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從《飛躍奇蹟》談在等待與行動之間如何取得先機

    raw-image



    《飛躍奇蹟》(Eddie the Eagle)是部根據英國滑雪運動員艾迪‧愛德華(Eddie Edwards)改編的電影。描述艾迪(泰隆艾奇頓 飾)小時候膝蓋受傷,父母希望小艾迪能夠專心唸書就好了,沒想到他的第一本書卻是「1972年奧運影像集錦」,從此啟發了他努力想成為奧運選手的夢想。並於1988年加拿大冬季奧運代表英國跳台滑雪,並打破英國跳台滑雪紀錄的故事。


    暫且不討論現實中的艾迪在看完自己的電影後表示:「我註定成為這部電影的粉絲,但內容大概只有5%是真的。」我想探討的是,片中在艾迪經過英國奧委會百般阻撓後,終於在歐洲巡迴賽以「練習」的紀錄獲得了代表英國出賽冬奧的門票時,身為教練的布朗森·派瑞(Bronson Peary)(休傑克曼 飾)卻希望艾迪能夠放眼四年後的奧運。因為即便艾迪能夠參加奧運,但以艾迪才接觸跳台滑雪一年的經歷看來(一般專業選手五、六歲就開始培訓了,何況艾迪22歲才開始接觸跳台滑雪),結果必然是慘敗墊底。可是艾迪卻認為參加奧運就是他的目的,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為了參加奧運期間所做的努力與踏上夢寐以求的奧運舞台。


    這裡有個有趣的價值落差,站在教練的立場,當然希望選手好還要更好,希望能夠幫助選手發揮百分之百的潛力,並在奧運上以奪牌為目標,所以認為等待四年的時間,在充分準備好後再上場也不遲,他看上的是艾迪在這四年之間必定有所成長的可能。但是艾迪卻短視近利地堅持要參加本屆冬奧,認為他是以個人參加跳台滑雪,卻是代表整個英國,輸得難看就不只難看在個人、更難看於國家。在未做好百分之百的準備時,簡直就是將奧運當兒戲。但是,站在艾迪的立場,雖然明知會輸的很難看,可他畢竟已是全英國最會跳台滑雪的選手了,不派艾迪難道要英國在此項目缺席嗎?何況艾迪也確實有進入參加冬奧的門檻,只要有參加奧運的資格,就應該放膽地去參加,因為運動選手的身涯極其短暫,四年後的變數實在太大了,任誰也沒辦法把握(現實中的艾迪在冬奧之後有了許多贊助與廣告代言的收入,但他卻在下屆冬奧前宣布破產,於是回去協助父親的水泥工事業,從此未再參與奧運)。


    有時候我們會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先不談準備好到底是準備到什麼程度算準備好,有時機會來臨我們沒有好好把握住,也同樣的和沒有機會的人是一樣的。「等待」真的就是通往成功的途徑嗎?太善於等待的人,是否反而錯失了創造先機的可能呢?對艾迪而言,他是否算成功呢?他完成了從小到大夢寐以求踏上奧運舞台的夢想,並且屢屢打破英國的跳台滑雪紀錄,更不輕言的放棄而挑戰了90公尺的跳台,他的勇氣與執著,是我們可以學習與他成功的所在。相對的,是否只有獲得金牌或者成為頂尖才算真正的成功呢?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各異,相同的是追求成功的「精神」,一種運動家精神;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放棄的精神、不在乎結果樂於享受過程的精神、盡力無悔的精神。雖然百分之百準備好再上場,然後落敗時沒有理由或藉口的去挑戰是一種成功的精神,但是,有的時候,失敗的理由,反而能夠成為下一次跳耀的動力。因為我們知道,我們還能夠更進步、更接近理想、更清楚的認識自我與清楚的知道未來的方向。當考慮得太周到、太步步為營、前瞻顧後,造成行動綁手綁腳、失常,反而失去了行動的樂趣;出奇不易、不可預測性的樂趣。這是練習與實戰最大的不同,我不再是為自己而挑戰,而是為了在場的觀眾、關心我的親朋好友,然後我們一起在這一刻創造屬於我們的共同回憶,也許是成功、也許是失敗,但那將成為我永遠值得回憶的時刻。


    成功如同一場旅行,出發前的精心規劃與安排,都不若踏出第一步來得精彩。就算出發前安排得盡善盡美,在旅行的當下也只能作為參考,因為每一次的旅行,都是獨一無二的。享受與創造當下,才是旅行的樂趣所在,也只有當真的踏上旅途,我們才能夠遇見生命中那原本不屬我們的人事物。


    Ps:經由這部勵志電影,讓我認識了跳台滑雪這項運動;由70、90甚至120公尺的高度,以35至40度的角度,滑行80至100公尺,時速可達100公里,評分標準為「距離分」與「姿勢分」。今年正逢奧運年,又能夠在運動場上看見這些默默努力的運動員在此發光發熱,他們時時努力著,雖然多數時候人們並不曉得他們在努力著什麼?就像我並不清楚奧運306項的比賽與206國的運動員,但是今天8/05至8/21的里約奧運何嘗不是一次機會,讓我們得以親眼參與運動員們的光榮時刻。

    1988年的飛鷹艾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7MmJIy0bjo

    2016/7/1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