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日常運動:回歸日常,真的如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抗爭的後社會運動時代文學小說,不若說更多是運動傷害,或是,傷害本身。是的,《#日常運動》是一部由十篇短篇小說所刻畫的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中,那些參與者或旁觀者無可避免的創傷。除了對抗暴政所承受的肉體傷害,這部作品更加細膩入微的刻畫了民眾之中微妙的矛盾和衝突,那些複雜、難以名狀和來不及疏理的情緒。火光與硝煙退卻後,這些矛盾所帶來的憤怒、迷失、失望、無力、罪疚和迷茫,最終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塑造出一個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靈魂面貌。這一部作品捕捉了這些幽微的傷害,讓這些傷害被看見。

raw-image

‖ 文學與運動的距離

有人說,壞時代會誕生好作品;又有人說,文學需要沉澱,不宜急速回應,太快的書寫總是輕率虛妄的。但作者對於此質疑則回答,

「我的答案是,我的書寫向我自身負責,它標認著二十七歲的我,推前或往後階段,皆不可能再寫成當下模樣。」

回憶與情緒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模糊,隨著次數的遞增我們會慢慢忘記第一次發生時的詫異、驚訝、憤怒、恐懼、眼淚、灼熱、頭痛、愧疚。我們對於荒謬變得習以為常,因此書寫這樣的感受有著時間的必要性。

「立法會外望見的第一顆催淚彈。直到它被發射,擊於群眾間,釋出白煙,刺鼻嘔吐前,沒人想過它會這樣,確然,真的,發生了。…一個公民社會,猝不及防,被投射炸爛。」由第一顆發射的催淚彈到第一萬顆,這些帶有類戴奧辛毒性的氣體,已經附著、滲透進香港人的血液裡。

其中一段描寫到民眾如何應對第一次遇到催淚彈,卻依然保持著秩序的逃走。「那是尚未知悉、尚未習慣紛亂的起首,良好的公民教育促使民眾在生死逃亡間仍遵守秩序,彬彬有禮,相互謙讓,行動緩慢,不忍傷害植物。」一場「狼狽、不文明、不優雅而恐慌式的逃亡,在這個城市發生了。」

催淚煙不只成為這一代香港人的共同記憶,更是這一代的集體傷痕。它不僅讓我們的身體感到疼痛,更深深刻印在我們的心靈之中。每一顆催淚彈都像是一道裂痕,將這個社會的痛苦與分裂鮮明地刻畫在我們的意識裡。但存活在個人生存與生活的創痛來不及被發現,便被激昂的口號和集體意識掩蓋。

‖ 共同體中的個體

運動雖然需要群體,但作者更在乎的是集體中的個體,尤其是個體的疏離感。「墮入相似劃一的集體之中,偌大而破碎的衣色、肢體、動態、神情,任何一個個體都變得難以辨認,任何一個都被模糊成無名的一部分。」反抗者集成共同體的意識,集體感受暴政下的各種情緒。但將個體從集體分離後,每一個即便面對的是同一場運動,因為身分、背景、地區、立場等原因,都感受著個人化的情緒。

直面「兄弟爬山」這種不問路線與策略的倫理困境,個體在民粹式情緒動員的洪流中艱難尋找自己的立足點,卻常常被這股強大的反噬力量所壓倒。就如作品中的角色描述到,「到底該如何選擇?做甚麼才是正確的?走哪個方向才不會錯估形勢,不會背離初心,甚至不至於未來回首時痛恨自己的過去?」這場內心的角力來得劇烈而深刻,答案總是遙不可及,每一步都充滿了懷疑、不安與孤獨的重量。

每篇故事的角色各異,命運卻因同一場運動而緊密相連。儘管他們置身於同樣的時代洪流中,參與著相同的運動,但每個人所經歷的卻截然不同。雖然以運動進行作為背景,但作者把筆尖指向城市裡的民眾,從日常的角度對運動進行側面描寫。你不難藉由作者尖銳的觀點從故事中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某些碎片,那些被集體意識遮蓋的身影。沒有人是英雄,也沒有英雄般的結局。在英勇與氣魄的外表之下,隱藏著那些複雜且曖昧的情緒——那些我們忽略或故意遺忘的感受,那些沒有明確對象可指責的情感,甚至可能來自同路人的責備。這些情感不再是非分明,而是處在一片含糊與灰色的地帶,模糊卻真實地折射出這個時代的內在困惑與掙扎。

‖ 故事,就是通往一切的橋樑

作品因被投訴而在香港下架,同時卻在國際書市引起關注。英法譯本更將率先於2026年出版,成為首本有關2019年社會運動的完整外語譯本文學作品。

如作者所說,這是一部移動性很強的小說,以呼應抗爭「如水」、「各區開花」的中心思想。角色不斷遊走在各有地區特性的香港十八區,閱讀的過程中會隨著角色移動。作為香港讀者能輕易勾勒出事件和當時的回憶,但我會猶豫當這部作品翻譯成別的語言時,這些地區性會否成為國外讀者理解上的阻礙?

「怎樣翻譯我們的語言,才能抵達遠方?」

‖ 回歸日常,真的如常?

一直到五年後的今天,我才敢掀開這個傷口。即便作者沒有過多描寫運動的過程,我還是需要數次把書擱下疏離情緒。在權威的白色恐怖下,「直球不行,擦邊也不可,想像、演繹、詮釋、指涉,都被禁止。此後,人們將活在一個越來越曖昧,越來越含糊其辭,越來越似是而非,且不容辯證的世界。」

就像一場過於真實的夢,人們看似夢醒後回歸日常,但我們真的能如常嗎?還是事實上,我們從未從這場惡夢中真正醒來?這個問題困擾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似乎都隱藏著那未曾癒合的傷痕,提醒著我們,惡夢與現實或許根本無法分開。

‧̍̊˙· 𓆝.° 。˚𓆛˚。 °.𓆞 ·˙‧̍̊

書名|《日常運動》 

作者|梁莉姿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2/06/01

‧̍̊˙· 𓆝.° 。˚𓆛˚。 °.𓆞 ·˙‧̍̊

工餘時間持續創作並不容易嗚~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愛心|

🔮|對內容感興趣請按下 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 贊助

任何一種支持都給我敲大動力!(´▽`ʃ♡ƪ)

更多的我:InstagramVocusMediumMatters咖啡贊助: @onemorepage.alv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再多一頁 one more page
22會員
35內容數
人生就是由無數一頁頁構成的書。 當感覺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候,試著再翻多一頁吧。
2024/12/23
《#平面國》寫於1884年,表面上他像是對於空間維度的探索與思考,但裏層卻能滲透出反烏托邦與對社會階級、封閉思想諷刺的意味。書中詳細描述了二維世界的種種,因此我們也能藉著這種思維類比四度或更高維度看我們三維世界的視覺。而這種「壓扁」的二維世界,卻把社會階級、宗教議題、極權統治的議題更立體的反應出來。
Thumbnail
2024/12/23
《#平面國》寫於1884年,表面上他像是對於空間維度的探索與思考,但裏層卻能滲透出反烏托邦與對社會階級、封閉思想諷刺的意味。書中詳細描述了二維世界的種種,因此我們也能藉著這種思維類比四度或更高維度看我們三維世界的視覺。而這種「壓扁」的二維世界,卻把社會階級、宗教議題、極權統治的議題更立體的反應出來。
Thumbnail
2024/02/13
這是一個「他硬插進來,而我為此道歉」的故事。十三歲那年的房思琪被一直崇拜著的補習老師李國華誘姦,她小心翼翼的試探著身邊不同人對性的看法,她明白她不會得到理解 - 於是她嘗試著以愛之名,合理化這難以忍受的一切。
Thumbnail
2024/02/13
這是一個「他硬插進來,而我為此道歉」的故事。十三歲那年的房思琪被一直崇拜著的補習老師李國華誘姦,她小心翼翼的試探著身邊不同人對性的看法,她明白她不會得到理解 - 於是她嘗試著以愛之名,合理化這難以忍受的一切。
Thumbnail
2024/01/09
《N/A》這本小說通過主角圓香因為獨特的性格和行為經常成為他人矚目和討論的對象。小說透過這樣的展開探討了青春時期的身份認同、自我尋找、社會標籤、性別角色等議題。
Thumbnail
2024/01/09
《N/A》這本小說通過主角圓香因為獨特的性格和行為經常成為他人矚目和討論的對象。小說透過這樣的展開探討了青春時期的身份認同、自我尋找、社會標籤、性別角色等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看到電影中一條條熟悉的街道,我甚至可以和你說那條街有什麼好食的餐廳、戲院在哪裏,但在片中卻成了煙霧離漫、鮮血淋漓的,變得很陌生,害我又流了幾次眼淚。
Thumbnail
看到電影中一條條熟悉的街道,我甚至可以和你說那條街有什麼好食的餐廳、戲院在哪裏,但在片中卻成了煙霧離漫、鮮血淋漓的,變得很陌生,害我又流了幾次眼淚。
Thumbnail
2月中旬就先去看了時代革命的特映場,第一幕新聞跑馬燈一出現時,眼淚就不爭氣的掉下來了,太多回憶頓時湧現。一直反覆的斟酌思考到底該不該寫這部影評,或是該以什麼樣的角度來聊聊。這次的時代革命影評並不會像其他宅女推薦中影評那樣,而是想從一個曾經在那段時間的香港待過的留學生角度,一個負責觀察的外人來聊聊那段
Thumbnail
2月中旬就先去看了時代革命的特映場,第一幕新聞跑馬燈一出現時,眼淚就不爭氣的掉下來了,太多回憶頓時湧現。一直反覆的斟酌思考到底該不該寫這部影評,或是該以什麼樣的角度來聊聊。這次的時代革命影評並不會像其他宅女推薦中影評那樣,而是想從一個曾經在那段時間的香港待過的留學生角度,一個負責觀察的外人來聊聊那段
Thumbnail
「每個人其實都深刻知道,我們從何而來,為何而行,但我們選擇屏蔽自身所感,太少人遵從自己真正的內心。」 「我們深知,每個人每天睜開眼睛都在做選擇,但很少人意識到,現在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深深刻刻的影響著我們共同的未來。」
Thumbnail
「每個人其實都深刻知道,我們從何而來,為何而行,但我們選擇屏蔽自身所感,太少人遵從自己真正的內心。」 「我們深知,每個人每天睜開眼睛都在做選擇,但很少人意識到,現在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深深刻刻的影響著我們共同的未來。」
Thumbnail
日常(《日常》)的終結,在於死亡。死亡帶來的終結,不僅是生命的結束,而是那難以接受的荒謬成為人們認知的新常規,一種不正常的常規。經歷了兩年下來,數不清的,無可疑的死亡,他們的屍首與環境彷似裝置藝術,回應了片首和片尾的兩段行為藝術,置於公眾地方的字卡和死屍。這些死屍既是可見的,也是不可見的,真假亦然。
Thumbnail
日常(《日常》)的終結,在於死亡。死亡帶來的終結,不僅是生命的結束,而是那難以接受的荒謬成為人們認知的新常規,一種不正常的常規。經歷了兩年下來,數不清的,無可疑的死亡,他們的屍首與環境彷似裝置藝術,回應了片首和片尾的兩段行為藝術,置於公眾地方的字卡和死屍。這些死屍既是可見的,也是不可見的,真假亦然。
Thumbnail
2019年是香港抗爭最激烈的一年,2020年是香港氛圍最寂靜的一年。2021年才剛開始,便發生了更歹毒的事情。有過太多無法理解的事件、太多無法釋懷的情緒,要如何梳理排解,未有答案。不過,看完《帶本哲學書上街去》,或許可以得到些許啟示、慰藉。 《帶本哲學書上街去》的開端在2019年3月31日,結尾在某
Thumbnail
2019年是香港抗爭最激烈的一年,2020年是香港氛圍最寂靜的一年。2021年才剛開始,便發生了更歹毒的事情。有過太多無法理解的事件、太多無法釋懷的情緒,要如何梳理排解,未有答案。不過,看完《帶本哲學書上街去》,或許可以得到些許啟示、慰藉。 《帶本哲學書上街去》的開端在2019年3月31日,結尾在某
Thumbnail
自19年開始,買了各種各樣抗爭相關的文字、影像、畫作紀錄,逐漸堆滿斗室。一開始會放在床頭櫃,睡前翻閱一下,也真的只是一下,看不下去便放下。後來怕書本放着積塵,索性連包裝都不拆開,偶爾翻找出來撫摸一下封面就算。前幾天便不慎踢倒一本影集,砸親腳趾,餘痛裊裊,算是書本的無聲反撲吧!自知心靈和肉體都很軟弱,
Thumbnail
自19年開始,買了各種各樣抗爭相關的文字、影像、畫作紀錄,逐漸堆滿斗室。一開始會放在床頭櫃,睡前翻閱一下,也真的只是一下,看不下去便放下。後來怕書本放着積塵,索性連包裝都不拆開,偶爾翻找出來撫摸一下封面就算。前幾天便不慎踢倒一本影集,砸親腳趾,餘痛裊裊,算是書本的無聲反撲吧!自知心靈和肉體都很軟弱,
Thumbnail
「反修例運動」從去年六月走到今天,剛好一週年。 2020年的香港社會衝突依舊不斷,可無論是怎樣的立場見解,都需要,亦值得被聆聽。《2047》本期將深入探討「反送中運動」中所反映,較年長與較年輕一代身份認同和政治取向的差異,以及對「一國兩制」的衝擊等——中國人與香港人的身份是否能並存?世代與政治光譜、
Thumbnail
「反修例運動」從去年六月走到今天,剛好一週年。 2020年的香港社會衝突依舊不斷,可無論是怎樣的立場見解,都需要,亦值得被聆聽。《2047》本期將深入探討「反送中運動」中所反映,較年長與較年輕一代身份認同和政治取向的差異,以及對「一國兩制」的衝擊等——中國人與香港人的身份是否能並存?世代與政治光譜、
Thumbnail
2019年,香港人這三個字已經不一樣。 2019年之後,香港從此不一樣。究竟有多不一樣? 6月至8月香港發生大大小小的抗爭,在場景、階段演變、群眾人數和參與階層等各方面比雨傘運動更錯綜複雜,香港人的抗爭模式不但「Be water」,還衝破了1989、2003、2014年的身份認同框框。一貫以來的抗爭
Thumbnail
2019年,香港人這三個字已經不一樣。 2019年之後,香港從此不一樣。究竟有多不一樣? 6月至8月香港發生大大小小的抗爭,在場景、階段演變、群眾人數和參與階層等各方面比雨傘運動更錯綜複雜,香港人的抗爭模式不但「Be water」,還衝破了1989、2003、2014年的身份認同框框。一貫以來的抗爭
Thumbnail
許多人不想講,亦不敢講,但事實的確是香港正在經歷一場人道災難。 自七月起,黑警施放催淚彈明顯越來越放肆,不僅指數量,而是施放地點都有問題。元朗、沙田、黃大仙、深水埗等地,周圍都是民居,又有老人院,黑警有想過催淚煙會影響小朋友、老人家嗎?就網上一些相片所見,上環一役,有小朋友吸入催淚煙淚流不止,大圍催
Thumbnail
許多人不想講,亦不敢講,但事實的確是香港正在經歷一場人道災難。 自七月起,黑警施放催淚彈明顯越來越放肆,不僅指數量,而是施放地點都有問題。元朗、沙田、黃大仙、深水埗等地,周圍都是民居,又有老人院,黑警有想過催淚煙會影響小朋友、老人家嗎?就網上一些相片所見,上環一役,有小朋友吸入催淚煙淚流不止,大圍催
Thumbnail
自2016年起的旺角衝突,「武力抗爭」(與警方使用「對等武力」,不再固守不攻擊他人的非暴力教條)的湧浪在香港持續翻滾。香港自80年代起的民主運動一直奉行「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原則,主要以遊行集會人數營造壓力;但自2014年雨傘運動起,「公民抗命」一詞深入民心
Thumbnail
自2016年起的旺角衝突,「武力抗爭」(與警方使用「對等武力」,不再固守不攻擊他人的非暴力教條)的湧浪在香港持續翻滾。香港自80年代起的民主運動一直奉行「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原則,主要以遊行集會人數營造壓力;但自2014年雨傘運動起,「公民抗命」一詞深入民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