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灣土地|手作步道:用雙手創造與生態共存的一條路線

道路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備設施,最初由人踩踏而形成,如今則借助工程技術開闢。傳統的道路建設方式,如鋪設水泥鋼筋等,雖然能快速完工,卻對周圍生態造成不可逆的破壞,甚至使生物失去生存機會。相對而言,手作步道是一種對生態破壞性較低的方式。


手作步道,顧名思義,是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其理念是以人類的雙手為限,就地取材,在設計、施作、維護等各個環節,盡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因為翻土、搬石頭等施工活動,不可避免地會驚擾到地下的生物們。在修築步道的過程中,看到了許多雞母蟲、蟑螂等小生物,這讓我也意識到,腳下這片土地孕育著豐富的生命。

挖到一隻蝸牛,再把它輕輕地放回去


這次施作的區域位於太管處後方的水管路,大同大禮步道0.4K-0.8K的位置,這條步道也會銜接另外一條德卡倫步道。

在做手作步道的同時,不時聽到對面山壁傳來轟隆隆的開鑿聲,以及卡車倒車的聲音,應該是開挖水泥吧


初次參與手作步道,我從搬石頭開始,和一位大姊擔任採石隊。因為要鋪設砌石階梯,所以我們需要尋找的是中大顆的石頭。由於主要幹道上都沒有適合的石頭,我們深入樹林草叢尋找「有緣石」。因為有些石頭看似合適,卻因體積過大無法搬運,或卡在樹木或土裡無法移動,只能讓它們留在原地。

剛開始兩人一組,使用這樣的網袋,有時候兩人的施力不平均(沒默契)造成搬運較吃力,但後來發現畚箕更好用,直接放上去自己搬回來也可以


與此同時,另一組夥伴正在進行石梯的鋪設。他們首先要確定石梯的走向和坡度,並根據踏點的位置挖出合適的坑洞。然後,將石頭放入坑洞中,並確保石頭的踏面與外緣平整。然而,事情並不是如我們所看的這樣容易。由於石頭的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很難找到完全符合坑洞的石頭。因此,砌石夥伴們需要不斷調整石頭的位置,直到找到最合適的放置方式。在大石頭定位後,會用中小型石頭或沙土填補縫隙,以確保階梯的穩固性。


這些砌石技巧都是經過長年的經驗累積而成的。而志工透過每次擔任不同的角色,也學習到每種工法。


第二天,除了找石頭,我還參與了橫向截水溝的修整。截水溝的作用是將雨水引流到旁邊,防止步道被過度沖刷,另外也可放置一些石塊或斷木讓水往下排前再進行消能。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我卻做得不太好,還好,大哥大姐們都很熱心、耐心地指導我。


手作步道完工後,其外觀與周遭地景融為一體,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這裡曾經動工過。然而,在看似不起眼的變化背後,都是這些志工們的勞動成果。

小旗子標示著我們施做的位置,完工後其實也看不大出來


感謝友人的邀約,我得以參與太管處志工的手作步道施作。在這次活動中,也和大哥大姐們交流,他們分享發生的事情、走過的路,更多是經驗的傳承。

一群可愛大哥大姊志工們


以前,我總覺得當志工是傻事,付出勞力卻沒有報酬,還不如把時間拿來賺錢或遊山玩水。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理解,志工服務的價值並非可以用金錢衡量的。志工們用自己的力量,讓這塊土地、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在付出勞動的過程中,他們獲得的遠比付出的更多。我想,也是因為你有多餘的,才有這個資本可以付出。



最後,我要感謝這次的機會,讓我得以在太管處住兩晚。花蓮的好山好水好空氣,讓我輕微的感冒症狀瞬間消失,身體不自覺的舒展開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