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成長過程最緊密的阿嬤


    阿嬤的賣菜推車

    阿嬤的賣菜推車

    多雨的北部,賣菜回來

    菜園裡工作中的阿嬤


    阿嬤說過的年輕事蹟:
    1.40、50歲才第一次看到大象,原來大象這麼大
    2.20幾歲時挑竹筍走到桃園街上賣,沿途經過日本宿舍,那裏的太太會跟她買、也有人叫她「查某嬰仔、查某嬰仔」(阿嬤自己回想也對,那時自己還這麼年輕,雖然當媽了)
    3.東西賣完,回程會用賺來的錢,買些家裡糧食、食材回來,天氣很冷,只捨得買顆番薯給自己,放在口袋可以取暖,然後沿途往龜山回來。
    4.雖然不識字,但能搭一早往台北的車挑掃帚去賣(阿嬤的技能很多,綁菅芒掃帚,就是其一。小時候看她從山上帶回菅芒,在舊厝的門埕曬、打,要去掉到處飛的菅芒花,最後綑成掃帚,把柄修齊)
    5.我阿爸是阿嬤第一個孩子,他當兵在關東橋新訓,阿嬤從桃園搭公車換車帶著食物去探望。阿嬤說:「去當兵一定最期望家人來看」(這只是阿嬤對家人濃密愛的一小部分,阿爸當然一輩子記得;二叔也說過阿嬤在他新訓時去看他,他都很讚嘆「一個不識字的婦女如何透早這樣一班班轉車來到關東橋」克服重重困難)

    受阿嬤影響:

    1.阿嬤不喜歡人穿黑色,所以我不太穿黑色(新世代喜歡黑白灰極簡,我到現在穿全黑還是不自在,阿嬤大概會說「穿嘎全身黑ㄙㄡㄙㄡ,歹看」。今年冬天姑姑給我一件uniqlo的黑外套,剛開始也不習慣不常穿,直到最近才多穿些覺得還蠻修身蠻不錯的)
    2.生活智慧王:冬天時阿嬤會「起火啷」、夜裡收好廚房接著燒水「入水龜」,也就是北部冬天濕冷,衣服晾幾天還是「濕濕潤潤」,傍晚阿嬤會燒盆木炭,除了入門可以把冰凍僵的手指烘暖外,會倒蓋竹編大格籃(批發級的菜簍子、早期也可把雞暫時關在裡面),衣物、當尿布的白布等,就拿來烘,輪流一一都烘得乾爽硬挺。更早以前,還在舊厝(我出生前的年代),聽阿爸說阿嬤冬天會弄乾草,把床弄得溫暖。

    #入水龜:鐵殼熱水容器,橢圓鐵殼,注入滾燙熱水、拴緊,包覆布來隔燙,塞入棉被中供取暖,往往到隔天晚上(24小時後),都還微溫。
    3.習慣整理、有條理:中學時最常被阿嬤唸的就是「房間也不去整理整理(ㄍㄧㄡˇ ㄍㄧㄡˇ ㄟ)」(台語「ㄍㄧㄡˇ ㄍㄧㄡˇ =撿一撿」)。不知覺間也養成習慣,用飲料或餅乾紙盒,不花錢做抽屜內分隔或當筆筒;大學時要離開回學校前,習慣把被子疊好、房間收拾等我回來看就是清爽的樣子迎接我。細膩的阿嬤也從房間狀況猜測我是不是離開了(因為若暫出門、還會回來,棉被大概就是推一旁、桌上也不會空空整齊貌)

    對阿嬤最記得的食物回憶:

    1.年節食物:七夕攪麻糬(小時很愛吃甜的我,一等拜好、或做好大人弄給我們吃的時候,幾個小孩迫不及待搶著沾有花生糖粉的麻糬吃,而且還小的時候,不能吞太大顆會噎到,也會自己拿筷子再剪成小小顆,很有意思);端午前一個月,就有肉粽可以吃,阿嬤會綁好幾次,因為大家都愛吃、盡量讓家人豐盛有得吃;農曆年前,大人總是特別忙,例如:把握少數有陽光的好天氣,沖洗門窗、掃除曬東西、清廚房...,等到過年前幾天開始忙「炊粿」,要炊菜頭粿、還有甜粿(甜年糕)、發糕。我最喜歡阿嬤的菜頭粿,阿嬤用古早的「炊層」,要很有力來搬、且在舊厝用燒材火的大灶來炊熟,菜頭粿的料香又豐富,純白蘿蔔與純米為基底,炊起來當然超香!手工美味、不計工本。

    2.記得並為家人準備愛吃的食物:阿嬤種菜,清晨就去澆水、黃昏也去菜園工作,冬天會種一畦茼蒿,惜賣茼蒿是要留給家人自己吃,國中我愛吃蚵仔煎,不是愛吃蚵仔,而是喜歡勾芡煎餅的滋味,阿嬤總是特別採回嫩茼蒿,不畏水冰涼、把菜洗得很乾淨,等我到家,特製茼蒿蛋煎,是我的菜。更是國中時常餓得誇張的我的美食。

    #茼蒿,也稱「打某菜(打老婆菜)」,因為這種菜煮後很縮水,大體積的量,煮後只一小盤。

    3.為每位家人訂蛋糕慶生
    4.中學六年,讓我帶了六年便當,常是一早製作裝盒的。除了吳家常備滷肉滷蛋外,阿嬤會設想適合帶便當的菜(較不會黃掉、耐放不易變質的),除了荷包蛋、炒高麗菜,辣椒糖炒酸菜也常出現,要有能配鹹的菜色,菜圃蛋也是我的回憶。(感恩阿嬤早起現做便當,印象中好像一半一半,通常帶便當是前一晚晚餐就先裝好新鮮的飯菜,放涼、睡前收入冰箱、隔天帶去學校蒸。後來阿嬤沒有賣菜,但仍是早起煮粥、也煮菜裝便當,所以有熱便當一早帶去學校,我趕七點騎單車要到就讀的國中,來不及吃早餐、認真的國中導師七點就排了晨間小考如默寫國文或英文單字,等到朝會完,八點下課我常就打開超大鐵便當盒,挖仍熱的飯菜來當早餐止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