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許多的節慶活動,而傳統節慶的氛圍時常充斥著大街小巷,逢年過節不論在大都市還是小鄉村,總是如此。今日正逢冬至,沒意外是今年最後一個祭祖時間,除了吃湯圓,諭意一家團員外,菜市場更成了一級戰區,除了那應景的各式大小紅白湯圓外,但凡是賣雞、鴨、豬的商販,在物價漲的寒冬中,也排出了炙熱的人龍。在家裡那張古董級的方桌上,少不了煮上一桌好菜,看的我口水直流,點上蠟燭,當然還要等個幾十分鐘~燒些香叫祖先們來吃飯,等桌前的祖先們用餐完,擲個筊問「食飽未」,之後再不免俗的燒個金紙,補充一下他們的荷包。一頓操作把祖先們安排的服服貼貼~

紅~傳統節慶的代表色
然而簡單的宗教活動,其實有許多不言說的內容,當然我指的不是祭拜的儀式這類這麼專業的內容。祭拜取決於許多的選擇,可能是餐食的內容、是否祭拜、何時祭拜、祭拜誰,都取決這些死人的後人們決定,而其中撇除已經逐漸落寞的家族傳統及體制壓力,時常作為評估依據的面向,常指向幾點:
- 延續(傳統)經驗:簡而言之,之前怎麼拜現在就怎麼拜(送你一套SOP)
- 生活現況:現在過得好不好。這其中包含不少情感分數,可能是後人的身體狀況,有沒有子孫接續;也可能是祖先留下來的遺產好不好,有沒有債留子孫之類的;又或者對今年工作的回顧,想想順不順利,祖先有沒有好好照拂。
- 過去互動經驗:與這位祖先認不認識、關係好不好、教養有沒有成功、有沒有被虐待等等,甚至是授予恩惠的外人
這一切除了是回憶及孝心外,我認為也是一次考評,對於信仰者,也更容易提供規範及處事方式。
當然,原則上都是好(社會接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