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獻給未來,楊牧思想的航海圖】​​之五:在偉大心靈面前的盲蟻摸象

文字:王乃葵 / 照片提供:楊牧書房

想完整認識楊牧——被譽為最有希望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詩人,便必須認識東華大學文學院,它是楊牧投注心力辦學之處。當年,楊牧先後找來學生吳潛誠、曾珍珍等人,拓荒般建立起文學院,在東海岸捲起一股文學的願景浪潮。

紀念詩人逝世兩周年之際,東華大學楊牧文學研究中心舉辦楊牧文學青年論壇。論壇會後特別安排一場《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座談會,本書為曾珍珍遺作集結,由昔時作為曾珍珍學生的出版人陳夏民擔任主持,邀請曾在文學院共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吳冠宏與英美語文學系系主任楊植喬,以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主任許又方,暢談楊牧與曾珍珍對東華之貢獻以及對文學的熱情與期許。期盼導引讀者觀看此書中值得反覆閱讀、深深定錨之處,理解字裡行間,那顆同樣的心。

《同樣的心》儼成座談當中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而以本書為軸心,此次座談旋繞而出的重要面向在於——曾珍珍以生態詩學分析楊牧作品,看出詩作中的世界觀、宇宙觀有其本土在地的關懷並形成對話;援引當代生態與性別意識以剖析楊牧作品,爬梳探索其中當代思潮及中國古典脈絡。而理解楊牧身為翻譯家將翻譯作為責任,拓展讀者的領域,因同為翻譯家的曾珍珍亦以此典律為戒,允為追隨者與發揚者。

▉從未遠離的逝者之心

負責論文集出版工作暨策畫座談會活動的陳夏民擔任主持,簡短分享編輯過程以及前兩場(台北、台中)座談會的精華後,便拋出了一個問題:「曾珍珍老師退休後,到底想要做什麼?」

在台北場,須文蔚教授曾分享曾珍珍對退休後的規劃,說她要持續翻譯、詮釋楊牧詩作,藉此顯示了曾珍珍對楊牧學的熱情;然而相同的問題在台中場卻有不一樣的答案。曾珍珍在華盛頓大學的學妹,中興大學台文所邱貴芬教授說:「珍珍跟我說,退休以後她要寫好多東西,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後來認真回想,曾老師曾在用餐時說她(退休)以後還要持續引薦、翻譯一些作家的書,還要幫學生擔任翻譯的校訂者。」同樣的問題引出多種答案,陳夏民覺得並非壞事,「不過是關於退休計畫的簡單問題,這些答案讓我們看見一個人的複雜性。當我們思考此間差異,或許能得到一個結論:因為我們沒有定論,曾老師就從未離開。

《同樣的心》書中有曾珍珍與楊牧針對翻譯的省思與觀察,也呼應了曾珍珍創辦東華文學翻譯獎(現為曾珍珍文學翻譯獎)的初衷。陳夏民便邀請昔日負責協助曾珍珍處理翻譯獎的英美系系主任楊植喬,率先分享其閱讀過程的心情轉折。

▉隨獨特視角一窺大師心靈

楊植喬謙遜地表示,閱讀《同樣的心》的過程如盲蟻摸象,隨著曾珍珍的分析,彷彿窺見楊牧作品的全貌,那樣的心情使他感到激昂不已。乘著此般心情,楊植喬緊接著歸納出曾珍珍以生態詩學分析楊牧作品為核心發展開來的的三個重點:從環境到生物、生物到人類、生態到哲學。生態詩學不單只是講自然環境,也包含所有生物;自然不只包含環境,也包含人性,故生態詩學沒辦法離開人文的敘述。

楊植喬分享曾珍珍在書中以獨特視角所開創楊牧詩作中的四大母題——以開創性的命名者自居、年輪、星圖、魚類的洄游,這四大母題又揉合書中第一篇楊牧詩學的內容,在歸納分類後又互相佐證。楊植喬驚嘆楊牧所下的結論:「詩果真是生態的命名!」認為詩人的使命是利用生態並且為其賦名,接著抒發出對世界的看法。

繼楊牧生態詩學後,楊植喬借曾珍珍引薩依德(Edward Said)「知識分子,斥堠者也」,談及翻譯者將翻譯作為責任,是為了要拓展讀者的領域。曾珍珍在《同樣的心》中談譯者身分的楊牧翻譯葉慈詩時,不單只有押尾韻,同時也顧及首韻與其他聲音的運用結合;此外,詩作意譯的翻譯詮釋上,楊牧也有獨到的思考——像是將葉慈詩中的peace譯成「和平」,這看似落入俗套的作法,實則是楊牧顧及葉慈當時創作的時空背景,正是希望愛爾蘭能夠和平的緣故,這番處理反而更貼近葉慈創作時的情境。曾珍珍認為譯者楊牧同時是千面人也是千面演員,提出楊牧翻譯時對節奏和轉換用語的再三思考。當中除了顧及原作者的創作時空,更思考到原作者的調性與其使用文字的特性。曾珍珍的剖析,亦提點讀者留意楊牧所譯的詩作有獨創性,且經嚴謹考證求索,譯作方能傳遞原作欲表達的意旨。

▉古往今來,詩人不死

談到〈英雄回家〉時,楊植喬引楊牧所說:「我偷偷地給自己一個期許,一個野心,想要起這些字於僵死。」他認為這是楊牧對中國古典——尤其是經籍裡的文字——所欲開展的目標。楊植喬提及在教學現場總有同學抱怨讀不懂文本中的詞彙,他認為這些被視為古老的文字,反倒才是文化和歷史的見證,不因時代遷易而喪失價值。為此,楊植喬對楊牧的自我「期許」表示無比贊同,而其詩作也確實顯見其用字靈活精當。

旋即,楊植喬討論起書中楊牧特別提及的神話人物。談到Sisyphus,楊植喬認為不斷推巨石的意象與生命一樣,反覆嘗試,直至當石頭推到山頂時才來到終點。一如人生,倘若我們無法達到最後目標,便要永遠不停地努力再來,如此往復。然而,人生可貴的不是達到最後目的地,而是不斷的嘗試與前進。

楊植喬最後分享書中楊牧與王文興兩人的對談,並對當時無法在現場聆聽感到遺憾。然而透過閱讀文字記錄,產生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感懷。他讚歎楊牧、曾珍珍老師闊論中西經典,允為你來我往的深刻辯證,一場輕鬆卻不簡單的聊天。楊植喬期許,希望能以同樣的心航向古往今來,縱橫東西長流,在人文與自然之間優游,讓學術與創作綿延不絕。

編輯:劉芷妤、陳育萱、陳夏民、王乃葵

同樣的心:楊牧生態詩學、翻譯研究與訪談錄

作者:曾珍珍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定價:300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