的自由。人們的妥協換來的只是進一步被收緊的自由。社會環境也許令人感到絕望,但「習慣於絕望比絕望本身更慘」。比起絕望,更可怕的是麻木而習慣於絕望。所以,縱使生處絕望也不能忘記反抗。

「選擇追求幸福並不可恥,但如果只有自己獨自幸福卻會令人羞愧。」

卡繆在《反抗者》這部作品也有這個概念,全有,否則就全無;每個人,否則就一個人都不。這是獨自受到救贖和與受難的人連成一體的命題。生處在社會動盪的時代,「移民潮」一詞自九七回歸後再次走入公眾的視野 - 有人選擇離開香港;有人堅持死在香港。我相信每個人都懷著不同信念而做出不同的選擇,但不安是兩者皆有的共同情緒。

我們在現實裡再也看不到真實,唯有透過閱讀摸索著破碎的線索,從而參透這個世界。

—————————

書名:《鼠疫》La Peste

作者: 卡繆 原文作者: Albert Camus

譯者: 顏湘如 出版社:麥田

—————————

延伸閱讀:

還有其他關於卡繆、存在主義和荒謬為題的創作~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樹的憂鬱 #梁莉姿 書中介紹這是一部關於香港、臺灣兩地的小說。但其實這是給離散者以及與離散者共居的族群的作品,讀者群不限於香港與台灣,而是所有離散群體離開舊地、進入異地時,到底該如何自處。這種以香港為背景的題材常強調創傷,失去自由、幻滅、身份危機之類,但大部分作品都顧著在創傷下迫切書寫,而忘卻了創
#樹的憂鬱 #梁莉姿 書中介紹這是一部關於香港、臺灣兩地的小說。但其實這是給離散者以及與離散者共居的族群的作品,讀者群不限於香港與台灣,而是所有離散群體離開舊地、進入異地時,到底該如何自處。這種以香港為背景的題材常強調創傷,失去自由、幻滅、身份危機之類,但大部分作品都顧著在創傷下迫切書寫,而忘卻了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世間的罪惡幾乎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惡意同樣大的危害。」 ——卡繆《溫疫》,1969 《瘟疫》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過往也是預示。 最後沒有輸贏,瘟疫退卻不代表贏,跨越死亡的抗爭也不是贏,災難只是安靜下來,等待下次的伺機而動,重複一場太多太久的鍛鍊心志與穿越傷心的抗爭。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馬來西亞- 刁曼島的日常 猶記得2019年在刁曼島考取了潛水執照后馬上就因爲新冠病毒的肆虐 全球以幾乎被“軟禁”的方式封鎖著人們熟悉的日常。 一場世紀病毒的肆虐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模式 摧毀了許多家庭 也造就了許多時勢英雄。然而在這些大環境底下的我們,顯得超級無敵的渺小。 2022年再回到熟悉
Thumbnail
鼠疫(The Plague; 法文:La Peste)係由荒謬主義小說家卡繆( Albert Camus)於1947年所著。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就像《小丑:雙重瘋狂》預告片短短幾幕能讀出的說法:我們渴望意義,渴望成為給與意義與收穫意義的人,我們渴望一種願意對自己表示理解的聲音、眼光、言語,我們渴望有人和自己擁有相同程度的瘋狂。
Thumbnail
「如果我是森林裡的樹,或是野外的貓,這樣的生命也許還有意義,或者就沒有意義上的問題,因為我屬於這個世界,但透過我的人類意識,以及我對熟悉事物的信念,我變成了這廣大世界的對立者。這個荒謬的理性使我對立於一切創造物,再怎麼寫也無法跨越這一切。」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異鄉人》是我對卡繆的第一次認識,講述了母親的死以及荒謬的審判。卡繆對於存在主義以及荒謬的想法非常有趣,反思這本穿越時代來的價值觀與邏輯問題,審視自身和環境,有如醍醐灌頂。
Thumbnail
「人世間的罪惡幾乎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惡意同樣大的危害。」 ——卡繆《溫疫》,1969 《瘟疫》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過往也是預示。 最後沒有輸贏,瘟疫退卻不代表贏,跨越死亡的抗爭也不是贏,災難只是安靜下來,等待下次的伺機而動,重複一場太多太久的鍛鍊心志與穿越傷心的抗爭。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對南美洲文學感到好奇的人、想拜讀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探詢愛情樣貌的人 《愛在瘟疫蔓延時》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的作品。他以《百年孤寂》轟動全球,之後仍持續寫出許多經典作品,《愛在瘟疫蔓延時》即是其中之一。
Thumbnail
馬來西亞- 刁曼島的日常 猶記得2019年在刁曼島考取了潛水執照后馬上就因爲新冠病毒的肆虐 全球以幾乎被“軟禁”的方式封鎖著人們熟悉的日常。 一場世紀病毒的肆虐改變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模式 摧毀了許多家庭 也造就了許多時勢英雄。然而在這些大環境底下的我們,顯得超級無敵的渺小。 2022年再回到熟悉
Thumbnail
鼠疫(The Plague; 法文:La Peste)係由荒謬主義小說家卡繆( Albert Camus)於1947年所著。
  社會中最常談論生存競爭的那一群人,他們的「內捲式」爭鬥反而是對於生存競爭特別沒有幫助的行為。他們只是在人類這一物種、甚至是與他們有相近思想的文化種群中爭奪資源,透過擠壓了具相同生活模式者的生存空間,他們成功地表達了自己的這些行為與思路對生存的不利。
  就像《小丑:雙重瘋狂》預告片短短幾幕能讀出的說法:我們渴望意義,渴望成為給與意義與收穫意義的人,我們渴望一種願意對自己表示理解的聲音、眼光、言語,我們渴望有人和自己擁有相同程度的瘋狂。
Thumbnail
「如果我是森林裡的樹,或是野外的貓,這樣的生命也許還有意義,或者就沒有意義上的問題,因為我屬於這個世界,但透過我的人類意識,以及我對熟悉事物的信念,我變成了這廣大世界的對立者。這個荒謬的理性使我對立於一切創造物,再怎麼寫也無法跨越這一切。」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異鄉人》是我對卡繆的第一次認識,講述了母親的死以及荒謬的審判。卡繆對於存在主義以及荒謬的想法非常有趣,反思這本穿越時代來的價值觀與邏輯問題,審視自身和環境,有如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