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日快要到了,你想好要把手上這神聖的一票投給誰了嗎?本文要分享的影集也跟選舉有關,是2023年4月28日在Netflix上線的《人選之人:造浪者》。這部劇以架空的公正黨與民和黨競選總統為主軸,描述政治幕僚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號稱台灣第一部「政治幕僚」職人劇。所以我們就來聊聊「職人劇」與「民主政治」吧!
既然這部劇號稱台灣第一部「政治幕僚」職人劇,那麼職人劇的特色是什麼呢?
職人劇與觀眾建立的默契,應該是以一個特定行業為主軸,在劇情中呈現這個行業的點滴日常與酸甜苦辣,也在職人故事中展現人性溫暖與工作價值,畢竟我們都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職人,而工作能給我們最極致的回報,除了收入以外,就是自我實現了。
那麼,「人選之人」究竟是不是職人劇呢?我覺得是,或者說,我覺得用看職人劇的心情來看這部影集是會比較舒服的,尤其本劇對性別與權力的問題處理得特別細膩。或許太過搶眼的張亞靜女性復仇故事線,以及太過黑白分明的兩個陣營,導致結局變得有點像精緻的樣板戲,以致於淡化了「職人」的成份。不過張亞靜的女性復仇故事線,卻引發了台灣的MeToo運動,倒也是個意外的貢獻。
整部影集也提到很多議題,但都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點綴,不過從「黨工」、「政治幕僚」、「助選員」這個職業來看,他們既不是社工,也不是社運組織者,所以他們的工作重點從來都不是在做這些議題,而是利用議題來抹黑對手、拉抬自己的候選人,所以「把議題當點綴」就很正常了,這點還挺寫實的啊!
至於政治幕僚的日常生活,我有朋友覺得劇中描述的那些職場狀況,套在任何一個行業都適用。但是我覺得「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新住民遭遇的問題也常常是很多已婚婦女的問題,但是「新住民」身份會不會強化問題呢?例如:因為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而更被婆家控制之類?又例如影集《麻醉風暴》裡的主角麻醉科醫生因為工作壓力大到身心出狀況,需要向精神科求助,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很多工作都有壓力大到要看精神科的問題。但是劇中也透過醫生之口,喊出了他工作上的特殊性與無奈。再回到「人選之人」,哪個行業會整天盯著政論節目、跟著投票日數饅頭、出門怕被狗仔隊盯呢?的確有很多行業都會有因為太投入工作而忽略家人與家務分工的問題,或是職場性騷擾,甚至權勢性侵、辦公室戀情等狀況,但政治幕僚工作者因為接近國家權力核心,甚至如果他是在為自己喜歡的政黨奪權,就更容易患上大頭症,覺得自己正在獻身於偉大的工作,所以私事可以忽略,甚至以犧牲私事為榮。殊不知妻子、孩子、父母等雖然是私事,但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是國家社會的一部分,如果連眼前活生生的人的痛苦都看不見,那國家社會大江大河也不過是一種空虛的概念罷了!所以劇中的陳家競也算是很有反省,有把妻兒放在心上了;也正因為政治幕僚接近權力核心,所以權力與情慾的交織就更為敏感尖銳,所謂「權力是一種春藥」,再加上媒體的窺嗣渲染,情況就更加複雜。所以我認為這些也是政治幕僚工作中的特殊性。
再來跟大家分享一點我看劇後的感想。
我覺得本劇有些劇情,我乍看之下不能接受,但用職人劇的角度看,就比較能換位思考,知道這是從政治幕僚的眼光看出去的世界觀,拉出距離後,就比較能接受了。
我覺得劇中最後用私德決勝負是沒有問題的,我不是在強調「一男一女一生只愛一人」的傳統性道德觀,要說符合社會規範,翁文方作為女同志,不也因為反傳統而付出了落選的代價嗎?我要說的是:第一,這其實很符合台灣政治狗咬狗的現實,第二,私生活能不能處理好,能不能不造成傷害,反映的是當事人的情商與人品,如果一個候選人或許工作能力很好,但是情商與人品卻大有問題,我們難道就能把國家交給這樣一個人嗎?更何況工作能力的評判標準不一,但造成傷害卻是事實啊!所以敵對政黨也不是主打私德問題,而是從私德去打對手的誠信問題,這的確是環環相扣的。
但是,黨工、候選人與學運學生、老師之間的張力那段,我還真的很不能接受:把社運簡化成一群幼稚學生以為喊喊口號逞逞英雄就能改變社會,主角們這群黨工才聰明成熟,知道要取得權力才能實現理想......天哪,我要昏倒了!我想任何一個始終堅守草根立場的社運者,看到這種劇情都不能接受吧!
的確一些從事政治工作的朋友們,會有跟過去社運夥伴之間的張力,所以,如果這是一部「政治幕僚」的職人劇,那麼在劇情中的確難免要描繪政治幕僚面對社運時的自我解嘲與自我合理化,但如果能給學運學生、老師、社運團體多一點立場表述的空間,只是實踐位置不同,而不是讓他們顯得像只會喊口號的笨蛋,我應該會比較過得去吧!
社運絕對不是只是上街頭喊喊口號,草根蹲點、組織動員、議題教育、政治遊說等等,都是社運,如果把社運講成只是上街頭喊口號,然後就天真地以為這樣就能改變社會,那真是太粗暴簡化了。如果劇中能讓家競夫妻對家務分工的對話那麼激烈,那麼讓政治幕僚與草根社運者好好對話,應該也不是太難的事,而且應該是更重要、更切題的對話吧!而且一場臺灣的選舉,一直到最後,都完全沒有吵統獨問題、沒有討論臺灣跟中國的關係,好像有點不合現實。也或許諸如此類的對話,超過了導演能處理的範圍,所以導演只好採取簡化的作法。
也因為如此,最後的結局也讓我覺得有點諷刺:喊喊口號不能改變社會,喜歡的政黨當選就能改變社會嗎?我想民主的真諦應該不是建立在選出一個完美的聖人,而是不管誰當選了,人民永遠有權力監督執政者,否則也只是把國家社會的未來寄託在一個不知道會不會變節的人身上。看劇的時候,我其實一直在期待林月真可以犯一次道德上的大錯,讓她的競選團隊發揮一下危機處理的才能,結果主角團隊遇到的最大危機就是撤換設計師事件,真是令我失望啊!似乎兩個陣營的候選人在道德上太過黑白分明了。
台灣畢竟算是選舉狂熱的國家,雖然我們可以用「職人劇」的眼光對劇情保持距離,但是這個行業本就敏感,還是要很小心,尤其在觀眾都已經認同角色的時候,此時跑進來的意識形態是相當危險的。正如本劇的標題:政治幕僚是「造浪者」,他們的工作是為自己的陣營創造勢頭浪潮,而我們能不能不被政治幕僚製造出來的「浪」所迷惑,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就考驗我們選民們的智慧了。
不過,既然我們已經看到了一群「把政治作為一種職業」的人們,我們也應該把他們視為勞動者。那麼,政治幕僚們的勞動權又應該如何爭取呢?就我所知,國會助理是有工會的,還有沒有其他相關組織呢?或是我們應該如何組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