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每個人都在尋找,有些人尋找愛,有些人尋找真心,有些人尋找財富,日日夜夜歲歲年年不斷尋找自己所欠缺的那一部份。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終其一生也沒找到。


與其說找到,不如說是命中本就有;與其說找不到,不如說是命中本沒有。尋尋覓覓不如隨順因緣,向外求不如向內尋,不管是愛、真心、財富,統統具足在我們的本性中,用智慧找,一定找得到。老師父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一定得感應。


在我們的本性中,本具足一切愛,心若清淨就知道如何使用,如何對他人揮灑這份愛,從他人的回饋中得到更多的愛。真心也是一樣,真心誠意做人做事,一心所求皆利益他人,這一份真心不斷的傳播發酵,我們便能從他人的回饋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真心。自私自利的人,得不到愛與真心,縱然得到了,最後也會因為心性不佳、念頭惡劣而一一失去。


再說求財富,倘若用貪慾的心、享受的心去求,猶如緣木求魚,所求皆不成。比如,求菩薩保佑我賺一百萬,賺到之後打一萬元金牌贈送以表感謝。佛菩薩不是貪官污吏,又怎麼會接受這樣的賄賂呢?祂們也不是凡夫俗子,不用金牌不用飲食不用豪宅名車,祂們要的只是凡夫的一念善。求財富是為了幫助弱勢,比如建立中途媽媽之家、接濟老殘窮飲食與住所,或是幫助流浪動物建立棲身之所,求「為他人設想」的財富,沒有夾雜一絲私欲在裡頭,上天才會應允,才會牽來善緣成就之。


而冥冥之中,當我們的所做所為皆不為己,那份功德便已經悄悄流進我們的福德帳戶,不管是愛、真心,還是財富,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求人不如求己

#福是做來的不是求來的

    avatar-img
    50會員
    1.1K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柳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一位滿頭白髮的婦人,四十多年來照顧腦傷的女兒,身心承受很大的壓力,不到四十歲頭髮就全白了。四十多年來,從原本的抱怨、理解到釋懷,這條路走了很久的時間,終於明白覺悟不在時間長短而在心。
    有人說,男人比女人多修五百世,所以吃苦受罪都是女人,女人受到的束縛也在男性之上,苦吃得多又受拘束,女權團體大喊不公平待遇即在此。
    大部份的雙胞胎心靈相通,一個在想什麼,另一個馬上catch up;一個在傷心難過,另一個跟著莫名情緒低落。這種心電感應也類似母子連心,孩子受苦,母親心跳就漏一拍。這種肉眼不見的能力,在中華文化上稱為「心有靈犀」,屬於玄學部份,無法用科學測量或解釋,也因此許多人對它深深著迷,國內外研究者甚多。
    有些人對忍辱不了解,以為修忍辱就是要一直壓抑、一直退讓,內心明明很生氣,表面上卻要裝作不在意,內心有衝突有不協調就會生病,這樣的忍辱方式不正確。
    「別人笑我太瘋顛,我笑他人看不穿。」這是明代唐伯虎《桃花庵歌》裡的一句詞,它之所以耳熟能詳,是因為周星馳在電影中扮演唐伯虎也講過這一句台詞,不過是以戲謔性的方式呈現。
    每個人都在找尋自己的本心,但是找著找著就被別的事物誘惑而忘了初衷。每個人都在懷念那個會發光的本性,只是想著想著就被別的東西吸引而忘了起心動念的善良。我們的本性一直都在,只是蒙灰,貪瞋癡和五欲六塵層層疊疊將它壓在最下層,要找並不容易。
    有一位滿頭白髮的婦人,四十多年來照顧腦傷的女兒,身心承受很大的壓力,不到四十歲頭髮就全白了。四十多年來,從原本的抱怨、理解到釋懷,這條路走了很久的時間,終於明白覺悟不在時間長短而在心。
    有人說,男人比女人多修五百世,所以吃苦受罪都是女人,女人受到的束縛也在男性之上,苦吃得多又受拘束,女權團體大喊不公平待遇即在此。
    大部份的雙胞胎心靈相通,一個在想什麼,另一個馬上catch up;一個在傷心難過,另一個跟著莫名情緒低落。這種心電感應也類似母子連心,孩子受苦,母親心跳就漏一拍。這種肉眼不見的能力,在中華文化上稱為「心有靈犀」,屬於玄學部份,無法用科學測量或解釋,也因此許多人對它深深著迷,國內外研究者甚多。
    有些人對忍辱不了解,以為修忍辱就是要一直壓抑、一直退讓,內心明明很生氣,表面上卻要裝作不在意,內心有衝突有不協調就會生病,這樣的忍辱方式不正確。
    「別人笑我太瘋顛,我笑他人看不穿。」這是明代唐伯虎《桃花庵歌》裡的一句詞,它之所以耳熟能詳,是因為周星馳在電影中扮演唐伯虎也講過這一句台詞,不過是以戲謔性的方式呈現。
    每個人都在找尋自己的本心,但是找著找著就被別的事物誘惑而忘了初衷。每個人都在懷念那個會發光的本性,只是想著想著就被別的東西吸引而忘了起心動念的善良。我們的本性一直都在,只是蒙灰,貪瞋癡和五欲六塵層層疊疊將它壓在最下層,要找並不容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正緣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以前總覺得是「適合」自己的,但是今天法師才說,如果真的要求,也應該是要求有「增上緣」的人。有共同的生命價值,有天生的信任感。(同樣的喜好都太低落)。 過程當中,也可以送普門品:讓自己的生命之中,有一起生命增上的伴侶,來成就生命之道 。越來越減少貪愛,越來越樂意幫助
    Thumbnail
    有求皆苦。-佛陀    我了解欲望與追求是人之所以痛苦的主要來源,但是,佛家又常會說到「願」,包括最令我動容的大願──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到底願與求有何不同?   聖嚴法師曾說:「人是要來還願的,不是要來還債的。債還完了就沒有意義,但是還願是一願又一願。」   我想,願與求或
    Thumbnail
    這句話一直是我待人處世的基調,意思是,當自己用愛來對待他人,他人也一定用愛來回應於你;當自己以金錢、智慧等去幫助別人付出的是自己的福報,將來得到的會是更大的福報。宇宙與萬物都是一個循環,付出的善與惡,最後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最近剛好遇到一個困境,而這個困境、阻礙讓我想放棄堅持已久的想望。恰巧和指導
    Thumbnail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渴望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方向,而「求道」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所谓的「求道」,其实就是让我们的灵性找到回归的方向,让我们更清楚生命的本质与终极目标。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与生俱来、本自具足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我们的「一」,通过内在与外在双修,求道使我们的「一」成为生活的主导力量。
    Thumbnail
    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在這個充滿競爭與物欲的時代,人們常常忙於追求自己的利益,卻往往忽視了心靈的滿足與他人的需求。然後,真正的幸福和福氣,卻來自於一顆懂得布施的心。布施,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心境;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真諦,讓我們的靈魂得以升華。 情感的交流與支持 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
    Thumbnail
    人的生命在起初時,必須完全活在一己的「需求」中,直到具備生產或創造能力,自足後仍有餘,才會開始對外「供給」。因此,在一個正常的生活狀態下,為了滿足自身需求,我們不得不去追求一些外在的東西,例如金錢、地位、或是他人的物質支援與情感認同等等。然而,當努力追求所獲得的回報不如預期,
    找工作和找配偶一樣, 目的都是為了生存, 只要涉及生存就必須有所犧牲。 但從中找出平衡,才是真正的生活。 願意犧牲的人,會獲得該有的享受。 願意付出的人,會獲得該有的價值。 願意仁慈的人,會獲得該有的機會。 最能夠享受價值且獲得機會, 是願意犧牲付出且仁慈的人。 我
    Thumbnail
    在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尋求神明的幫助,期望不勞而獲。然而,真正的福報來自於自己的努力與付出。這篇文章分享了兩位有緣人的見解,探討如何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因果法則,以及在生活中的實踐,強調踏實工作、奉獻與知足常樂的重要性,並提醒人們對於求神問卦的行為保持警惕。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正緣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以前總覺得是「適合」自己的,但是今天法師才說,如果真的要求,也應該是要求有「增上緣」的人。有共同的生命價值,有天生的信任感。(同樣的喜好都太低落)。 過程當中,也可以送普門品:讓自己的生命之中,有一起生命增上的伴侶,來成就生命之道 。越來越減少貪愛,越來越樂意幫助
    Thumbnail
    有求皆苦。-佛陀    我了解欲望與追求是人之所以痛苦的主要來源,但是,佛家又常會說到「願」,包括最令我動容的大願──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到底願與求有何不同?   聖嚴法師曾說:「人是要來還願的,不是要來還債的。債還完了就沒有意義,但是還願是一願又一願。」   我想,願與求或
    Thumbnail
    這句話一直是我待人處世的基調,意思是,當自己用愛來對待他人,他人也一定用愛來回應於你;當自己以金錢、智慧等去幫助別人付出的是自己的福報,將來得到的會是更大的福報。宇宙與萬物都是一個循環,付出的善與惡,最後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最近剛好遇到一個困境,而這個困境、阻礙讓我想放棄堅持已久的想望。恰巧和指導
    Thumbnail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渴望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方向,而「求道」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所谓的「求道」,其实就是让我们的灵性找到回归的方向,让我们更清楚生命的本质与终极目标。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与生俱来、本自具足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我们的「一」,通过内在与外在双修,求道使我们的「一」成为生活的主导力量。
    Thumbnail
    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在這個充滿競爭與物欲的時代,人們常常忙於追求自己的利益,卻往往忽視了心靈的滿足與他人的需求。然後,真正的幸福和福氣,卻來自於一顆懂得布施的心。布施,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心境;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真諦,讓我們的靈魂得以升華。 情感的交流與支持 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
    Thumbnail
    人的生命在起初時,必須完全活在一己的「需求」中,直到具備生產或創造能力,自足後仍有餘,才會開始對外「供給」。因此,在一個正常的生活狀態下,為了滿足自身需求,我們不得不去追求一些外在的東西,例如金錢、地位、或是他人的物質支援與情感認同等等。然而,當努力追求所獲得的回報不如預期,
    找工作和找配偶一樣, 目的都是為了生存, 只要涉及生存就必須有所犧牲。 但從中找出平衡,才是真正的生活。 願意犧牲的人,會獲得該有的享受。 願意付出的人,會獲得該有的價值。 願意仁慈的人,會獲得該有的機會。 最能夠享受價值且獲得機會, 是願意犧牲付出且仁慈的人。 我
    Thumbnail
    在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尋求神明的幫助,期望不勞而獲。然而,真正的福報來自於自己的努力與付出。這篇文章分享了兩位有緣人的見解,探討如何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因果法則,以及在生活中的實踐,強調踏實工作、奉獻與知足常樂的重要性,並提醒人們對於求神問卦的行為保持警惕。
    Thumbnail
    內在的追求,是看見事物的本質及自我的價值,而不是沉溺於精神世界而忽視一切物質的生活。是了解自己真實的需求、根除潛意識的認知,重建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人最難能可貴的是懂得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有些事其實一直都知道,只是沒有認真面對內外在之所以衝突的原因。 真我的價值觀與小我的價值觀存在的衝突。沒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