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吾乃當地人是也」:2024野村萬齋狂言劇場觀後感

吾乃當地人是也——

狂言的開場白常常是這句,野村萬齋自嘲雖然他是東京人,但他來到高雄表演還是會這麼說。台上說著這句話的人不是什麼大人物或大帥哥、大美女(雖然野村萬齋是帥哥沒有錯),一站上狂言舞台,他不再是野村武司、也不再是襲名後享譽世界的野村萬齋,純粹是個隨處可見的當地人、普通人,是我們身邊來來去去不清晰的面貌,是你、是我。

正因為狂言故事內的角色反應世間人的七情六慾,所以主人翁不必是特別的角色,方便觀眾代入同理。平常心裡敢想不敢做的、那些滑稽的、耍小聰明的......狂言劇中的角色都會替你做出來。

幸而有加開的狂言講座讓觀眾更認識狂言,稍微瞭解其與能劇的區別。雖然系出同源、也有重疊的領域,但演出時的氣氛是完全不一樣的,只要實際看過表演一定感受得到。

(能劇的介紹、能劇與狂言的比較,請參考上一篇: 能劇也瘋媽祖!到底「能」做什麼?前導預習2024年5月即將在高雄演出的能劇新作


不懂日語也能欣賞狂言

狂言劇場開始前野村萬齋先生會親自介紹劇目,觀眾會對出場角色有基本的概念;演出時舞台兩側螢幕上也會播出中英文字幕。不用擔心語言隔閡無法理解劇情。

狂言師的表情、肢體語言、聲調相當豐富,即便聽不懂台詞,也能從其中感受到人類共通的情感,更配合動作大量出現狀聲詞只要沉浸在劇場中用心感受,就可以體會狂言的有趣之處

尤其台灣、日本同為漢字圈,劇中隱藏的文字遊戲一點就通。這次來台演出的狂言新作《香魚》,由池澤夏樹所寫同名小說改編。在日本的劇名漢字寫成「」,拆開來看是「魚」和「占」,看劇名就知道會有扮演魚的演員,而「占」似乎預示了故事未來走向、什麼樣的性格招致怎樣的結果。「鮎」本身則是一種生長在乾淨河川中的魚。


2024年3月野村萬齋狂言劇場在高雄衛武營公演


2024年衛武營公演《香魚》、《附子》

這次來表演的「香魚們」太可愛,演員們演繹出香魚們悠游的姿態、被漁夫才助釣上岸、被烤來吃的滑稽反應。

原本以為會特別描述香魚被捕獲掙扎的情況,沒想到香魚意外淡然地說:「被釣起來,那就烤來吃吧,這世結束、來世投胎再當一條香魚,在河裡快樂地游著。」

我當下是疑惑的,被人魚肉難道不忿恨嗎?來世願再當香魚,是囿於眼界的關係嗎?

這些疑惑在看到漁夫才助與隔壁村的年輕人小吉(野村萬齋飾演)相遇後,恍然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安排。

擅觀面相的漁夫才助看出小吉的性格,勸他留在山林間不要去城市,小吉一心仍想飛黃騰達,最後在喧囂京城中迷失自我。那瞬間我似乎就是小吉,曾經笑香魚任人宰割,卻不知看不開的是自己。

閉幕前利用衛武營現代舞台特點讓小吉一路茫然地走向開敞的後台......直至被黑暗吞噬。我喜歡這個運用當地舞台特色的巧思,這是在傳統能舞台所沒有的變化。野村萬齋在他的著作《狂言賽博格》中提到,年輕時曾在英國留學一年,更常與世界各地舞蹈家交流,或許是這個原因,讓他勇於擷取傳統能樂以外的方式。


《附子》則由野村萬齋的兒子野村裕基演出主角。主人出門前交代兩位僕人看家,同時囑咐罐子中有劇毒附子,千萬不可打開,兩位僕人經過好奇心與道德間的拉扯終究打開罐子......結果是好吃的砂糖!兩人一不小心就把砂糖吃光了,兩人會怎麼互相卸責還是串供向主人圓謊呢?

觀賞後向朋友介紹《附子 》的故事始末,朋友也覺得故事安排相當有趣。可惜我無法表現出現場幽默表演的萬分之一,那兩位僕人就像人們心聲的化身,現場觀賞絕對又好笑又能感同身受。


線索都在演技中

狂言用自己的身體和聲音表演日常生活,只要仔細聆聽觀賞,就可以得知台詞以外的更多資訊。

野村萬齋先生在狂言大師講座示範了四種不同的「和尚撞鐘」表演,並現場詢問觀眾們喜歡哪種鐘聲。

四種鐘聲都有觀眾舉手投票,而第四種最多,第四種鐘聲特別宏亮且穩定悠長,野村萬齋說的確第四種是最好聽的鐘聲。

第一種鐘聲是普通的鐘聲,雖然我覺得也是滿好聽的;第二種是不好聽的鐘聲,的確和第一種比起來,明顯是沒那麼好;第三種是壞掉的鐘聲,從聲音和肢體表演看來顯然是精神壞去,看起來相當滑稽。

野村萬齋先生說,不同的鐘聲在狂言中都可能出現,從鐘聲就能判斷出這座寺廟的狀況。我喜歡這種把背景訊息藏在表演中的手法,儘管是詼諧逗趣的表演,看得出在劇本、表演上經過深思及苦練。


詼諧下的台下十年功

有人說過一眼就能辨識在人群中的野村萬齋,大概是從小在狂言培養出的身姿,能樂重視下半身的穩定度、並挺起胸膛配合腹式呼吸發聲,所以即便不拿麥克風的時候聲音也能響徹整個講座。以前只有在電視上看過野村萬齋演戲,實際聽到他說話,第一個感覺是聲音比想像的低沉得多、非常響,又可以把氣拉得很長。

狂言大師講座中也讓弟子們表演幾個小段:把手腳藏起來移動模擬香菇們在房間肆意生長的動態、蚊子和武士之間的決鬥「蚊相撲」,人類的心理、生物特性都掌握得惟妙惟肖,可見狂言入世觀察細微之處。

狂言逗觀眾發笑,卻不是廉價笑果,這項傳統技藝能傳承650年至今,我想是台上演員們花數十年經驗努力呈現劇本深度、引發觀眾共鳴的關係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宇木九崎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