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議題思考:也說說「第一代大學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最近大學繁星放榜,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時刻。最近滑手機,看到一個名詞「第一代大學生」,覺得很有意思。其定義有:

第一代大學生,即父母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大學生。或,第一代大學生是家庭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通常適用於大家庭中的第一個人上大學)

.

研究這議題主要是來自美國,其含意是:如果家族中還沒有大學生,你要申請學校,可能會比較難。其實,早期臺灣並沒有這個問題,因為聯考一試定終生。後來的「申請制」、「繁星」開始有了這個問題。我覺得臺灣不是那麼明顯地看家長學歷來否決入學,而是「文化資本」的展現,家族裡是不是能掌握這套遊戲規則。

.

大家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啊!我應該就算是。我是六年級,1990年代大學。進了大學,開創了新視野。我是我們大家族第一個進大學,叔叔伯伯這一輩就不用說了,家族本來是佃農,每天為了三餐,努力在田裡工作,一直到「耕者有其田」才有自己農地。自耕農,好嗎?也只能為五斗米折腰,鎮日在田中。叔叔伯伯清一色「國小畢業或肄業」(日治時期)。連帶我們這一輩的比較大堂哥堂姐也不少是「國小畢業」。到了實行國民中學義務教育之後,學歷才有機會提升到「國中畢業」。

.

後來的堂兄堂姐就更好了,變成「高職畢業」。(家族很龐大,延續很長)那個年代不流行「讀高中」。如果讀專科(五專)算是~~非常非常好了。我就是讀五專的,後來才插班大學。當我考上台北的大學的消息傳開,家族算是與有榮焉。所以我算是「家族裡的『第一代大學生』」(還繼續留下念到研究所)。在我們這一世代(堂兄弟姐妹)裡,大學生就兩個,另一個是最小的堂弟。

.

下一輩(世代),就不同了。想讀的話,應該都可以是「大學生」了。剛剛想了一下,跟我同輩的親友裡的孩子,沒有上大學的,只有一個。我甚至想到了另一個朋友,小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好,大人寧可辛苦工作,也要讓大兒子讀大學。因為,他會是他們家族裡「第一代大學生」,會起示範作用,後來的弟妹們就跟著往前走。(朋友的願望)

.

撇開「第一代大學生」在美國隱含的意義之外,加上臺灣目前大學普及到氾濫程度,「第一代大學生」已經不太重要了。也許,應該看看家族了「第一代碩士生」、「第一代博士生」、「第一代留學大學生」,或許更能看出每個家庭的「學歷資本」(文化資本)。

.

學歷的對立是實務面,誰賺得錢多?在台灣或許是要看「第一代頭家」會比較有意義。這算是「經濟資本」。我們家族已經產生了好幾個親戚開工廠的「頭家」。不過話說回來,很多頭家還是會希望家裡累積「文化資本」。


avatar-img
97會員
876內容數
藍天白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天白雲 的其他內容
剛剛看到親子天下的粉絲頁在說「選私校5個家長最想知道的事」,我們家也是過來人就來說一說。 . 台中地區(中部地區)超喜歡考私中(國中念私立的),台中地區以衛道中學、曉明女中、明道高中為主。豐原地區還要加上「弘文中學」。我們家的孩子都是以衛道為目標,也讀了。所以應該有點資格來說說吧! . Q1
谷歌照片可以搜尋,前幾天搜尋了「影子」,跳出了一些影子的照片。意外發現,自己很喜歡拍影子。有些照片都忘了是什麼時候,在哪裡拍的了。(其實仔細想一想還是可以喚起記憶的。美好的回憶啊。) . 也想了些「拍影子的好處」 1.拍不到臉。不是帥哥美女,不靠臉吃飯。 2.拍不到肚子。大腹便便很有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週日晚上吃飽飯,有些無聊,就在網路上亂逛,逛回方格子的首頁,看一下「親子與教育」分類,想要觀摩其他寫手的文章,赫然發現,我自己的文章有14篇掛在上面。(大驚) . 我是不知道這事什麼機制啊,為什麼文章會被選到上面啊。應該算是一種榮譽,一種鼓勵吧。(坦白說,我在方格子的瀏覽數是偏少的,我在UDN網
今早有事要去後龍,刻意從通宵交流道下來去「塞車」,果然到了台一線就有「塞車」跡象。 . 為什麼要來「塞車」呢?因為今天晚上(應該是明天3/18)凌晨,苗栗通霄白沙屯拱天宮的媽祖就要起到北港朝天宮。準備活動應該熱鬧進行中。 . 路邊已經有很多活動的旗幟。今天晚上3/17應該開始瘋狂。 包含交
因為最近討論度太強了,只有打開臉書就會看有人在討論。於昨天晚上,開了網飛看了一回。 就是以台灣社會為背景的香港黑道槍戰電影,而且和周潤發等級的片子相比還弱了點。評價應該是:還好還好。 大家也都會帶一下:為什麼中國會放行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同時造成票房大買呢?大部分的評論是說:中國吸引以此片來形塑
剛剛看到親子天下的粉絲頁在說「選私校5個家長最想知道的事」,我們家也是過來人就來說一說。 . 台中地區(中部地區)超喜歡考私中(國中念私立的),台中地區以衛道中學、曉明女中、明道高中為主。豐原地區還要加上「弘文中學」。我們家的孩子都是以衛道為目標,也讀了。所以應該有點資格來說說吧! . Q1
谷歌照片可以搜尋,前幾天搜尋了「影子」,跳出了一些影子的照片。意外發現,自己很喜歡拍影子。有些照片都忘了是什麼時候,在哪裡拍的了。(其實仔細想一想還是可以喚起記憶的。美好的回憶啊。) . 也想了些「拍影子的好處」 1.拍不到臉。不是帥哥美女,不靠臉吃飯。 2.拍不到肚子。大腹便便很有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週日晚上吃飽飯,有些無聊,就在網路上亂逛,逛回方格子的首頁,看一下「親子與教育」分類,想要觀摩其他寫手的文章,赫然發現,我自己的文章有14篇掛在上面。(大驚) . 我是不知道這事什麼機制啊,為什麼文章會被選到上面啊。應該算是一種榮譽,一種鼓勵吧。(坦白說,我在方格子的瀏覽數是偏少的,我在UDN網
今早有事要去後龍,刻意從通宵交流道下來去「塞車」,果然到了台一線就有「塞車」跡象。 . 為什麼要來「塞車」呢?因為今天晚上(應該是明天3/18)凌晨,苗栗通霄白沙屯拱天宮的媽祖就要起到北港朝天宮。準備活動應該熱鬧進行中。 . 路邊已經有很多活動的旗幟。今天晚上3/17應該開始瘋狂。 包含交
因為最近討論度太強了,只有打開臉書就會看有人在討論。於昨天晚上,開了網飛看了一回。 就是以台灣社會為背景的香港黑道槍戰電影,而且和周潤發等級的片子相比還弱了點。評價應該是:還好還好。 大家也都會帶一下:為什麼中國會放行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同時造成票房大買呢?大部分的評論是說:中國吸引以此片來形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學姐,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我幾年前剛上大學時被學妹問的問題。的確,上大學是什麼,一直都是現在人在討論的一項人生課題。 到底……大學是什麼?
Thumbnail
時逢鳳凰花開,炎熱的夏日令人心浮氣燥地想逃往一處舒適之處, 冷氣房、水上樂園,還有那座充滿嚮往的大學校園。 身為結束學校生涯的老屁股,決定為高中畢業生寫下一些感悟與分享! 讓我們來思考大學生活有甚麼不同之處吧!
Thumbnail
學校教育提供基礎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家長應帶著孩子探索和學習。
Thumbnail
一位大學生分享大學課程體驗,包括必修課程、服務學習和轉系考等,以及對各個科系的看法和感受。文章篇幅較長,回顧了大學四年的教學環境和科系情況。
Thumbnail
想當年中學生涯也在一所特別的私立學校度過,比起第一志願傳說可是不惶多讓,作者是記者出身,寫作起來還算流暢,內容大抵是一雙兒女進入第一志願同學們、家長的故事,讓對第一志願家庭成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 首先是關於第一志願的各種都市傳說。南海路高中跟總統府女中分別有著不同的都市傳說,老實說敝母校恐怕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好不容易用了一學期,把來自數十個不同國中的高一新生,變成了一個逐漸成形的班級,下學期竟一口氣來了兩個復學生,環顧其他同類科班級,有的班連一個復學生也沒有,有的只有一位,為什麼「獨厚」我們班?但既來之、則「安」之,先協助他們融入班級比較重要。 一般而言,行政單位會先轉交復學生的學籍卡,簡單載明學生基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Thumbnail
雖然我工作領域大多接觸的個案範疇為兒少,但最近可能太多親友的孩子上了大學,每次閒聊我都頗有感觸。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來跟我聊天的大學生,其實大部分是不太了解自己就讀的科系在做什麼。也就是高中時候拼命讀書,考了個還可以的分數,讓大家都滿意就好,但這個大家卻不包含自己。
「學姐,上大學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我幾年前剛上大學時被學妹問的問題。的確,上大學是什麼,一直都是現在人在討論的一項人生課題。 到底……大學是什麼?
Thumbnail
時逢鳳凰花開,炎熱的夏日令人心浮氣燥地想逃往一處舒適之處, 冷氣房、水上樂園,還有那座充滿嚮往的大學校園。 身為結束學校生涯的老屁股,決定為高中畢業生寫下一些感悟與分享! 讓我們來思考大學生活有甚麼不同之處吧!
Thumbnail
學校教育提供基礎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家長應帶著孩子探索和學習。
Thumbnail
一位大學生分享大學課程體驗,包括必修課程、服務學習和轉系考等,以及對各個科系的看法和感受。文章篇幅較長,回顧了大學四年的教學環境和科系情況。
Thumbnail
想當年中學生涯也在一所特別的私立學校度過,比起第一志願傳說可是不惶多讓,作者是記者出身,寫作起來還算流暢,內容大抵是一雙兒女進入第一志願同學們、家長的故事,讓對第一志願家庭成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 首先是關於第一志願的各種都市傳說。南海路高中跟總統府女中分別有著不同的都市傳說,老實說敝母校恐怕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好不容易用了一學期,把來自數十個不同國中的高一新生,變成了一個逐漸成形的班級,下學期竟一口氣來了兩個復學生,環顧其他同類科班級,有的班連一個復學生也沒有,有的只有一位,為什麼「獨厚」我們班?但既來之、則「安」之,先協助他們融入班級比較重要。 一般而言,行政單位會先轉交復學生的學籍卡,簡單載明學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