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讀完的書】:《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我可能錯了》《哥本哈根三部曲:童年、青春》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記錄每個月讀完的書,規則是在這個月「讀完」的書,不一定是只有這個月在讀,但只要在這個月份讀完,就認列到該月份。如果判斷不需要讀完的書,就會乾脆放棄,畢竟總有些書是不需要讀完的。


01.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我有個壞習慣,當我開始讀一本嘗試教你變得更有效率、活得更聰明的書時,都會抱持著懷疑,而當我讀著這本看似要教你成為一個更有生產力的人的書時,我很快就放下懷疑了。作者開頭就分享自己為什麼會想寫這樣一本書,因為他遭遇人生最大的困難,在上台演講之前恐慌症發作(而類似當演講對他來說已重複過不下數百次),他不明白他一個曾經出書宣揚生產力的人,居然會被生產力逼得健康出現問題,不得不暫停一切。

因此這本書是作者嘗試重新理解自己的狀態跟找回平靜的過程,他也很驚喜的發現,找回平靜不代表他放慢了一切,反而這才是能使生產力真正發揮到極致、更有效且延續的方法。

統整最買單的幾個重點:

  • 「慢性壓力」比急性壓力更致命:

急性壓力是一種有「時間限制」的壓力,例如:很急很重要的專案、忍耐一下就能度過的公開演講。但「慢性壓力」則是長期抗戰,例如:拮据縮衣節食的生活、旁邊討人厭但不致命的同事⋯⋯等,看起來盡頭遠得看不到的事情,會讓人處於緊繃狀態,心上好像有一顆石頭沈甸甸的壓著,好像始終擺脫不了的陰霾。

我是個滿可以喜歡或享受急性壓力的人,每次收到一些緊急的挑戰,我都會感覺到一點興奮,在著手之前已經開始幻想著我度過這個難關的快感。但我真的很討厭慢性壓力,因為它不是牙一咬就會過的東西,如果要改善則可能需要巨大的耐心跟耐力,那也是我最缺乏的東西之一。

作者提到,慢性壓力也會造成分心,分心就會降低生產力。舉例來說,當你心頭上有一塊石頭壓著,在工作空擋時這塊石頭就會出現在你的腦海,你一回神發現你陷入在某種情緒裡面一段時間,導致工作延宕。

因此作者提醒,要盤查你現在感受到的慢性壓力,並盡可能地將慢性壓力降到最低。作者推薦的方法是拿出紙筆,列出所有你覺得可能造成你慢性壓力的原因,特別是那些害你分心的念頭,儘管有些讓你分心的項目看起來很無害,但其中可能隱藏了容易被忽略的壓力來源。


  • 如何判斷過勞(或你什麼時候應該要離職)

我聽過「過勞」,但從來不知道他的定義,頂多知道就是燃燒殆盡的感覺。而作者清楚定義過勞展現出了三種狀態:筋疲力竭、憤世嫉俗、沒有生產力。其中特別是「憤世嫉俗」讓我很有感,作者解釋這是一種疏離的感受,我們覺得消極、孤僻、煩躁,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我們覺得正在做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我想起以前曾經在某些工作時刻感受到這樣的感覺,而且不僅覺得煩躁,還感覺自己與周遭的人事物都產生了距離,冷眼看著其他同事討論著工作進度內容,聽著老闆講述目標,我都覺得那根本不關我的事,我就只能做而已。我變得話少、沒表情,總是希望自己離開當下的環境。

儘管最後的解決方法不一定是離職,但這的確是一個很好判斷自己與當下工作之間關係的方法,想想是什麼原因導致,是太累了?對於在做著事情產生失望的感覺?覺得即便完成任務也沒有任何意義?總之,可以冷靜的分辨出自己狀態不太對勁,接著進行改善。


  • 降低「貪多心態」,避免比較

白話解釋就是「看你有的,不要看你沒有的」,真是老生常談。但作者從比較科學的角度出發,他提到當你想要擁有一個東西的原因是想要拿來炫耀,那麽很有可能這件事反而會成為你的慢性壓力來源。

炫耀無非是希望獲得別人的羨慕,一種「我贏了」的感覺。例如:豪華的大餐、旅遊或是名牌包,都建立在這可能是別人無法擁有的優越感上。這種優越感會讓我們的大腦分泌血清素,進而讓我們產生快樂的感受。但當這種優越感成了不得不的壓力,當你開始要求自己去獲得別人沒有的東西來「贏」過別人,這種心態反而會造成你的慢性壓力。

我曾經思考過,當我去一趟令我心滿意足的旅行,但要我不分享在社群媒體上,我還會一樣快樂嗎?很可惜的目前還是不會,我還是需要與人分享、給別人看到我快樂,我才會感受到更快樂。只能說這種優越感對人來說是很難抵擋的毒品,適可而止的話,他會是很好的調味劑,但如果多了那就是毒品了。

(作者還講了很多關於多巴胺的解釋,Note 給自己的延伸閱讀:慾望分子多巴胺)


  • 享受成就的當下,建立「品味清單」

大概從去年開始,我開始排斥成為一直低頭滑手機的人,因為我發現我經常利用滑手機來逃避一些事,可能是無聊的會議、沒意義的對話或焦慮的排隊時間。但那通常不會讓我快樂,我只是希望有人(通常是手機裡的無聊影片)幫助我快轉我的時間而已。

我是一個超級不擅長專注當下的人,作者給了一個不錯的練習方法,那就是建立自己值得回味的品味清單,可能是一部超喜歡的電影、一次難忘的旅行、一場有意義的對話。把這些片段記下來,並練習在感受焦慮、壓力的時刻,把這些清單從腦海中拿出來,反覆回味。這樣一來,在建立清單的當下會需要非常專注,在回味的時刻也需要很有意識的回想。

我有一個很類似的經驗,某次我去我最喜歡的咖啡廳,坐在吧台座位正對著喇叭。店主是個超級喜歡爵士樂的人,也因此店裡配有看起來很厲害高級的音響設備,當時他正放著一張黑膠唱片,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視線沒有焦點的在發呆。突然我覺得,這個當下真的太幸福了吧,被好聽的音樂環繞,被喜歡的空間包圍。我後來記下了那張唱片的名字,只要聽到裡面的歌,當下的幸福感就會在腦海中重播。

後來當我旅行時行經喜歡的景點,或是待在喜歡的咖啡廳時,我會努力專心地把當下的感受記在身體裡,我會問我自己我最喜歡當下的什麼、我為什麼喜歡,我會用五感去感受,然後讓時間默默的經過。

--------------------------------------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書名】愈平靜愈有生產力/How to Calm Your Mind: Finding Presence and Productivity in Anxious Times

【作者】 克里斯.貝利 Chris Bailey








02.我可能錯了

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坦白講一開始是因為書名,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他到底想跟我說什麼呢?當時是抱持著這樣的問題而拿起這本書。翻翻書的簡介,這是一本幾乎自傳的書,作者本來有著大好前程,卻突然出家了,這本書講的就是這個過程。

因為我先前看過另一本講述出家的書,叫做《雲水一年》,是一位日本人出家一年當和尚的經過,那本書非常好看,讓我一窺日本寺廟的修行日程,也讀到了濃濃的禪。因此我想著這樣一來我也可以看看在泰國出家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就買了這本書來讀。

統整感觸最多的幾個重點:

  • 到底什麼是自我覺察?

作者會開啟這一連串修行之旅,起因是他從名校畢業、進入跨國公司任職,看起來伊凡風順,但他發現自己越來越不快樂,而且經常在週末陷入某種焦慮中。於是他開始跟自己對話:「好吧,我現在所有的想法都讓自己感覺很糟。試圖遏阻這些想法,似乎行不通。將他們轉換成正面思維,感覺又很假。假如想找回寧靜、不受自己的各種念頭催眠,該怎麼做呢?」

接著他開始嘗試冥想,一開始過程當然很不順利,他腦海中不斷冒出「我在會議上該說什麼?」、「今天晚餐還要再吃西班牙冷湯嗎?」、「為什麼女朋友要跟我分手?」,接著他發現,隨著他練習越來越多次,這些干擾的念頭雖然沒有消失,但它們不再只是唯一的念頭,他在內心退了一步,開始意識到「我有這些念頭,可是這些念頭不代表我」。

人是永遠不會產生念頭的,但是漫不經心的放任這些念頭產生,或讓這些念頭影響自己的選擇,那才是個大問題,如果缺乏判別念頭的練習,我們會經常以為這些念頭就是真的、是對的、要去做的。

但當我們把自己跟念頭的距離拉得遠一點,就會發現那些存在念頭中的焦慮也跟著暫停了一下,而且可以清醒的知道,這些只是念頭,不是現實。我覺得自己很懶惰、很不上進、糟透了,這些可能都是念頭而已。而當開始可以發現自己大腦的紊亂,進而和自己的念頭保持距離,這就是一種自我覺察。


  • 「我可能錯了。」

這個故事是,作者在泰國森林修行時,有一個非常有智慧的導師,在某天跟大家說,他要傳授一個「魔法箴言」給大家,現場的人無不陷入驚訝之中,因為在泰國修行派中,是非常排斥「魔法」的。導師等著大家鬧哄哄的議論聲逐漸平靜之時,緩緩地開口,創造讓大家更加專注的氣氛,然後說:

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對,這句話就是「我可能錯了。」

我在許多工作過程即將開始不耐煩,或因為覺得不合理而拒絕接受的時候,從心裡冒出了這句話,很不可思議的冷靜了下來,接著察覺自己的盲點或至少可以冷靜聽對方把話說完。對我這種自我主張強烈又沒耐心的人來說,真的非常適用。

說穿了道理很簡單,我當然「知道」我不總是對的,但在每個衝突的當下,又怎麼會「記得」呢。所以很感謝這句話,讓我起碼少了 40% 生悶氣、起衝突、說錯話的時刻(剩下的60%還在努力中)。的確在很多與人相處的時刻,正確從來不是重點,我們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知道自己可能是錯的、知道自己並非無所不知。而作者認為,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就是一種智慧。

我另外非常喜歡的一段則是八百年前波斯蘇非派大師魯米的那句話:

「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還有一片原野。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
  • 就算是修行了十幾年的僧人,也仍然會低落、會出錯

這應該算是一個我自己的體悟,因為這本書是一本半自傳,作者描述了自己在修行的那段時間遇到的事,例如跟其他修行僧人的摩擦、遇到的巨大低潮痛哭一場⋯⋯等。每次讀到,我總是很驚訝,一個每天逼自己潛入自己內心深處的僧人,每天透過冥想、行禪,嘗試探究深處的自我的人,卻仍然會討厭人,會陷入低潮而不知為什麼。

也許就是這樣,人在世無論多久,知道再多「對」的事,還是會這樣的。

--------------------------------------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書名】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03.04.童年、青春,哥本哈根三部曲1&2

1月最後讀完的兩本書,是三部曲的前兩部。這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會加上「體」是因為,作者曾提過「我的創作皆是虛構」,所以並不用太在意真實性。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這本書非常「真實」。

統整喜歡的幾個原因:

  • 非常坦率的文字

一看完最直接的感想是,真的好像比較少看到這麼坦率的文字,不是用來描述某個事件或跟他人的關係,而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包括困惑、質疑、害怕跟欲望。

作者用第一人稱按時間序描寫主角的人生,當然會產生一種真實感,但除此之外,裡面有許多非常坦率甚至自剖的文字,讓人有種無處可逃(?)的感覺。

我想我會有這種感覺,可能是因為,我是個無法寫日記的人,因為要真實的把心中想的事情寫下來,等於是逼自己直視不想直視的東西,例如自己的弱點或陰暗面。但主角卻鉅細靡遺、有稜有角的把這些都寫了下來,害我也不得不面對那些產生共感的文字,是啊我也有那些脆弱、卑鄙跟僥倖的時候啊。

  • 描述「寫作」對於自己的「必須」與「必需」

當生存和一件你想做的事衝突,要怎麼選?我會選生存,我猜應該是我還沒有遇到一個「不做會死」這樣程度的事情。但主角不同,她從小就閱讀和寫詩,後來她工作,因為她需要自己的房間跟書桌才能寫作;她戀愛,因為對方願意讀她的小說刊登她的詩;她渴望結婚,因為她想主宰自己的時間而不是一再把時間賣掉。

不論是在《童年》或《青春》中,一直存在的主題就是寫作,童年時,寫作帶給主角一個逃避的空間,進入青春年少,寫作好像成為她證明自己的方式,更甚者,成為她工作的動力、戀愛的導引線。主角沒有一次說她「喜歡」寫作,寫作對她來說是一種必須,她必須要寫,寫作對他來說也是一種必需,不論是在什麼艱難的處境、人際關係中,她始終無法拋棄她的打字機、她的故事、她的文字和她的詩。

非常期待最後一本《毒藥》,看書名就知道不是什麼糖果屋的結局,但我很期待主角的真實與對寫作的執念,會帶她去哪裡。

--------------------------------------

原文作者: 托芙.迪特萊弗森 Tove Ditlevsen

哥本哈根三部曲:童年

哥本哈根三部曲:童年


【書名】哥本哈根三部曲:童年、哥本哈根三部曲:青春

【作者】: 托芙.迪特萊弗森

哥本哈根三部曲:青春

哥本哈根三部曲:青春




內容總結
我可能錯了
4
/5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每個月紀錄當月讀完的書,就這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從開始經營方格子到現在已經十個月了。說實話,這是從我淡出巴哈姆特四年後,再次有意識的經營作品。   雖然從事小說創作,我卻是一個只要講述自己的情感就會有些嘴笨的人,心中有太多太多感受,很難一次表達出來,只能再次說,非常謝謝大家的支持,沒有你們,我走不到現在。   今年是很特別的一年,我的沙龍
虛構故事,我們得以暫時忘記活著的殘酷。賣火柴的小女孩燃盡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在死亡陰影中感受到溫暖。未來無非是死亡的延伸,現實並不比童話更仁慈,但在故事中,我們看見了比真實更真實的光芒。故事不是真相,卻教我們如何面對真相。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寫著自己故事的小女孩,藉由夢境短暫取暖,直到生命的火光熄滅。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回想起來,五年前剛剛使用方格子寫教學心得時,往往想到什麼點子寫什麼、遇到什麼教學狀況寫什麼……毫無組織架構可言。然而,隨著越寫越多,這些文章竟然漸漸在我眼前相連成幾條清晰的脈胳,每一條脈胳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兩個主題似乎都有寫成一本書的價值。
同樣是表達「某件事的原因」,Because、As、Since 和 For 這四個詞看似相似,實際上各有不同的常用情境和細微差異! 許多學生常在練習英文寫作中問我:「這四個詞到底該怎麼選?」、「哪種情況適合用哪一個『因為』?」為了一次解開這個疑惑,我整理了一篇關於這些「因爲」的特性與常見用法!
  從開始經營方格子到現在已經十個月了。說實話,這是從我淡出巴哈姆特四年後,再次有意識的經營作品。   雖然從事小說創作,我卻是一個只要講述自己的情感就會有些嘴笨的人,心中有太多太多感受,很難一次表達出來,只能再次說,非常謝謝大家的支持,沒有你們,我走不到現在。   今年是很特別的一年,我的沙龍
虛構故事,我們得以暫時忘記活著的殘酷。賣火柴的小女孩燃盡自己的生命,讓我們在死亡陰影中感受到溫暖。未來無非是死亡的延伸,現實並不比童話更仁慈,但在故事中,我們看見了比真實更真實的光芒。故事不是真相,卻教我們如何面對真相。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寫著自己故事的小女孩,藉由夢境短暫取暖,直到生命的火光熄滅。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回想起來,五年前剛剛使用方格子寫教學心得時,往往想到什麼點子寫什麼、遇到什麼教學狀況寫什麼……毫無組織架構可言。然而,隨著越寫越多,這些文章竟然漸漸在我眼前相連成幾條清晰的脈胳,每一條脈胳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兩個主題似乎都有寫成一本書的價值。
同樣是表達「某件事的原因」,Because、As、Since 和 For 這四個詞看似相似,實際上各有不同的常用情境和細微差異! 許多學生常在練習英文寫作中問我:「這四個詞到底該怎麼選?」、「哪種情況適合用哪一個『因為』?」為了一次解開這個疑惑,我整理了一篇關於這些「因爲」的特性與常見用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因為內向而感到任何負面情緒,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將感到被理解、明白不外向活潑也沒有關係,了解及接受自己有獨處的需求,然後明白在這個特質下要如何將它們發揮後,也許能寫下幾點關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人生的高地就是取決閱讀量,但是當你準備要好好閱讀時是不是會碰到一些問題就好比,我不知道我該讀什麼書又或者是讀完後就忘記內容了跟沒讀過一樣,還有讀完之後知識沒辦法運用在工作跟生活中,然後還有一個大部分人的問題,我沒有時間啊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問題我很推薦大家一定要去閱讀這本書
Thumbnail
一本好書在讀了第二次、第三次後還能帶給你更多,而一本爛書連被讀完的時間都不配。
Thumbnail
三本近期讀完的推理小說,因為不想要暴雷,能紀錄的心得就比較簡短,索性集結成一篇,按照個人喜愛程度由高到低依序分享。
Thumbnail
這一年,我重啟了閱讀的習慣。在這三個月裡,讀了大約二十本書。然後有人問我,看這麼多書,有沒有想過自己寫一本?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寫作,只是我確實是三分鐘熱度的忠誠實踐者。
Thumbnail
沒有閱讀習慣,一直是許多人最困擾的事情。 你今年又在制定要養成閱讀習慣、要讀幾本書的年度目標嗎?這可能是許多人每年給自己的期許,但等到年末回顧時,才發現今年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過了。如果想來點不一樣,可以看看這本閱讀變現!
又到新的一個月了。 雖然我閱讀較傾向隨心,但每個月初也會計劃一下這個月要看什麼書,其實是習慣每到月尾在圖書館借書,首先當然是要讀完借回來的書,然後再看自己買的書。 計劃畢竟只是計劃,我不一定完全照著閱讀,一來預約了圖書館的書可能會突然跑進來打亂計劃,二來有時看到別人介紹的書,可能就會被吸引了
Thumbnail
上回分享了自己希望有生之年能讀完的十本書,大家會否驚訝或不屑我都沒讀過這些經典呢?🌚所謂「知恥近乎勇」,我這回繼續分享另外十本目標書籍💁🏻‍♀️
Thumbnail
2023年,我在閱讀習慣上,有很大的調整。我「看完」的書變少了,但「看過」的書卻變多了。 一直以來,我看書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書一定要看「完」。除非真的遇到很爛的書,不然,我都會耐著性子讀到最後一頁,深怕錯過某個重要知識或概念。 我想,這應該就是一種FOMO心態。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因為內向而感到任何負面情緒,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將感到被理解、明白不外向活潑也沒有關係,了解及接受自己有獨處的需求,然後明白在這個特質下要如何將它們發揮後,也許能寫下幾點關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人生的高地就是取決閱讀量,但是當你準備要好好閱讀時是不是會碰到一些問題就好比,我不知道我該讀什麼書又或者是讀完後就忘記內容了跟沒讀過一樣,還有讀完之後知識沒辦法運用在工作跟生活中,然後還有一個大部分人的問題,我沒有時間啊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問題我很推薦大家一定要去閱讀這本書
Thumbnail
一本好書在讀了第二次、第三次後還能帶給你更多,而一本爛書連被讀完的時間都不配。
Thumbnail
三本近期讀完的推理小說,因為不想要暴雷,能紀錄的心得就比較簡短,索性集結成一篇,按照個人喜愛程度由高到低依序分享。
Thumbnail
這一年,我重啟了閱讀的習慣。在這三個月裡,讀了大約二十本書。然後有人問我,看這麼多書,有沒有想過自己寫一本?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寫作,只是我確實是三分鐘熱度的忠誠實踐者。
Thumbnail
沒有閱讀習慣,一直是許多人最困擾的事情。 你今年又在制定要養成閱讀習慣、要讀幾本書的年度目標嗎?這可能是許多人每年給自己的期許,但等到年末回顧時,才發現今年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過了。如果想來點不一樣,可以看看這本閱讀變現!
又到新的一個月了。 雖然我閱讀較傾向隨心,但每個月初也會計劃一下這個月要看什麼書,其實是習慣每到月尾在圖書館借書,首先當然是要讀完借回來的書,然後再看自己買的書。 計劃畢竟只是計劃,我不一定完全照著閱讀,一來預約了圖書館的書可能會突然跑進來打亂計劃,二來有時看到別人介紹的書,可能就會被吸引了
Thumbnail
上回分享了自己希望有生之年能讀完的十本書,大家會否驚訝或不屑我都沒讀過這些經典呢?🌚所謂「知恥近乎勇」,我這回繼續分享另外十本目標書籍💁🏻‍♀️
Thumbnail
2023年,我在閱讀習慣上,有很大的調整。我「看完」的書變少了,但「看過」的書卻變多了。 一直以來,我看書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書一定要看「完」。除非真的遇到很爛的書,不然,我都會耐著性子讀到最後一頁,深怕錯過某個重要知識或概念。 我想,這應該就是一種FOMO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