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諾.溫尼考特的作品[1896-1971]——摘自《溫尼考特的語言:通往核心概念的23個關鍵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唐諾.溫尼考特是一位小兒科醫師和精神分析師,他的作品涵蓋理論論文、評論、期刊文章與書信。他最早的出版物《童年疾病的臨床記錄》(Clinical Notes on Disorders of Childhood)(1931a)是給小兒科醫師的執業者輔助系列叢書(Practitioner's Aid Series)之一。當溫尼考特出版此書時,他已經當了七年的小兒科醫師,同時在倫敦的精神分析學院接受精神分析師訓練。也就是說,除了全職的小兒科醫師工作外,他還接受詹姆斯.史崔齊(James Strachey)的分析,也開始在精神分析中治療成人患者。因此,他的第一本著作雖是為小兒科醫師而寫,讀者們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對他與兒童和家屬工作的影響。在他第一本著作的序裡,溫尼考特說:「我愈來愈能享受對情緒因子的檢視,這要間接感謝佛洛伊德教授。」之後,在引言中,他說:

在找出可以駕馭多少本能衝動而不與理想發生衝突的艱鉅任務中,孩子需要朋友。合適的友誼是那些在學校與周圍環境裡形成的。醫師或許也包括在這個環境裡,而他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是某種專業的友誼。
[《童年疾病的臨床記錄》,第5-6頁]

這些話傳達了溫尼考特在他隨後所有著作中所傳達的精華——對於人類需要可靠關係的感知力。溫尼考特(在兒童和成人以及理論和實務上)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之貢獻的主要特點正是這個對於個體需要可信賴的母親/他人/環境的態度。溫尼考特於1934年獲得成人分析師資格,並於次年成為英國精神分析學院第一位男性兒童分析師。從那時起,一直到三十年後他從小兒科醫師退休,他一直身兼小兒科醫師和私人執業的兒童及成人精神分析師。因此,他做為小兒科醫師與家庭和孩子的工作,以及做為精神分析師的臨床實務,共同型塑了他在精神分析理論發展中的主要貢獻。我們也要記得,他接受個人分析的經驗——先和詹姆斯.史崔齊,再和瓊.里維埃(Joan Riviere)——對他的理論發展也極為重要。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寫下了這兩場不同的分析對他的影響(Winnicott, 1965v [1962]; 1989f[1967])。

接下來的兩個著作《了解妳的寶寶》(Getting to Know your Baby)(由海曼 [Heinemann] 出版社於1945年出版)以及《尋常奉獻的母親與她的寶寶》(The Ordinary Devoted Mother and Her Baby)(英國國家廣播電台出版品)是在1940至1950年間給父母的廣播演說稿。這兩本已經絕版的書在1957年被集結成《兒童與家庭》(The Child and the Family)一書,由塔維斯托克出版社出版。另一本與其成對的書《兒童與外在世界》(The Child and the Outside World)也在同一年出版,其中所有論文皆以父母以及在社會脈絡中與較大孩子工作的專業人員為對象。在1964年,這四冊書當中的大部分論文被集結成《兒童、家庭與外在世界》(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本書中文版改名為《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心靈工坊出版,2009年) ,這本書在1960年代是所有年輕家庭的暢銷書,亦是教師訓練、社會工作、兒童照料課程閱讀清單裡的推薦讀物。

溫尼考特的第一篇重要精神分析論文是他在1935年向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報告的〈躁症防衛〉(”The Manic Defence”)。 這是他對精神分析同僚們發表的眾多論文當中的第一篇。這些論文與其他寫給兒童工作專業人員的論文於1958年被一起收錄在由塔維斯托克出版社出版的《從小兒醫學邁向精神分析論文集》(Through Paediatrics to Psychoanalysis)裡。此書已成為重要著作。與其成對的論文集《成熟歷程與促進的環境》(The Maturational Proces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於1965年出版,當中集結的論文大部分是寫給精神分析師的。同一年,另一本溫尼考特論文集(其中大部分論文在1950到1964年間發表於各期刊)則由塔維斯托克出版社出版。《家庭與個體發展》(The Family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是廣播以及給家庭及兒童實務工作者之課程內容的集結。

此時,溫尼考特仍在國內外教學、督導、授課,在1971年過世之前仍有兩部作品集正在準備出版。在他最為人熟知的著作《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裡,溫尼考特探索了與他的過渡現象概念相關的各個主題。他在1951年的論文〈過渡客體與過渡現象〉(“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1953c [1951])中首度建立起這個概念。相對地,《塗鴉與夢境》Therapeutic Consultations in Child Psychiatry) 則是溫尼考特做為兒童精神科醫師的案例報告集。此書說明了他如何在臨床上運用精神分析思考,用最少的介入 來促進兒童或青少年的發展。其中的許多案例說明了溫尼考特在診斷會談中如何運用塗鴉遊戲。(見「塗鴉遊戲」)

溫尼考特過世時,留下許多尚未出版的論文、信件以及臨床筆記。他的遺孀克萊兒.溫尼考特(一位社工師和精神分析師)在1977年成立了溫尼考特出版委員會 [3],以出版這些為數眾多的作品為目標。此後二十年間,編者們完成了另外九冊溫尼考特的論文集(Davis, 1987)。除此之外,溫尼考特的書信精選集在1987年出版。到目前為止,總共有二十二本溫尼考特的作品出版(見溫尼考特出版品完整列表)。前五本雖然已經絕版,但其中大部分的論文被重印在1964年出版的《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1964a)當中。

克萊兒.溫尼考特這項計畫的主要目標是出版所有未出版的作品,而這大部分已經達成。然而,不論有多少討論溫尼考特的新書(包括本書)出版,在《溫尼考特精神分析作品集》(The Collected Psychoanalytic Works of D. W. Winnicott)出版之前,人們都無法充分認識到溫尼考特對兒童健康與精神分析的貢獻。這部作品集預計至少包含十二冊,其作品將以從1919到1971年的編年體展現。全集將納入用語索引,以及一些最近才在檔案裡被發現的未出版作品(大多是短篇論文或信件)。主要的完整書目將採用克努德.鍾曼德編製的書目,每一個新作品加入時,書目都會增編。這個由溫尼考特信託基金會贊助的《作品集》計畫從1998年開始展開,至今仍在進行當中。


(摘自pp.38-42,未完待續)



#閱讀更多

博客來 https://reurl.cc/q0MYp0
TAAZE https://reurl.cc/DoWOYm
誠 品 https://reurl.cc/5O7nX6
momo https://reurl.cc/l7E6lj
金石堂 https://reurl.cc/2E5QN4

也可以到 #獨立書店 洽詢喔!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社員書店 https://reurl.cc/jlW5Ky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書店地圖 https://reurl.cc/MROdE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我問一位同事他是否在黑暗中進行分析,他說:「為什麼,不!我們的工作當然是提供尋常的環境,而黑暗並不尋常。」他對我的問題感到驚訝。他的取向是神經症的分析。但尋常環境的提供和維持本身可以是精神病分析中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事實上,它有時甚至比口語詮釋更為重要,當然,詮釋也是必須給的。
溫尼考特的夢可以用來描繪(a)患者對分析師的使用,導致分析師(無意識地)在身體裡經驗到患者自己無法整合的感受,以及(b)反移情的各個成分——也就是,在某次分析師對她所造成的侵擾做出反應的治療時段之後,分析師的無意識回應。
溫尼考特強調分析師個人分析的重要性,並指出許多分析師會選擇與精神病患者(被他稱為「研究案例」)工作,以達到「比他自己的分析師能帶他去的更遠的地方」(〈反移情裡的恨〉,196頁)。換句話說,分析師必須足夠開放以被患者在情緒上推著前進,就像父母被他們的寶寶與孩子推動那樣。
在溫尼考特的作品中,「恨」這個字與他最著名的論文之一,1947年對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報告的〈反移情裡的恨〉高度連結。要記得,在本文寫作的1940年代,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與今日大不相同,尤其是在為嚴重患者提供藥物方面。然而,恨的論點以及本文所闡述恨的一切涵義,在溫尼考特的所有作品中從來沒有改變過。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
或許,在這裡談一個來自破碎家庭(或說沒有父母)的孩子是切題的。這樣的孩子無意識地花時間找尋他的父母。把這樣的孩子帶回家愛他是眾所周知的不足。發生的事情是,一陣子以後,被收養的孩子得到希望,開始測試他發現的環境,以證明他的監護人能否客觀地恨。他似乎唯有在被恨過之後才能相信自己被愛。
我問一位同事他是否在黑暗中進行分析,他說:「為什麼,不!我們的工作當然是提供尋常的環境,而黑暗並不尋常。」他對我的問題感到驚訝。他的取向是神經症的分析。但尋常環境的提供和維持本身可以是精神病分析中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事實上,它有時甚至比口語詮釋更為重要,當然,詮釋也是必須給的。
溫尼考特的夢可以用來描繪(a)患者對分析師的使用,導致分析師(無意識地)在身體裡經驗到患者自己無法整合的感受,以及(b)反移情的各個成分——也就是,在某次分析師對她所造成的侵擾做出反應的治療時段之後,分析師的無意識回應。
溫尼考特強調分析師個人分析的重要性,並指出許多分析師會選擇與精神病患者(被他稱為「研究案例」)工作,以達到「比他自己的分析師能帶他去的更遠的地方」(〈反移情裡的恨〉,196頁)。換句話說,分析師必須足夠開放以被患者在情緒上推著前進,就像父母被他們的寶寶與孩子推動那樣。
在溫尼考特的作品中,「恨」這個字與他最著名的論文之一,1947年對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報告的〈反移情裡的恨〉高度連結。要記得,在本文寫作的1940年代,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與今日大不相同,尤其是在為嚴重患者提供藥物方面。然而,恨的論點以及本文所闡述恨的一切涵義,在溫尼考特的所有作品中從來沒有改變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憂鬱的自療概念,以及溫尼考特對憂鬱的獨特見解。文章中涵蓋了關於憂鬱的情緒成熟歷程,以及憂鬱作為自我療癒機制的角度。溫尼考特的論點提供了新穎的觀點,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憂鬱情緒。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兒童繪畫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和娛樂活動,它還能夠反映出兒童的內心世界、情緒狀態和潛在的心理問題。 透過深入分析兒童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洞見,了解他們的想法、渴望和焦慮,這有助於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成長。 佛洛伊德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為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礎。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雖然自己常說有點年紀,生活中開始有些「小的迷糊」,但這幾天密集在做學校分組報告的簡報時,還是常能想到可以引用過去讀過書的內容,該用腦子時還是很好使喚呀! 一直都很喜歡當代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作品,他的書我幾乎每本都讀過,有幾本還會反複的閱讀。 二十幾歲經由第一位諮商老師推薦,看了第一本
Thumbnail
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精神分析中的觀點,以及對違法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獨到見解。透過對治療和違法行為的討論和託寓,探討了犯罪、治療與社會情感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看完這本書,就像吳沁婕老師從小時的成長歷程到這本書完成的將近三十的階段,在我的腦海中活過一次。這本書的出產,讓我可以看見ADHD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看見了這個世界對他們的認知。我很喜歡作者在書末提到的,「診斷」這件事,並不會造成孩子被貼標籤,因為貼標籤這種事,想貼的話,根本不需要診斷。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溫尼考特式的精神分析觀點,討論了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情感互動,以及個案對待治療師的行為所引起的情緒反應。透過討論情緒可及性的重要性,以及對客觀的恨的理解,本文呈現了溫尼考特在精神分析領域的獨特觀點和對於情感交流的深入解釋。
Thumbnail
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 (Norbert Wiener; 1894-1964)61 在他的自傳《曾經的神童﹕我的童年和少年期》(Ex-Protigy: My Childhood and Youth) 中的第十四章戲說﹐要描繪伯特...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憂鬱的自療概念,以及溫尼考特對憂鬱的獨特見解。文章中涵蓋了關於憂鬱的情緒成熟歷程,以及憂鬱作為自我療癒機制的角度。溫尼考特的論點提供了新穎的觀點,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處理憂鬱情緒。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兒童繪畫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和娛樂活動,它還能夠反映出兒童的內心世界、情緒狀態和潛在的心理問題。 透過深入分析兒童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洞見,了解他們的想法、渴望和焦慮,這有助於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支持和引導孩子的成長。 佛洛伊德作為這一領域的先驅,為兒童繪畫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礎。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沒有看過蒙特梭利女士本人的書,僅看過其他人對蒙特梭利教學的看法見解,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可以督促自己看一看本人所著寫的著作。   首先不應該有太多教導式的教育,要知道兒童真正的需要以及童年時期的奧秘。倘若幼兒時期受到不正確的教育,極大可能導致往後的精神疾病,要減少精神疾病須
Thumbnail
雖然自己常說有點年紀,生活中開始有些「小的迷糊」,但這幾天密集在做學校分組報告的簡報時,還是常能想到可以引用過去讀過書的內容,該用腦子時還是很好使喚呀! 一直都很喜歡當代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作品,他的書我幾乎每本都讀過,有幾本還會反複的閱讀。 二十幾歲經由第一位諮商老師推薦,看了第一本
Thumbnail
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精神分析中的觀點,以及對違法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的獨到見解。透過對治療和違法行為的討論和託寓,探討了犯罪、治療與社會情感的複雜關係。
Thumbnail
看完這本書,就像吳沁婕老師從小時的成長歷程到這本書完成的將近三十的階段,在我的腦海中活過一次。這本書的出產,讓我可以看見ADHD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看見了這個世界對他們的認知。我很喜歡作者在書末提到的,「診斷」這件事,並不會造成孩子被貼標籤,因為貼標籤這種事,想貼的話,根本不需要診斷。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溫尼考特式的精神分析觀點,討論了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情感互動,以及個案對待治療師的行為所引起的情緒反應。透過討論情緒可及性的重要性,以及對客觀的恨的理解,本文呈現了溫尼考特在精神分析領域的獨特觀點和對於情感交流的深入解釋。
Thumbnail
美國數學家諾伯特‧維納 (Norbert Wiener; 1894-1964)61 在他的自傳《曾經的神童﹕我的童年和少年期》(Ex-Protigy: My Childhood and Youth) 中的第十四章戲說﹐要描繪伯特...
Thumbnail
溫尼考特提出的過渡現象對心理師在工作中遭到攻擊後的情緒安穩具有重要影響。這篇文章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溫尼考特理論,探討了過渡客體對個案的心理作用和心理師的支持作用,呈現了一個充滿情感的專業關係。同時,也從孤獨的角度探討了心理師與個案之間的互動對於雙方的影響,帶給讀者思考和反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