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極端主義份子與美國在穆斯林世界的的衝突持續加劇,使得自詡為聖戰士的伊斯蘭激進份子不斷在全球各地發動報復性的恐怖攻擊,強烈威脅西方各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2001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終於將恐怖攻擊視為一種宣戰,全球性的反恐戰爭於是展開。

伊斯蘭聖戰士將已建立伊斯蘭政權的阿富汗做為庇護所,持續招募志士加入聖戰士的行列,並打算在巴基斯坦進行聖戰宣傳,爭取巴基斯坦的支持,期望能取得位於該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擁有更多對美國殺傷性強大的武器,伺機前往美國本土引爆,引發恐慌及重大傷害。然而,美國國會似乎對於極端恐怖組織即將帶來的新型威脅仍尚未察覺,竟否決強化邊境檢查的「愛國者法案」,如此一來,對美國懷有敵意的聖戰士即可在申根國家自由轉移,並從多個申根國家入境美國本土,防不勝防。

愛國者法案遭聖戰士玩家發動卡牌事件效果而棄牌
美國為展現打擊極端恐怖組織的決心,提昇自身威望,於是打算對阿富汗增兵,欲將聖戰士當前唯一的庇護所摧毀,但也擔心聖戰士獲得位於巴基斯坦的WMD,同時派兵前往巴基斯坦進行嚇阻。而此時的聖戰士則化整為零,不斷四處擴散,招募同伴,無論是伊朗、俄羅斯,甚至是英國、加拿大,都有聖戰士的黨羽存在,並且伺機計畫著秘密計畫,所幸因為該些國家防衛甚嚴,使得秘密計畫均未成功佈署。
就在即將發兵前往阿富汗之際,美國展開4年一度的大選,新政府對反恐的態度趨於軟化,而聖戰士見有隙可乘,伺機擴大宣揚美國反恐態度軟化的國情,使得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盧比荷及東歐各國相繼跟進反恐大佬美國的腳步。也因為國家的反恐態度如此,使得集結美軍前往阿富汗掃蕩聖戰士大本營的行動戛然中止,聖戰士藉由美國大選造成的政治立場改變,趁勢將美國身為反恐領頭羊的威望打入谷底,同時降低美國在軍事上的威脅,提高聖戰士在海外活動的安全程度。

美國對於反恐的態度趨於軟化,使得威望跌落谷底

西方國家反恐立場趨於保守
美國因為在反恐問題上的弱勢,使得駐外大使難以說服穆斯林世界的各國持續支持美國反恐政策,為避免遭激進派的報復性攻擊,伊拉克、巴基斯坦、敘利亞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政治立場紛紛轉向靠攏極端伊斯蘭主義份子,而聖戰士也不斷招募成員,聚集在阿富汗及伊朗等地。

中東地區的主導權逐漸由聖戰士掌握

聖戰士從伊朗出發,聚集在伊拉克地區
美國雖然因為國情而無法隨意投射兵力,但仍派遣少數的菁英部隊及無人機在西方各國及黎巴嫩周邊等國掃蕩或驅趕零星的聖戰士,亦加強美國本土的防衛,多次擊殺入境的可疑份子,此外,因為聖戰士急需外界資金資助以從事恐怖活動,因此在聖戰士揭露身分籌措資金時,美軍即將之擒獲,使得聖戰士在中東招募人力雖多,各地據點同時也被美軍掃蕩殆盡,資金逐漸被斷絕。

聖戰士資金捉襟見肘
因為美國在反恐上持續的出力作為,以及加強對西方各國爭取理念認同,美國逐漸恢復國際聲望,使得西方各國反恐態度也隨之轉趨強硬,讓身為反恐先鋒的美國為了順應各國的意願,改由國內的強硬派主導反恐議題,恢復強力的軍事作風,反恐風向轉為對美國有利。

國際間的反恐態度恢復為強硬,美國的威望也逐漸提昇
聖戰士雖然遭美國箝制其資金運用,限縮其恐怖組織的活動,但也認識到美國若無國際支持,則反恐效果將遭受重大阻礙,於是持續在檯面下中傷美國形象,除了在黎巴嫩發動戰爭外,也私下遊說德國及法國政治圈,致使德、法2國對美國的強硬反恐作風持保留態度,不跟進其反恐政策,而伊斯蘭激進份子的首領賓拉登亦出面強烈批評美國對於穆斯林世界的所作所為,致使美國的威望再度下滑,美國在穆斯林世界爭取支持的成功率也隨之下滑。

賓拉登使美國威望重傷
就在美國對反恐行動一籌莫展時,4組聖戰士從申根國家四面八方湧入美國本土,美國軍方蒐獲線報後,立即確認該4組人馬身份並追查行蹤,於是該些聖戰士立即化整為零,往他國四散逃逸,但隨即在不久後又故技重施,再度入境美國,使得美軍疲於奔命。然而,聖戰士此次入境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而來,帶著2顆WMD準備進行自殺式攻擊,引爆WMD,所幸美軍即時阻止,並未造成重大傷亡。

聖戰士反覆從各地入境

聖戰士在美國本土策劃秘密計畫,企圖引爆WMD
雖然前次的謀劃遭美軍中止,但聖戰士並未死心,再度召集一批死士,趁著美軍疲於奔命,行動力低落之時,再次入境美國,同樣以自殺炸彈方式,在美國本土各地成功引爆WMD,造成美國重大傷亡及恐慌,美國宣告反恐失敗。

聖戰士方在回合末打出絕招,美國方無足夠的行動點可應對,宣告落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