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驚爆焦點》談何謂新聞人的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人人都可以是新聞人的時代,新聞的價值是什麼?是這部片帶給我最大的省思。


《驚爆焦點》描述波士頓郵報中的一個部門─「Spot Light」這個僅僅四人的,一個報社裡作專題報導的部門,某天在新任總編上任後,丟出一篇關於天主教性侵醜聞的專欄評論,問著當下各部門的編輯,為什麼沒有針對這篇評論作後續報導?從這一句話我看到新聞人對於議題的敏感度,不因為只是一篇專欄,就輕忽裡頭的內容,當然,和專題報導甚至一般新聞報導的差異在於,專欄的性質比較趨向個人觀點、個人的立場,甚至內容也可能因為作者的專業背景而僅被少眾讀者所閱讀。但是,一個新聞人在看一則新聞時、看一篇短篇評論時,他能夠判斷出文章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是否具有深度探討的價值,在事實與讀者閱讀量之間做取捨,這是我對新聞人感到佩服與好奇的,什麼是做新聞的態度?


從「Spot Light」開始進行一連串接露的過程中,一件新聞、一件專題報導,如何找尋有力的證據、證詞,讓新聞這篇「故事」,能夠被一般民眾買單,能夠說服一般民眾「相信」他們的報導。關於如何說服他人,這不只是新聞人在做的事,律師、檢察官需要找尋證據支持其論點,科學家要左以實驗數據論述理論的真實性、建築師也要經由分析調查勾勒自己的設計理念……。這個過程,不管被說服者買不買單,說服者本身,必須是「最相信」這個故事或事實是真實可能的。而說服者如何先相信自己的故事?靠的是一種專業的「直覺」,而這個直覺是新聞人、建築人、檢察官、律師等等專業者在訓練過程中所培養的。


在追尋真相抽絲剝繭的過程中,事實將越來越明瞭,此時,或許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還不知道這個事實、還蒙昧在虛假之中,但是,知識的力量,或者說揭露真像的能量在於,它將事實攤在陽光之下,讓在陰暗角落的人們,能夠走出來大聲的說出自己的故事,就像推倒第一個骨牌的人或者像滾雪球一樣,激起社會連動的效應。


新聞人的責任在於,除了捍衛新聞自由、新聞真相之外,最重要的是「判斷新聞的價值」。在人手一支手機,人人都自許為記者的時代,記者和新聞人本質上的差異就在於「判斷新聞的價值」。這需要長時間的的專業訓練、多方面的議題分析與了解,才能培養出對有價值得新聞的「直覺」。


我不是一個新聞人的原因在於,第一,我並不熱衷於新聞發生的當下,馬上判斷新聞的價值以及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第二,關於接露新聞這個神聖的工作必須犧牲家庭與休閒,必須將新聞做為一種信仰,這點我也做不到。而我選擇當一個觀察者,新聞發生當下不急著馬上丟出新聞議題,也許當下丟出議題能夠最吸引民眾去關心這個議題,但是,我認為在對事件還沒有全盤的了解,甚至還沒有「比較」更多的價值與看法時,這則報導(已經不夠新的新聞),很難更深入且長期的影響民眾對事件的看法。簡單說,在這個求快、求變的社會,資訊不斷湧出,但是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新聞有多少?這才是我認為應該去關心的,資訊從來不貴在多,而貴在價值的影想範圍。我期許台灣的記者們、新聞人們以新聞的價值影響做為判斷觀眾(點閱率)與新聞(事實)的依據。

2016/3/5

avatar-img
49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電影場景分為兩半段,前半段描述一個5歲的小男孩─傑克(雅各布•特蘭姆雷飾),從出生便生活在一方4坪大小的房間內,睡覺、吃飯、看電視、洗澡、田徑運動、看書、做蛋蛇、甚至養了一隻幻想的狗。對於傑克而言;在他的認知中,這個房間就是他的世界。這讓我想到有名的哲學實驗「黑白瑪莉」,瑪莉從出生到成年都在
《別跟山過不去》其實說的是別跟「自己」過不去。山,一直都在,從幾百萬年前持續到現在,而我們,只是過客;人生的過客,把自己放到大尺度、大歷史的脈絡裡頭,便會覺得正在困擾者我們的煩惱;年齡上、體能上、時間上的限制,似乎都沒那麼「急迫」與「必要」。 由勞勃瑞福(Charles Robert Re
「Big Year」是美國一年一度的尋鳥大賽,參賽者在一年之內比看誰發現的鳥類最多,第一名可以得到「鳥人」的封號(沒有獎金,但也許可以代言鳥食XD)。比賽判斷是採用最傳統的「誠實」方式,不需要拍照、不需要其他人在場證明你有沒有看到這一種鳥,你只需要簡單的「親眼」看到,對自己說,我真的找到這隻
曾幾何時,自由變得像空氣,不可或缺的充滿在我們的四周,卻又感覺不到它的重量。我們常說「自由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不自由毋寧死。」,可見自由在所有感知經驗與人生的意義上,占有相當的重量。之所以現在能夠猶如呼吸般的享有自由,都要感謝曾經捍衛自由的先人們,是他們犧牲了自由、犧牲了幸福、犧牲了生命,換來
電影場景分為兩半段,前半段描述一個5歲的小男孩─傑克(雅各布•特蘭姆雷飾),從出生便生活在一方4坪大小的房間內,睡覺、吃飯、看電視、洗澡、田徑運動、看書、做蛋蛇、甚至養了一隻幻想的狗。對於傑克而言;在他的認知中,這個房間就是他的世界。這讓我想到有名的哲學實驗「黑白瑪莉」,瑪莉從出生到成年都在
《別跟山過不去》其實說的是別跟「自己」過不去。山,一直都在,從幾百萬年前持續到現在,而我們,只是過客;人生的過客,把自己放到大尺度、大歷史的脈絡裡頭,便會覺得正在困擾者我們的煩惱;年齡上、體能上、時間上的限制,似乎都沒那麼「急迫」與「必要」。 由勞勃瑞福(Charles Robert Re
「Big Year」是美國一年一度的尋鳥大賽,參賽者在一年之內比看誰發現的鳥類最多,第一名可以得到「鳥人」的封號(沒有獎金,但也許可以代言鳥食XD)。比賽判斷是採用最傳統的「誠實」方式,不需要拍照、不需要其他人在場證明你有沒有看到這一種鳥,你只需要簡單的「親眼」看到,對自己說,我真的找到這隻
曾幾何時,自由變得像空氣,不可或缺的充滿在我們的四周,卻又感覺不到它的重量。我們常說「自由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不自由毋寧死。」,可見自由在所有感知經驗與人生的意義上,占有相當的重量。之所以現在能夠猶如呼吸般的享有自由,都要感謝曾經捍衛自由的先人們,是他們犧牲了自由、犧牲了幸福、犧牲了生命,換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Thumbnail
《老Z調查線》是中天新聞關閉後,在YouTube平臺營運的一個頻道,由一群社會線記者成立「忤惡小組」製作,主要涵蓋解說臺灣及國際上重大社會案件和靈異事件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今社會人們對真相的態度,提到在這個速食、極短片充斥的時代,一切似乎只要被視為有趣,就能夠被原諒、接受為事實。文章文體偏向沉思,有些許負面情緒,但通過批判和自我反省。作者建議人們應該多向不同角度看問題,接受可能不同的真相。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媒體識讀議題,隨著數位時代的蓬勃發展,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對於媒體識讀是否感到好奇呢? 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相關新聞吧!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Thumbnail
《老Z調查線》是中天新聞關閉後,在YouTube平臺營運的一個頻道,由一群社會線記者成立「忤惡小組」製作,主要涵蓋解說臺灣及國際上重大社會案件和靈異事件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當今社會人們對真相的態度,提到在這個速食、極短片充斥的時代,一切似乎只要被視為有趣,就能夠被原諒、接受為事實。文章文體偏向沉思,有些許負面情緒,但通過批判和自我反省。作者建議人們應該多向不同角度看問題,接受可能不同的真相。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媒體識讀議題,隨著數位時代的蓬勃發展,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對於媒體識讀是否感到好奇呢? 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相關新聞吧!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