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要負擔小孩到幾歲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965-1980年出生的人,有三分之一還要負擔21歲以上小孩的生活?要照顧父母、也要呵護成年小孩的「三明治」壓力,打亂這些中年人的退休計畫。這是美國研究,但也很可能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raw-image


這個國外稱為X世代的年齡層,如果放在台灣,也是享受到經濟起飛(小時候就有雞腿吃?),然後出社會時已經進入網路時代,也算得到3C與網路的生活便利。如果是70年代前後出生的人,還有許多趕上科學園區的高成長期,或趕上不動產的飆漲,擁有一定程度的資產。

到了下一代,唸書的年數越來越長,經濟發達國家的房價房租漲幅高於年輕人的起薪,雖然我們常聽說「歐美國家父母不會給成年子女經濟援助」這樣的說法,但,現實逼人,國外關於如何經援「成年子女」(adult children)、如何同住、如何相處的討論越來越多。

比如說,成年子女如果找到工作,繼續住在家裡要付房租嗎?如何保有彼此的生活空間與隱私?而越來越普遍的是,父母不得不繼續拿錢給成年小孩,否則小孩的生活品質會很不好。

美國的調查顯示:中年父母對小孩的經濟援助,已經不只是贊助房屋頭期款或籌辦婚禮,還包括許多生活中的開銷。

這些繼續供應成年小孩的父母,有19%是為了小孩的債務(通常是學貸吧?),有76%是為了生活支出。而這些父母有46%為此焦慮,有65%表示他們為了這些經濟資助變得貧窮。

這些壓力會讓一些父母覺得自己必須延遲退休,才能存夠足夠的錢供應退休生活。也或許,有些人退休時還得繼續供應小孩一些錢。

另一個美國調查則發現,22-40歲的年輕人,有65%從父母得到某個程度的經濟支援。這數據比較高,是因為把「提供居住空間」(繼續住在家裡)、代繳手機費用等也都算進來。

現在,有32%的25歲以上美國年輕人住在家裡,1980年時是16%。

另一份調查表示這些供應成年子女的父母,有59%承受心理壓力,有62%承受經濟壓力。

還有一份調查則發現,「三明治一代」的受訪者有47%延遲了退休計畫。在這個40-59歲的群體裡,有63%要資助年邁父母,有76%要幫成年子女付一些錢。

這些調查的對象、年齡層與內容並不完全相同,數字也有些差異,但如果跟過去比較,都呈現出「三明治世代」的父母越來越多,壓力也越來越大。

台灣人年輕人不婚、晚婚、長期住在家裡的比例可能也會越來越高,經濟上部分依賴父母的人可能也越來越多。台灣應該要有在地的調查,台北、新北跟其他都市的數字應該也會有差異。從數字瞭解社會問題,我們才能分辨出特別需要協助的人。

avatar-img
1.5K會員
48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在網路流傳,說在我們飼養的貓咪眼中,我們是個笨拙的大貓,不像牠們可以靈巧地捕捉昆蟲與小鳥,但因為會去外面打獵拿肉食回來,所以牠們還是會很喜歡我們。
這很難研究,但許多新聞告訴我們有些貓擁有這種感知能力。可能不只貓,有些哺乳動物可能都有我們不太清楚的能力,只是牠們沒有辦法對我們表達。
日本一直有這方面的調查,來提醒大家注意問題的嚴重性。台灣有這方面的追蹤調查嗎?
上個月的新聞引起熱烈討論,在此我們稱為「國中少年犯」案件好了。大家赫然發現,加害人是因為在先前的學校罷凌同學,才轉來這間學校。許多人開始回憶,從前在學校遭遇或目睹的罷凌。
這篇主要參考來自「科學美國人」的報導。貓咪擅長隱藏自己的心思與痛苦,有時很不舒服時會自己躲起來。對人類飼主來說,這是很難處理的問題。AI已經可以協助辨識正在承受痛苦的貓咪,未來應該可以商業化,在app或貓咪監視器裡附加這功能。
在網路時代,我們常會在臉書、IG、或其他社群網站揭露太多隱私。看到這些資訊的人,有些只是普通網友;甚至有些人喜歡設定公開,讓陌生人也都知道。 有時候,這樣過度揭露隱私,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對我們沒有太多好處,或在遙遠的未來因為有些人知道你的隱私,讓你付出代價。
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在網路流傳,說在我們飼養的貓咪眼中,我們是個笨拙的大貓,不像牠們可以靈巧地捕捉昆蟲與小鳥,但因為會去外面打獵拿肉食回來,所以牠們還是會很喜歡我們。
這很難研究,但許多新聞告訴我們有些貓擁有這種感知能力。可能不只貓,有些哺乳動物可能都有我們不太清楚的能力,只是牠們沒有辦法對我們表達。
日本一直有這方面的調查,來提醒大家注意問題的嚴重性。台灣有這方面的追蹤調查嗎?
上個月的新聞引起熱烈討論,在此我們稱為「國中少年犯」案件好了。大家赫然發現,加害人是因為在先前的學校罷凌同學,才轉來這間學校。許多人開始回憶,從前在學校遭遇或目睹的罷凌。
這篇主要參考來自「科學美國人」的報導。貓咪擅長隱藏自己的心思與痛苦,有時很不舒服時會自己躲起來。對人類飼主來說,這是很難處理的問題。AI已經可以協助辨識正在承受痛苦的貓咪,未來應該可以商業化,在app或貓咪監視器裡附加這功能。
在網路時代,我們常會在臉書、IG、或其他社群網站揭露太多隱私。看到這些資訊的人,有些只是普通網友;甚至有些人喜歡設定公開,讓陌生人也都知道。 有時候,這樣過度揭露隱私,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對我們沒有太多好處,或在遙遠的未來因為有些人知道你的隱私,讓你付出代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願你把握時間, 跨出中年危機, 活出生命的豐盛。 此書作者為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清水研, 他在心理腫瘤科服務, 專注於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診療工作。 他有著20年的臨終諮商經驗, 經歷了4000名癌症病患, 本書綜合他和患者的對談、 對生命的體悟, 提出一些建議, 幫助讀者超克
這個說法,是河合隼雄《中年危機》說的。 新到的書,果然好有趣。 雖然最近出了很多中年之路、中年哲學的書……而且我也買了電子書, 不過河合先生果然不會讓人失望,非常特別, 這本書,就跟之前奇幻文學、兒童文學那系列一樣, 每章是談一部小說, 說理的部份不多,卻讓人可以用故事體會中年。  
Thumbnail
最近在讀《你不是失敗,只是差一點成功》這本書中,獲得了一個關於中年人如何應對挫折與失敗的全新視角,特別是書中提到探險家本·桑德斯(Ben Saunders)在北極探險的故事深深啟發了我。 他在極端環境中面對浮冰漂移的困難,每前進一步都可能被自然力量推回原點,而他學會了將這些倒退當成過程的一部分
Thumbnail
中年轉型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標誌著從「第一次成年期」到「第二次成年期」的過渡。第一次成年期主要集中在建立自我認同、追求事業成功、組建家庭等目標,而第二次成年期則更強調內在成長、探索自我價值、尋求人生意義等方面。 這一過渡過程往往需要重新審視過去的成就與經歷,並重新定位人生的優先順序與意義,
Thumbnail
許多屆齡退休的人,若有孩子,年齡都大概已經二三十歲以上,無論仍舊一起生活或是出去工作、結婚生子在外地定居,關係的品質與維持方式勢必會和從前小時候總是天天黏在一起的生活有些許不同。
Thumbnail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不知道你的年紀,也許你從未思考過「養老」這個問題,或甚至覺得「養老」或「退休生活」距離自己還很遙遠。 但只要從社會結構宏觀的角度來看,若現在的你沒有未雨綢繆的思維和規劃,很可能就要一輩子為錢工作到老。 無論你現在是20歲、30歲、還是40歲。 老齡化社會 根據UN的定義,6
Thumbnail
1946~1964年屬於嬰兒潮世代 這年代的人有足夠的財源可以給1980~2000年出生的世代買房 貧富差距也是複製財富密碼的嬰兒潮世代到1980年前出生的人在管理世界80%財富資源運轉 隨著嬰兒潮世代的人陸續退休跟往生,開始都會慢慢有變化 上回說到的股市共鳴也是會慢慢轉變,所以要好好學
Thumbnail
1965-1980年出生的人,有三分之一還要負擔21歲以上小孩的生活?要照顧父母、也要呵護成年小孩的「三明治」壓力,打亂這些中年人的退休計畫。這是美國研究,但也很可能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這個國外稱為X世代的年齡層,如果放在台灣,也是享受到經濟起飛(小時候就有雞腿吃?),然後出社會時已經進入網路
Thumbnail
願你把握時間, 跨出中年危機, 活出生命的豐盛。 此書作者為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清水研, 他在心理腫瘤科服務, 專注於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診療工作。 他有著20年的臨終諮商經驗, 經歷了4000名癌症病患, 本書綜合他和患者的對談、 對生命的體悟, 提出一些建議, 幫助讀者超克
這個說法,是河合隼雄《中年危機》說的。 新到的書,果然好有趣。 雖然最近出了很多中年之路、中年哲學的書……而且我也買了電子書, 不過河合先生果然不會讓人失望,非常特別, 這本書,就跟之前奇幻文學、兒童文學那系列一樣, 每章是談一部小說, 說理的部份不多,卻讓人可以用故事體會中年。  
Thumbnail
最近在讀《你不是失敗,只是差一點成功》這本書中,獲得了一個關於中年人如何應對挫折與失敗的全新視角,特別是書中提到探險家本·桑德斯(Ben Saunders)在北極探險的故事深深啟發了我。 他在極端環境中面對浮冰漂移的困難,每前進一步都可能被自然力量推回原點,而他學會了將這些倒退當成過程的一部分
Thumbnail
中年轉型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標誌著從「第一次成年期」到「第二次成年期」的過渡。第一次成年期主要集中在建立自我認同、追求事業成功、組建家庭等目標,而第二次成年期則更強調內在成長、探索自我價值、尋求人生意義等方面。 這一過渡過程往往需要重新審視過去的成就與經歷,並重新定位人生的優先順序與意義,
Thumbnail
許多屆齡退休的人,若有孩子,年齡都大概已經二三十歲以上,無論仍舊一起生活或是出去工作、結婚生子在外地定居,關係的品質與維持方式勢必會和從前小時候總是天天黏在一起的生活有些許不同。
Thumbnail
全球高齡少子化的現象已逼近至必須面對,過往世代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需要改變, 近三十年內,小家庭的情況也是一種趨勢,身為長輩的若能幸運的漸漸老化沒有其他重症,是長者與晚輩的福氣,不過相對這樣的人口也逐漸增長,甚至會超過這樣的比例。 夾在中間像是三明治一樣,上有長輩、下有晚輩要照顧的話,除非經濟無虞,
Thumbnail
隨著戰後嬰兒潮一代逐漸走向退休,對工作熱愛的長者與年輕人的創新思維共同合作,尋找社會共識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臺灣積極推動老中青世代融合,但仍面臨溝通障礙等問題。建議透過教育和培訓促進瞭解與溝通。此外,共讀活動如'金色職涯煉金術'和'我的野蠻同事'可以為退休者和年輕人提供實用建議。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朋友,我不知道你的年紀,也許你從未思考過「養老」這個問題,或甚至覺得「養老」或「退休生活」距離自己還很遙遠。 但只要從社會結構宏觀的角度來看,若現在的你沒有未雨綢繆的思維和規劃,很可能就要一輩子為錢工作到老。 無論你現在是20歲、30歲、還是40歲。 老齡化社會 根據UN的定義,6
Thumbnail
1946~1964年屬於嬰兒潮世代 這年代的人有足夠的財源可以給1980~2000年出生的世代買房 貧富差距也是複製財富密碼的嬰兒潮世代到1980年前出生的人在管理世界80%財富資源運轉 隨著嬰兒潮世代的人陸續退休跟往生,開始都會慢慢有變化 上回說到的股市共鳴也是會慢慢轉變,所以要好好學
Thumbnail
1965-1980年出生的人,有三分之一還要負擔21歲以上小孩的生活?要照顧父母、也要呵護成年小孩的「三明治」壓力,打亂這些中年人的退休計畫。這是美國研究,但也很可能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這個國外稱為X世代的年齡層,如果放在台灣,也是享受到經濟起飛(小時候就有雞腿吃?),然後出社會時已經進入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