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話說清楚:從How are you?意識到的文化差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在學習或者說試著把話說清楚。

這也是去年才開始提醒自己開始要做的事吧,起因也是英國生活。

此話怎麼說起呢?嗯,是這樣的。剛到英國生活的時候,每天起床見到房東,他問的第一件事就是How are you?剛睡醒的我其實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困擾,心裡想著:我昨晚進我房間前才見過你,你怎麼會覺得我八成都在睡覺的這八個小時間,我的人生跟昨晚有什麼差別?有什麼好跟你交代的呢?

接著是上班,一路上碰到的同事,也是一個接著一個的How are you?對於沒有這種文化的台灣人我,感到十分不解,每次都覺得,生活就是這樣,沒有特別覺得好或壞,問我好不好,如果我真的覺得不好,也要如實回答嗎?怎樣才是得體、符合社交禮儀的回答呢?於是觀察大家是什麼回答的,漸漸發現這其實就跟別人跟你說Hi,你回Hello沒有什麼差別。A問:How are you? B答:I am good. How about yourself? A: Good good, thank you.

然後如果想多聊的話就繼續聊下去,不想的話結束對話。這個問候的動機,並不是真的想知道被問的人的人生故事或生活細節,或者說,端視兩人的關係而不同。

在購物村上班的時候,曾為了因應來自不同文化的客人,去上了村裡開的文化課,英籍講師在上關於英式文化的那堂課也談到這個主題,他說:「我也不知道什麼原因,用這樣的問題、對話開場(small talk)會讓我們感覺比較安心。」


剛到英國時搜集的英國人特有的講話方式

剛到英國時搜集的英國人特有的講話方式



如今雖然每每聽到這個問題時,還是會有生理上很自然覺得違和的反射,但也能夠自然地回答了,甚至是在和他人打招呼時,也會主動詢問對方,而也逐漸感覺到那時講師說的好像有這樣的對話會比較安心。大概是因為太害怕與人開啟對話,而透過這樣的切入會讓自己感到正常了一點、更近了所謂一般的社交方式一點。

之前德國籍的老闆跟我聊起這件事,她說這種問候是英/美式文化,她在德國時也沒有這種習慣,每次打工作電話,跟台灣人一樣,我們都是單刀直入切入重點,但跟英國人就免不了先來一番「你好嗎?我很好。」的開場,就連寫工作信件都是,把我們搞得好累。她說:「我打電話去直接要問問題了,對方卻開始問我好不好,打斷我的問題... ...」一直以為這只是我個人的困擾,沒想到其實也有不同文化的人對這事感到很不解。

接著跟各國(大多是歐洲)同事一起工作後,另一個文化衝擊是大家都好愛講話啊!除了空閒時間講不停,上班時間也是不停地講,如果有客人來,也是要先把話講完才去接待客人,這對我來說根本是無法想像的事,想到台灣的服務業,如果有這種行為肯定被罵到爆了,但在英國卻是十分正常。

在英國對什麼事情的感受改變好像都是以兩年為一個期限,對食物的厭煩是,對這件事的驚嘆也是。頭兩年的時間,我一直很想知道到底有什麼好講?有這麼多東西可以講?講一整天。還特別去酒吧外面坐著就想聽當地人的聊天內容,到底都在講什麼。第三年開始,或許是習慣了,也就逐漸不去想這件事了。

我是一個很不擅社交的人,在來到英國之後因為畢竟使用的不是自己的母語而更加劇我的社恐,沒有辦法隨心所欲地掌控這個語言,很多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說、不知道自己這樣說對不對,於是就乾脆少說或不說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是我,或者對大多數的亞洲人來說也是。就說我吧,我要跟一個人相處到一個讓我感到足夠舒服、安心的程度後,才可以開始跟對方分享我的生活瑣事和想法,在跟不熟的人講話/聊天時,因為不夠熟悉對方,總是會擔心著我講這個會讓對方感到無聊吧,或是想著,這事也沒什麼好分享的吧。但這幾年透過自己的經驗和觀察其他人互動的方式,逐漸發現他們在講的其實也就是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而對方也能興致勃勃地回應,即便是對初次見面或是只有一面之緣的人也都能夠侃侃而談。

這大大地改變了我對對話和關係的想像。我過去總以為要先有關係、才能有對話,不過其實要展開一段關係,不就是要先從對話開始互相理解才能展開嗎?我過去總以為對話不說要做到言之有物,但至少要有些特別的事情當個話頭吧,卻也沒想過日常生活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很可以講,十個人有十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想法,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個不同的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本書。

而我感受到自己因此最大的改變,則是因為有被問How are you的焦慮,而開始儲存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當成可以使用的話題,對過去不在意的事也會開始留意,進而發現更多值得留意的瑣事和因為留心而意外的收穫。

跟工作相關的事,我是很能夠把話說清楚的,但對於閒聊這件事還是做得很不好,不知道該怎麼跟人交朋友、不知道該怎麼不尷尬地開啟對話,不知道當別人開啟一個話題時,我要聊到什麼程度,但是我在學習,在別人開啟對話或伸出橄欖枝的時候,我要懂得該怎麼抓住,希望某天能有所進展。


avatar-img
6會員
23內容數
塵世中一迷途小廢物 喜歡寫作 喜歡畫圖 一事無成 目前住在英國倫敦 偶爾分享一些牢騷 基於對生活、文化的個人觀察 如果妳會喜歡 妳就會喜歡 為什麼叫「面癱老闆的小劇場」? 因為我的手足說我沒有表情也沒有反應 我很驚訝 因為我內心時時上演小劇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面癱老闆的小劇場 的其他內容
常和人說起,我擁抱英國的一切,包括經常為人詬病的天氣、食物,雖然因為習慣不同而偶有抱怨,但這都不會讓我討厭此地,唯獨交通,是至今仍每每讓我氣得咬牙切齒、覺得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要留在這個城市的必爆彈。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
常和人說起,我擁抱英國的一切,包括經常為人詬病的天氣、食物,雖然因為習慣不同而偶有抱怨,但這都不會讓我討厭此地,唯獨交通,是至今仍每每讓我氣得咬牙切齒、覺得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要留在這個城市的必爆彈。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最近她一直試圖逼我跟她講話 因為我幾乎都只肯跟她聊動物的話題 她覺得我在逃避跟她講話 她說是不是太兇? 她說她跟朋友也是這樣 不是針對我兇 我終於告訴她不是兇的問題 是每次我想跟她分享事情 都會被她潑冷水 像那次颱風天跟她分享倒塌路樹 她卻笑我蠢 她才知道我其實很敏感 但她也
諮詢開始後的40分鐘裡,女人問了自己的工作、健康、小孩,甚至問了跟父母以及與朋友的相處,唯獨沒問感情 其實她的斗數盤上,她跟她的對象今年對感情都充滿慾望,不僅有慾望,雙方都也衝動的各自外遇了,而且彼此都知道… 「那妳還想問什麼呢?」 「沒了吧,我想知道的老師都很仔細的回答了,謝謝老師」
Thumbnail
「看…起…來…是…風…扇…」我在聊天軟體Teams中鍵入鼎鼎有名的「財哥體」。原則上財哥體只是一種次網路文化,實際上被人追查到也沒辦法回溯或者解析出更有意義的內涵意義。遠比在聊天中使用部份的摩斯密碼或者二進位密碼來得有說。據說這也是Angus的喜好,每個有求於他的人都得要用財哥體問好才可以。
Thumbnail
已經很久沒有在凌晨甦醒的我,又突如其來的驚醒。回想昨日一整天的行程,應該是在同領域的大姐們請我吃飯,吸收了太多資訊,讓我有點消化不良。 能聚在一起是好事,但相聚時刻免不了談論到人。我曉得這些都很難避免,但在她們面前,我又懊惱自己沒忍住好惡,似乎不小心又脫口而出一些直白的內心話。
今早醒來,有一個聲音在腦中,從微弱到清晰的告訴我:該改變目前自己的狀態。 前天發了一篇文章,關於從最近工作狀態發現到自己很焦慮。昨天,我跟先生起了爭執。當我會因為小事跟他起爭執的時候,其實就是再收到一些警訊
Thumbnail
從過去的自我設限、社交焦慮到如何敞開自己、坦然面對自我,提醒讀者勇敢分享真實感受。
Thumbnail
51 篇文章|77560 字 育兒觀|親職教育|親子溝通 簡介 在這個時代,孩子的成長再也不是學習知識那麼簡單,在《十歲前の親子聊心》一書中,我們將與每一位父母和教育者,一起探索如何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扮演最佳的引導者。 從建立自我肯定感,到親子溝通的藝術,再到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本書綜合性涵蓋
Thumbnail
五、把話說清楚真不容易 「上台演說」與「喃喃自語」訴求完全不同,喃喃自語是自問自答、梳理自己的思緒、整理腦海裡的邏輯,講給自己聽;上台演說則是完全對自身以外的開展,說給別人聽的東西,當然先要讓觀眾們聽得懂。 所以,喃喃自語可以無頭無尾、突然來上其中幾個關鍵詞,旁人聽了,有「偷聽」的感覺,聽懂多少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最近她一直試圖逼我跟她講話 因為我幾乎都只肯跟她聊動物的話題 她覺得我在逃避跟她講話 她說是不是太兇? 她說她跟朋友也是這樣 不是針對我兇 我終於告訴她不是兇的問題 是每次我想跟她分享事情 都會被她潑冷水 像那次颱風天跟她分享倒塌路樹 她卻笑我蠢 她才知道我其實很敏感 但她也
諮詢開始後的40分鐘裡,女人問了自己的工作、健康、小孩,甚至問了跟父母以及與朋友的相處,唯獨沒問感情 其實她的斗數盤上,她跟她的對象今年對感情都充滿慾望,不僅有慾望,雙方都也衝動的各自外遇了,而且彼此都知道… 「那妳還想問什麼呢?」 「沒了吧,我想知道的老師都很仔細的回答了,謝謝老師」
Thumbnail
「看…起…來…是…風…扇…」我在聊天軟體Teams中鍵入鼎鼎有名的「財哥體」。原則上財哥體只是一種次網路文化,實際上被人追查到也沒辦法回溯或者解析出更有意義的內涵意義。遠比在聊天中使用部份的摩斯密碼或者二進位密碼來得有說。據說這也是Angus的喜好,每個有求於他的人都得要用財哥體問好才可以。
Thumbnail
已經很久沒有在凌晨甦醒的我,又突如其來的驚醒。回想昨日一整天的行程,應該是在同領域的大姐們請我吃飯,吸收了太多資訊,讓我有點消化不良。 能聚在一起是好事,但相聚時刻免不了談論到人。我曉得這些都很難避免,但在她們面前,我又懊惱自己沒忍住好惡,似乎不小心又脫口而出一些直白的內心話。
今早醒來,有一個聲音在腦中,從微弱到清晰的告訴我:該改變目前自己的狀態。 前天發了一篇文章,關於從最近工作狀態發現到自己很焦慮。昨天,我跟先生起了爭執。當我會因為小事跟他起爭執的時候,其實就是再收到一些警訊
Thumbnail
從過去的自我設限、社交焦慮到如何敞開自己、坦然面對自我,提醒讀者勇敢分享真實感受。
Thumbnail
51 篇文章|77560 字 育兒觀|親職教育|親子溝通 簡介 在這個時代,孩子的成長再也不是學習知識那麼簡單,在《十歲前の親子聊心》一書中,我們將與每一位父母和教育者,一起探索如何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扮演最佳的引導者。 從建立自我肯定感,到親子溝通的藝術,再到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本書綜合性涵蓋
Thumbnail
五、把話說清楚真不容易 「上台演說」與「喃喃自語」訴求完全不同,喃喃自語是自問自答、梳理自己的思緒、整理腦海裡的邏輯,講給自己聽;上台演說則是完全對自身以外的開展,說給別人聽的東西,當然先要讓觀眾們聽得懂。 所以,喃喃自語可以無頭無尾、突然來上其中幾個關鍵詞,旁人聽了,有「偷聽」的感覺,聽懂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