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阿嬤帶大的每個孩子 阿嬤的手路菜

致阿嬤帶大的每個孩子 阿嬤的手路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阿嬤的手路菜


每次去看阿嬤,都會帶東西給她吃,除了疫情期間。通常都是水果餅乾,或她愛吃的糕點甜湯,如果擔心糕點或餅乾太乾,通常會再買一杯飲料給她配,因為她喝飲料很快,我們常戲稱阿嬤是 #飲料殺手😂


其實失智前還沒有這個症狀,她不是太愛飲料的人,甚至有時候簡單的白飯菜餔配熱水阿嬤就可以吃一餐了,她一個人總是這樣隨便吃,能吃飽就好。但只要我們說肚子餓,她就能從廚房變出各種各樣好吃的料理。還記得有一次晚上我跟阿嬤說肚子餓,她十分鐘後從廚房端出一碗湯麵,口味清淡卻完全不輸給外面的陽春麵。雖然完全不記得那天的情境和季節,但那碗麵的溫度到現在都沒忘記,第一口吃下肚的時候驚為天人,幾分鐘就輕鬆解決,說不定比料理過程還快,那味道一直存在我記憶裡。明明阿嬤當時也沒出去買菜,僅憑著家裡現有的食材輕鬆組合,但往後我無論我怎麼模仿,就是無法拼湊出記憶中的味道,我想這會是我一輩子都解不開的謎。


阿嬤的手藝眾人都讚不絕口,逢年過節她總在廚房忙進忙出,她在最鍾愛的深咖啡色厚重木製砧板切菜剁肉的同時,也不忘爐灶上那鍋香氣四溢、熱氣奔騰的雞湯,她也總能在眾多沒有標籤的瓶瓶罐罐當中,找出她要的調味料,然後憑著手感隨意添加份量,她的食譜沒有精準的比例,全靠經驗和時間的累積,堆疊出最好的味道。


那些食譜隨著她記憶退卻後,不再存在於世界上。有些有幸能在阿姨的記憶中完美復刻,但有些再也吃不到了,像是她最引以為傲的肉粽。


阿嬤不是個驕傲的人,甚至很多時候是自卑的,但每當有人稱讚她的手藝時,她嘴上雖然會說謀啦,但看著她的表情就知道,這是她最引以為傲的一件事了。


#致阿嬤帶大的每個孩子

#失智


👉🏼 歡迎到 IG 追蹤我,看更多每月月記:Jenny840531

avatar-img
Jenny Lin note
2會員
42內容數
🙋🏻‍♀️我是Jenny Lin:Podcaster/內容創作者/接案編劇 ✏️喜歡寫長文記錄生活 📖喜歡閱讀,看書比追劇快。 📌IG:jenny840531 / booksdramas 📩來信:[email protected] 💼LinkedIn:Wan Hsiuan Li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enny Lin note 的其他內容
每次見阿嬤,我幾乎都會環著她的肩,叫她一聲阿嬤。 一開始其實有點不習慣,我出生的家庭滿保守,長大之後很少會有親密的肢體動作,連愛幾乎都不會說出口。記憶中最後一次抱著媽媽大概是國小三四年級的時候,那時每天早上起床都覺得沒睡飽,閉著眼睛站在床上,媽媽會把我抱到廁所門口,讓我去刷牙洗臉,這個習慣持續
每次去看阿嬤的時候,我基本上都會拍張照,一方面是紀錄生活,一方面是把握這些和她相處的片刻。 阿嬤以前是不喜歡拍照的人,還記得好幾次幫她拍照她都會說不要,她是個固執的人,有很多自己的堅持,像堅持一定要去外面洗頭,儘管搬了家,也要找到附近的美容院,這些都是源自於小時候的習慣,她出身在富貴人家,小時
安養院的長輩好多,送進去的衣物都有編號,但還是常常被搞混,阿嬤有時候會穿不是她的衣服出來。那天,我看到她頭上的毛帽,笑了出來。 阿嬤的衣服好多,她是個愛漂亮的人,以前常在她房間的抽屜裡找到高級的口紅(她在美國的姐妹帶回來的),還有鞋櫃裡面那些高級品牌的鞋子,她會在喝喜酒之類的重要場合穿,小時候
我第一次有記憶的畫面,大概四歲左右,還沒去上幼稚園,某天早上起來,看著周圍的環境,明明沒有任何記憶,卻精準地知道那是我的家。我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拉開棉被從房間跑到客廳,充滿朝氣地對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咖啡配餐包的女人說Good morning!那個女人是我阿嬤,世界上我最喜歡煩的人。
四月是在自己身上填滿各種斑斕的顏料,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顏色。 自從三月想開之後,工作的麻木感似乎不再困擾我🤣,四月是把目光放在生活上,重新找回重心的日子。上客運、podcast、看書、工作、追劇、工作、捷運、運動、上客運、音樂、洗澡睡覺。當事情成為習慣後,就能像自動導航一樣不費吹灰之力地完成
回程的高鐵上,想著如何替這96個小時下標,才寫下一年前的旅行。 原本去年說好要去的旅行,被去年五月母親節那波疫情高峰打亂了節奏。一年後,疫情沒有更好(甚至還是疫情高原期),但還是決定實現一年前說好的旅行。 這次的旅行舉凡車票、住宿、客運、船票、機車等,所有交通工具住宿地點都由男子一手包辦
每次見阿嬤,我幾乎都會環著她的肩,叫她一聲阿嬤。 一開始其實有點不習慣,我出生的家庭滿保守,長大之後很少會有親密的肢體動作,連愛幾乎都不會說出口。記憶中最後一次抱著媽媽大概是國小三四年級的時候,那時每天早上起床都覺得沒睡飽,閉著眼睛站在床上,媽媽會把我抱到廁所門口,讓我去刷牙洗臉,這個習慣持續
每次去看阿嬤的時候,我基本上都會拍張照,一方面是紀錄生活,一方面是把握這些和她相處的片刻。 阿嬤以前是不喜歡拍照的人,還記得好幾次幫她拍照她都會說不要,她是個固執的人,有很多自己的堅持,像堅持一定要去外面洗頭,儘管搬了家,也要找到附近的美容院,這些都是源自於小時候的習慣,她出身在富貴人家,小時
安養院的長輩好多,送進去的衣物都有編號,但還是常常被搞混,阿嬤有時候會穿不是她的衣服出來。那天,我看到她頭上的毛帽,笑了出來。 阿嬤的衣服好多,她是個愛漂亮的人,以前常在她房間的抽屜裡找到高級的口紅(她在美國的姐妹帶回來的),還有鞋櫃裡面那些高級品牌的鞋子,她會在喝喜酒之類的重要場合穿,小時候
我第一次有記憶的畫面,大概四歲左右,還沒去上幼稚園,某天早上起來,看著周圍的環境,明明沒有任何記憶,卻精準地知道那是我的家。我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拉開棉被從房間跑到客廳,充滿朝氣地對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咖啡配餐包的女人說Good morning!那個女人是我阿嬤,世界上我最喜歡煩的人。
四月是在自己身上填滿各種斑斕的顏料,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顏色。 自從三月想開之後,工作的麻木感似乎不再困擾我🤣,四月是把目光放在生活上,重新找回重心的日子。上客運、podcast、看書、工作、追劇、工作、捷運、運動、上客運、音樂、洗澡睡覺。當事情成為習慣後,就能像自動導航一樣不費吹灰之力地完成
回程的高鐵上,想著如何替這96個小時下標,才寫下一年前的旅行。 原本去年說好要去的旅行,被去年五月母親節那波疫情高峰打亂了節奏。一年後,疫情沒有更好(甚至還是疫情高原期),但還是決定實現一年前說好的旅行。 這次的旅行舉凡車票、住宿、客運、船票、機車等,所有交通工具住宿地點都由男子一手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