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從《姻緣獵人》談理想的對象存在嗎?

    raw-image



    《姻緣獵人》(ご縁ハンター)是NHK在2013年播送的一齣一共三集的日劇,主角是一位37歲,任職於客服中心的蓮見利香(觀月亞里沙飾),某天和好友參加聯誼活動,雖然以失敗收場,但回家後卻突然得知母親打算再度二婚,且早已藉由聯誼網站談了一陣子的黃昏之戀。於是促使蓮見帶著好奇的眼光進入聯誼網站的世界,開始一連串的聯誼活動,進而改變許多他對於婚姻與否、婚姻的條件、維繫婚姻以及之所以走進婚姻等不同價值看法的故事。


    這齣日劇我認為最有趣的是,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人會走向婚姻,以及政府不斷再鼓勵生育以及舉辦各種聯誼活動,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想踏入婚姻,卻遲遲踏不進去的那群人,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裹足不前,以及在稱之為「人肉市場」的聯誼活動中,我們如何在短時間內相信眼前的這個人有可能是對的呢?當「感情」試著被「量化」的時候、被比較的時候,真的有比較「對」嗎?


    過去價值觀總認為「先成家再立業」,但是現在卻多是「先立業再成家」,如果成家之於人生是如此重要,那麼它不會是立業之後才變得重要,不會是等我們到了某個年紀後才變得重要。現在社會大環境的晚婚、不生、甚至不婚等現象,已然是國安層級的問題了,如果我們想要成家,但是現階段卻不積極的去為成家這件事做任何努力,只想著當事業有成時,自然會找到「對」的人,或對的人自然會「被遇到」,然後一起走向婚姻。那麼我會說,重要的事,從來都不是「被選擇」的,重要的事,都是必須自己努力不斷爭取捍衛的。


    你想過幾歲時把自己嫁掉嗎?你周圍現在有適合的人選嗎?你又花了多少時間在培養呢?當你始終在等待「對」的人的時候,你有比對方更「對」嗎?關於婚姻,女性因為有生育年齡等因素,因此在設定婚姻的時間上,會較一般男性及早有婚姻的意識與行動。但這並不表示,婚姻之於男性在還年輕時、在還未立業之前就比較不重要,對於有計畫走入婚姻的人,婚姻應該是一件持續追求的事情。至於什麼時間點是對的,我認為這需要看每個人對婚姻的考量,如果想生兒育女,那當然是雙方在越年輕、越健康時生育最安全,對子女的健康風險也最底。但如果只是想找個伴,那麼任何時間點都是對的。但其實對不對也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擁有婚姻的實質狀態之後,如何維繫婚姻以及在人生下個階段持續成長。這裡的成長是指,如果人生是不斷向前,從一個人、到組織家庭、到養兒育女、到含飴弄孫,每個階段的角色與感知都不相同,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例如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者當父母。


    途中蓮見一度想放棄,因為利用聯誼、網路聊天及參予了各種活動,似乎都無法遇見心目中理想的對象。如果始終沒有遇見理想的對象,到底是過度裡想呢?還是理想的對象並不存在呢?是否「理想」就如同柏拉圖所說的「理型」一樣,並不存在於現實呢?例如:圓形、正義、真、善、美等並不存在於現實,只存在於理型(概念)之中。我認為關於理想不理想,我們常常是用過去的經驗來衡量,但是以過去衡量未來正確嗎?人們從小到大的價值隨著時間與人事物更迭不斷在改變,過去的理想,不會是現在的理想,更不會是未來的理想,如果我們用現在的理想去定義未來的理想,那麼我們只會得到挫折,而不會得到理想。


    而婚姻與否的差別或者說想踏入婚姻的理由又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會想走入婚姻呢?因為不想再感到孤獨、因為想找個人聊天分享、因為能夠分享愛……等等。但是,難道有了婚姻人生便從此不會感到孤獨了嗎?有了婚姻才能夠分享嗎?如果你問我為了結婚而結婚,這樣好嗎?我認為彼此相愛而走入婚姻很好,但是,當婚姻變成一種工具時,不能說它不好的原因是,在自由戀愛還不興盛的時代,婚後才開始認識對方、進而開始相愛,之所以依然能夠維繫婚姻,是因為愛不愛並不是婚姻所考量的一切,並不是婚姻的唯一價值判準。


    在人生各個不同階段、不同角色,自然會產生不同價值與標準。所以關於婚姻的理由,我認為婚前婚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也只有當你真的走入婚姻時你才能夠自己回答這個問題。

    2016/4/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