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軍機頻頻侵入我國防空識別區,近期更有20多架軍機穿越海峽,兩岸緊張關係變得更為緊繃,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日前公開表示,他這次參與總統大選的首要目標就是為了「兩岸和平」。
中共軍機頻頻侵入我國防空識別區,近期更有20多架軍機穿越海峽,兩岸緊張關係變得更為緊繃,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日前公開表示,他這次參與總統大選的首要目標就是為了「兩岸和平」。
台灣民眾黨柯文哲出席2024校園總統馬拉松發表演講,其說過有關台灣跟中國大陸的交流,政府必須務實處理,他不希望抗中保台,最後變成義和團。兩岸交流的底線是台灣自主,兩岸和平,如果不能自主決定命運,那就只好跟你拚命。 以下整理出柯文哲針對兩岸關係所說過的觀點。
柯文哲之前接受過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大陸媒體聯合採訪。在被問及「如何看待『九二共識』」的問題時,柯文哲表示,「以台灣的現況,事實上不少的台灣人民對九二共識的內容還是不太清楚,包括過去的我。我想兩岸來往重要的是內容,而不是符號。」
柯文哲更是表示,「事實上,在當今世界上並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並不是問題。」
針對兩岸關係,柯文哲曾提出「一五(2015年)共識」取代「九二共識」,但他在一次陸媒聯合專訪中改稱「一五共識」為「一五新觀點」。
在聯合專訪中,柯文哲表示,尊重兩岸過去已經簽署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以「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原則,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精神,促進交流、增加善意,讓兩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來。
柯文哲說,「這是我目前想法,可以簡稱為『一五新觀點』, 大家可以來討論,如果有共識就變成『一五共識』」。
相關文章:【九二共識懶人包】3位總統候選人怎麼看待,九二共識就是沒有共識
德國媒體在某次線上,問柯文哲對現在中國的習近平政府有何看法。柯文哲說,不可以把目前的習近平政府視為永久的中國,甚至還提起,自己常引用中國的前總理溫家寶曾說的話:「中國在經濟改革的成就如果在政治改革沒有追上來的話,最後經濟改革的成就也會喪失」。
柯文哲說,一個月前他訪美時,在美國國務院的討論中,他問了一題,那就是「如果我們都相信普世價值,為什麼認為中國永遠不會有民主自由?」他認為中國還是會改變的。因為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成就如果不同時進步的話,這個國家的系統是不會穩定的。再者,他認為還是要相信普世價值、相信軟實力,應該協助中國進入文明的社會。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柯文哲針對兩岸所提出的觀點,所以以下就由我帶你們來看看,中台兩方對於「兩岸現狀」到底有什麼不同的認知?
周志懷認為隨著中國大陸整體實力增長,當年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提議已經沒有可能。2013年,辛旗在『北京會談』時說,兩岸須共同致力於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中國人的現代化水準,這是兩岸和平發展過程中的責任。和平發展必須指向最終統一,這是發展兩岸關係的根本準則。
王洪光為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灣旅行法》,為其發表《「六戰一體」武統台灣》:中國是抗戰主力,大陸不放棄武統台灣。
泛綠陣營多數認同一中一台的區隔,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中華民國代表台灣,以兩國論為基礎來維海現狀持台。
尊重兩岸過去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以一五新觀點,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精神。
以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對兩岸關係的認知比較圖:
身為2024年總統大選候選人的柯文哲在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FCCJ)進行演講並回答媒體提問。被問及要用什麼方式讓台海維持和平時,柯文哲指出有兩個重點,一是國防自主要維持嚇阻的力量,第二是設法兩岸溝通。
柯文哲表示,「台灣有事,日本也會有事」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為日本超過90%的能源須從台灣附近海域來到日本,所以日本本來就非常關心台灣的安全。
柯文哲更是表述,同意所謂的「嚇阻的戰略」,一個國家的安危不可能完全寄託在另外一個國家的善意上,所以台灣在國防自主上,一定要達到相當的程度,讓對方覺得攻打台灣的代價很大。
柯文哲舉例說,自己過去當台北市長任內,舉辦過8次的雙城(台北上海城市)論壇。每次幕後還是有很多的爭議,但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後,到一個程度,雙方也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互信。
日媒記者指出,如果要進行兩岸對話,首先是台灣必須先認同「一個中國」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才能和台灣進行談話。如果不認同,中國就不對話。後來柯文哲發現真正的理由是,共產黨因為不想跟民進黨談,所以提出了一個民進黨一定不會接受的條件。
柯文哲更是透露,「我既不是國民黨也不是民進黨,沒有這兩個政黨的包袱,因此我的出現,可以帶領台北市和大陸來往,會是突破兩岸僵局的機會,使大陸和台灣有更好的交流和發展。」
在距離2024年總統大選只剩五個月的時間,台灣與大陸的兩岸議題一直是持續受到關注的焦點。這篇文章清楚地呈現了柯文哲的立場:以實現兩岸和平為目標,強調跨兩岸的互動和溝通的重要性。這些觀點可能在2024年的總統大選中成為他的政策主張的一部分。然而,最終結果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國際局勢和兩岸雙方的政策。
如果想瞭解更多資訊,請持續關注2024總統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