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記憶長期儲存有賴電子資料長期儲存

將儲存的概念推廣,人腦的記憶也算是儲存資料的一種方式。但人腦是不可信的,對於過去的記憶,就算記憶猶新,能夠留下的也只有情緒而已,事情的細節是不可能全面且正確。更危險的是,因為記錄下來的是情緒,所以記憶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會趨於自己期望的方向,甚至需要對記憶進行根據現有事實的辯證,才能拼湊出當時的真相。

但如果將記憶使用文字,那麼當下的想法就能夠被準確地記錄下來。

這樣經過組織的文字、這樣思想的載體可以有很多種的儲存方法,包含紙本、口傳、錄音、錄影、各種格式的電子檔、圖片、程式的程式碼等等各種格式,也就同樣會遇到上述的問題。

換言之,將自己的記憶有條理的記錄,定期複習、更新,過去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進行比較、編輯、補充,就能夠留下關於自身思想的痕跡。


類比的資料儲存在實體的儲存載體上(ex: 紙、CD、磁片、竹簡(?)、石碑...等),會有記錄載體失效、損毀、無法辨認的狀況,並且要進行複製也會比較困難。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電子的資料,儲存在磁片上會有消磁的可能性、儲存在CD上可能有CD磨損的可能、儲存在閃存空間可能遇到不通電後資料遺失的狀況。

所以以目前的技術而言,儲存在傳統硬碟的碟片上是目前最可靠的資料儲存方法。

儲存的方式是電子的資料,這表示如何解讀載體的訊號也是個問題,也就是檔案的編碼結構與格式。除了構成電腦非常基本的文字檔,以及目前資料庫極大的pdf檔,其他的檔案格式其實都經過了非常大的變動,現在主流的檔案格式,可能在未來沒有人繼續使用,甚至不能被讀取。

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只有在各年代主流的檔案格式之間進行檔案的轉移、備份、轉換格式,才有可能維持重要資料在各年代、各設備之間的可讀性。


總結以上,實體載體容易損毀且管理相對不易,電子資料要考量儲存電子資料的載體(ex硬碟、雲端等),以及儲存的格式(文字檔、pdf是相對能延續較久的資料格式),但其實最重要的不在於資料如何"被儲存",而是在於那些資料乘載著什麼、以及對重要資料的儲存與維護付出的時間與精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