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狙擊手》─關於必要之惡的職業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鏡頭一開始,是男主角凱爾(布萊德利·庫柏飾),第一次至伊拉克出任務,身為美國海軍海豹部隊狙擊手的他,第一槍射在一名抱著炸彈的小孩身上。最後到凱爾退伍時,總計在戰場上射殺了160人。第一槍為何重要,也許狙擊手在開了第一槍後,才真正體認到,他的工作,除了建立在國家主義、愛國主義上之外,某方面是試著以人做出神的決定,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雖然不一定真的為戰爭這個事實帶來多大改變,戰爭依舊,恐怖主義依然不死。更值得思考的是,是什麼支撐他扣下每一次的板機?對比現今以效益為依歸的資本主義,狙擊手或國防這樣的工作反而是希望生意越少越好?


有哪些工作是這類性質的呢?似乎是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呢?這邊的「錯」是指,盡量避免此一事項被發生,除非某種程度上的事件發生,否則不會啟動該項機制。有種以備不時之需的性質。國防是一種,誰都不希望以武力解決問題,但是當需要用到武力時,我們必須要有武力與以抗衡,簡單說這種工作是一種下下策式的解決方式,具有最壞打算、憂患意識的思維。


我認為此類工作須具備兩種條件:第一,非必要時不會動用。第二,必須要有某種,薪水也好,要高過能夠取代平日沒有執行任務的成就感。所以這類性質的工作,平時不會受到眾人注意,甚至對社會沒有任何效益可言,但卻必須存在甚至重要的原因是,當某種條件、事態發展到剩下某種選項時,做為一種選項或者手段被使用。


有哪些行業符合這兩種條件?先說滿足第一條件「非必要時不會動用」,例如:職業殺手、軍人、鎮暴警察、暴力討債集團、執行死刑槍決的劊子手等等,不曉得醫生出來選市長算不算(笑)。我不說棺材業者或禮儀師這種不希望他生意興隆的行業是因為,人都會生老病死,並不是你不願面對死亡就不會發生的,在此沒有必不必要的問題,而是「絕對」會動用。看起來這類工作很像都跟「致人於死地」有某些程度上關聯,似乎唯有此激烈的手段才能改變事情的態勢,先不談此類工作的效益到底有沒有效果,是短暫的擱置爭議而已,亦或只是一種有所作為的假象。其中執行任務的當事者的心態才是我感到好奇的,我想當事者清楚知道他是在做一個道德上有極大爭議的工作,是什麼支持他做出這些決定呢?這必須考量第二個條件─「工作的成就感不來自工作本身,而是額外的附加條件。」


殺手、狙擊手、劊子手,我想他們都知道他們「殺人」的事實。殺人在道德上是有爭議的,可見他們的信仰不是建立在全人類的福祉,或者他們會認為這是必要之惡,認為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然後代替神做出對他人生死的判決,他不一定需要冷血。片中主角凱爾,有家庭、有兒女,會時常打電會回家,並且相信自己是為國家而戰,認為先衛國才能夠保家,從軍的理由或許並不那麼堅定,也許是一時缺錢、或是一時對於恐怖主義者的憤怒,但這些都不是好理由的原因是,直到凱爾看著好友在戰場上一一死去,而戰爭並沒有因為他的做為而帶來改變,所以他的成就感漸漸從射擊多少人轉為,心愛的人支不支持我。他可能這才意識到,人的渺小或者改變不是操之在己的,而對於什麼是無可取代、操之在己的事,其實是家庭、是當一個好父親、是當一個好先生。


我這麼說並不是說這類工作的人都沒有想清楚什麼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對於道德倫理問題,人類核心價值的問題,有沒有可能是我們都沒有想清楚,我們都有某種缺陷,所以導致這個社會能夠持續地支撐這個行業,沒有這類工作,難道只是烏托邦的想像嗎?必要之惡,到底是生存與道德的二分,亦或是生存必須與道德密切結合,我想唯有試著回答這類問題,我們才能稍微清楚知道,工作應該是什麼。畢竟道德問題並不是交給機器人就解決了,機器人殺人難道就沒有道德問題嗎?問題也許早在是否製造機器人就存在了呀。

2016/3/27

    7會員
    529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觀後感獨自一人去看電影已是我的習慣。那天跑去二輪電影院看了這部。 梁芳儀在演講稿上這麼寫著: 「這個世界上,我最不想成為的人,就是我的母親。她的恐懼使我恐懼,她的軟弱使我軟弱。」 與前陣子的《瀑布》很像,都是在探討家庭、母女之間的關係。看的時候,我覺得我能夠理解芳儀,理解她的脆弱,理解她的堅強,理解她的孤
    Thumbnail
    avatar
    Qing
    2023-02-03
    《旅行+居遊:我看到的美國月亮像雞蛋》今年的中秋節,很幸運的是還住在弟弟家的時候。 弟弟夫妻買了一堆台灣的餅帶回美國,於是,從抵達的第一天開始,早餐、下午茶,第二天的早餐,都是鳳梨酥或紅豆Q餅。 能在異鄉大口吃著這些餅,真的是格外好吃,當下心中覺得,其實,台灣也沒有很遠嘛! 可能那幾天吃了許多的餅,到了中秋節的時候,大家都沒想去中華超市
    Thumbnail
    avatar
    Alyson ~ Dream Catcher
    2022-12-06
    影評《美國狙擊手》最讓我難受的是那些沒救到的人-克里斯凱爾 克里斯·凱爾(布萊德利·庫柏 飾演)從小跟著父親用步槍狩獵,謹記父親教導他們要成為鋤強扶弱的「牧羊犬」。在他當上牛仔後,因緣際會下決定從軍,選擇進入海豹部隊受訓。凱爾在酒吧認識了泰雅(席艾娜·米勒 飾演),兩人相愛並結婚生子,在此期間凱爾持續出勤任務,甚至被稱作「傳奇」。儘管在軍中的他功名無數、戰
    Thumbnail
    avatar
    小梅Mei電影日誌
    2022-07-28
    《美國女孩》用愛來贖回被情緒勒索的家時間回到SARS爆發的2003年,人們還在用撥接上網,用MSN和人交流、用無名小站與人分享生活。時間一轉眼來到2021年,已經在聊著元宇宙的我們,仍上演著和《美國女孩》那個年代一樣的情節:因為病毒大家戴著口罩、無法自由的教育體制,還有在華人家庭中,無時無刻在上演的情緒勒索。
    Thumbnail
    avatar
    Allen Chen
    2021-12-06
    《美國女孩》7/10「共鳴感而言這部電影確實讓人喜愛,但連貫性來說似乎並非那麼舒服」 《美國女孩》絕對是今年金馬獎上大家關注度極高的作品,劇情背景設定於台灣2003年時期,當時正是sars爆發的一年,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因罹患乳癌,因而帶著兩個女兒芳儀、芳安從美國回到台灣,與疏離多年的丈夫宗輝團聚,劇情正聚焦於這個家庭如何面對這個重新出發的環境,女兒們需要去面
    Thumbnail
    avatar
    Jericho
    2021-11-23
    《美國女孩》裡何處為家的失根焦慮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Thumbnail
    avatar
    映画案內所 Arstin
    2021-10-29
    《美國工廠》紀錄片如果要找一部影片來瞭解亞洲企業赴美設廠時,可能面臨的勞資認知差異、企業文化衝突、管理風格矛盾,《美國工廠》,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本影片曾榮獲第92屆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值得一看。 這是2019年紀錄片,在Netflix上映。由美國前總統夫婦,歐巴馬和蜜雪兒成立的高地製片公司
    Thumbnail
    avatar
    classicme
    2021-08-18
    他是普通人,同時也是英雄。在看完《美國狙擊手》之後美國狙擊手,克里斯・凱爾、史考克・麥克思、吉米・迪弗利斯。 我是先看了《美國狙擊手》的電影,才(在二手書店)遇到這本書。書中記述的事件均為真實,是克里斯・凱爾根據記憶寫下,美國國防部及海軍高階人員審閱過內文,確定記述正確、無敏感資料,核准這本書出版。
    Thumbnail
    avatar
    壹肆說
    2020-06-24
    《美國工廠》價值觀的碰撞本片由 Netflix 發行,記錄美國俄亥俄州 Dayton 市的通用汽車舊廠房,被中國企業「福耀玻璃」買下並設廠,雖然此舉為當地居民帶來工作機會、中國商人也得以實現其美國夢,但後續中國管理階層和美國工人之間卻產生許多價值觀衝突,也為這看似兩全其美的投資蒙上一層陰影。
    Thumbnail
    avatar
    凱文的觀影筆記
    2019-08-26
    《美國犯罪故事:公訴人對O·J·辛普森》與轉型正義 文/素樸勛 近日即將上映的的電影《喜劇天團:勞萊與哈台》有一場戲是經典場景,就是勞萊與哈台在一場宴會上翻臉,彼此大聲叫罵,甚至還有些推擠拉扯。但是,眾人因為太習慣他們的螢幕形象,還以為他們是在鬧著玩
    Thumbnail
    avatar
    林柏勛
    201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