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阿嬤送給我的媽寶父親!原生家庭造成的痛苦該用什麼來治癒?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最像自己的父母嗎?」

「什麼時候?」

「當孩子說出:『我這輩子都不會像你一樣!』的時候」

這段對話出自我大學修習《家庭發展》時,教授在課堂中說的一段話,當時聽完全班同學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多年前一句玩笑話,卻成為現今正中眉心一發子彈。


為什麼不想結婚?因為不想複製原生家庭痛苦


大學畢業後最常被親戚問的問題都離不開結婚、伴侶、生育等,這時我都會反問一句:「大家覺得自己婚姻幸福嗎?」語畢所有人都沈默。是啊!婚姻是個圍城,在外頭的人總想進去,在裡頭的人總想著逃離,那為何所有留在婚姻中的人總是勸人結婚呢?難道自己淋過雨就得把別人的傘撕爛嗎?


外人看來我的原生家庭沒有多麽不幸,但對我而言卻像張愛玲所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長滿了蝨子。」我和我媽媽關係非常緊密,基本上是無話不談朋友,雖然偶爾會吵架,但這也絲毫沒有消減彼此感情;不過我和我父親關係卻十分疏離,有一段日子我們甚至用「樓上的房客」和「樓下的房客」來稱呼彼此,是從什麼時候變成這樣的?說實話,我也記不清了,但感情消散原因從不是多麽驚心動魄的事件,而是生活中無數個被刺傷的瑣事。


我最受不了我父親的一點就是他永遠像個沒過完青春期孩子,在家總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對一點小事不如意就大小聲;然而就是這樣的他,卻總是能在生活、事業不如意時,可以得到來自我奶奶、姑姑等全家人幫助。那時我總在想:「他憑什麼?」因為是生理男性,是長子就能毫無顧忌去活得瀟灑、恣意妄為,可他卻從沒想過,他的年少輕狂卻是無數人為他負重前行。儘管我是個具有同理心的人,但每當類似事件發生時,我父親總喊著生活對他多麽不如意,他的人生多委屈,可這些言語卻無法勾起我半點同情,只留下無數煩躁和怒火,我從來沒有想站在我父親立場去思考,反而總是心疼那些家族中為我父親擔起一切的女人。


父權結構送給女性的禮物:一輩子沒走出青春期的媽寶


然而,這樣看似滿是缺點父親不論在過去或現今婚姻市場中,都是無可挑剔存在,畢竟不打妻兒、不外遇、在台北有好幾個不動產、有車、願意給妻兒錢、交友廣闊、政商關係不錯,確實是很多人夢想老公存在,可我為什麼總是不滿意?大概是因為見過婚姻和家庭能醜陋到什麼地步。如同上述所說,我爸得益於「生理男性」角色,他一出生就是家中寵兒,十二歲時我的曾祖母就指定將一間房子留給他,他當完兵後我的爺爺剛好分完遺產有錢,買了好幾間房子外,更是分了好幾百萬給他,而其他女兒卻只能每人各拿一百萬,我爸選擇拿他分到的錢去開公司和玩賽鴿,從兒時至今過了一輩子少爺命,每天除了吃喝就是玩樂,就算生活有愁苦,他也只會轉過頭拿起酒櫃我家常備的 Dalmore 12年 Whiskey 一飲而盡,或是和朋友通宵買醉。


對於我爸而言,他太理解自己作為一個男性在父權結構社會下擁有多少權力,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所擁有一切是出自幸運,他的存在正是資本主義中產階級樣態,透過階級複製、教育體系形塑,把所有獲得成就都裹上「自身努力的結果」包裝,看似是自己拼搏所獲,實則出生在龍窩才有機會進入名利場一搏,因此當他理解這樣體制後,成為更無情、對社會弱勢者更加以羞辱的群體,所以在他的原生家庭中,他能對所有家中女性予取予求卻不知感恩,舉個例子,今年過年我父親聽聞我姑姑包了一個紅包給家境困難的親戚,他回家立刻買醉咆哮,哭喊著他活得多委屈、多不如意,家裡沒有任何人為他著想⋯⋯。我當時聽完心中燃起一陣怒火對著他大吼:「在台北市繼承那麼多房子你還可憐啊!」他立刻惡狠狠瞪我一眼轉身離去。


而面對婚姻他也如法炮製,過年時我和媽媽回了外公家幾天,我們剛回家他就喊著家裡沒東西吃,但我們離開前明明留了火鍋、滷豬腳、雞湯、炒麵等食物給他,結果他直接回一句:「又沒有飯!」我當場傻眼,家中也有米可以煮,不想煮飯我家走3分鐘就有7-11,真的不想走也能叫外送吧!他只淡淡回一句:「我不想動!」我實在是氣到無法組織語言,現在回想起來也還是覺得快60歲像媽寶的人到底有什麼用。


命運贈與媽寶男的禮物:生在權貴階級的媽寶們


儘管我在成長過程不斷與我父親反抗和爭鬥,卻始終無法逃離這該死框架,夜深人靜時我總在想:「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逃脫?」不可否認的是,我能從我父親身上所得到一切財富,都可能是我這世代青年一輩子無法獲得的資產。


不過,那些提早獲得命運贈與禮物寵兒,也會越早收到命運所給予帳單,當他往上層階級走後,遇見比自己更有權勢男性時,他成為自己原先迫害那些角色,而為了再次找回個人在社會上地位,便會往下去羞辱比他更弱勢的人們。


青春的尾巴驚鴻一瞥,我們都成為了平庸的成年人,寫到這裡我不禁思考:「到底是哪些因素讓那些我們討厭的男人變成這樣的?」可思來想去卻總是離不開父權結構這個不斷被社會提及的名詞,那群男人深刻明白自己出生在羅馬,因此走的每一步都在遠離羅馬,所以在年少時做了個繭,把自己困縛在其中,可再堅固的繭總會破裂,當他們面臨到真實世界時,卻只會像個長不大的孩童躲回母親懷裡,療傷後卻又把女人視為自己飛黃騰達路上負擔,所以男人對女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原生家庭痛苦到底要複製到什麼時候呢?

「你知道人終其一生目標是什麼嗎?」

「逃離自己的父母。」


雖然原生家庭的傷痛無法抹滅,但我更相信只有養好過去傷痛,讓傷疤沐浴在陽光下,儘管是最不堪傷痕,也會成為最美的印記,願我們在愛中成長,在愛裡忘卻傷痛。










avatar-img
0會員
4內容數
一個意見很多的菸酒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的文章,「檢討」過往父母曾對自己有哪些「好」的事實。之前偶爾會從臉書滑過她的po文,我不是粉絲,對她文章的印象,就是她因一些關於教養孩子圖文並荿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而起家,成為知名的網路紅人,也因此而出書。 後來她會講到一些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和對她造成的影響和傷害,
Thumbnail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Thumbnail
我覺得我小時候非常希望討爸媽歡心,但是不論怎麼嘗試,總是被笑,被批評,被貶低,被侮辱。後來長大了以後,就很不喜歡爸媽了。看他們表面上成功,細看其實問題也一大堆。就算告訴自己不要學他們的缺點,但是實際上,很多他們的一些做人處事的態度跟方法還是會被我內化了。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生養孩子花的心力財力勞力苦力是算不清的,只要看到孩子一步一步平安長大,一切都值得了,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回饋。 然而,教養孩子不容易,難免掉入自己習性的窠臼,不自覺以我執教導孩子,孩子心性不同,有的孩子能接受,有的則會反抗到底。如果我們能用智慧善解和包容的方式面對諸多親子問題,用愛和耐心消弭衝突,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是誰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親人,也是最親的親人,自然也是影響最深的親人。不過,人生是階段性的;孩子也是會成長的。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會突然就意識到孩子逐漸成為「自己的」而非「你的」的孩子,如同大多數父母是在成為父母才逐漸意識到父母的角色及責任。 在成為「自己的」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內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再設想父母的想法,以及一些個人想法。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德州媽媽沒有崩潰」的文章,「檢討」過往父母曾對自己有哪些「好」的事實。之前偶爾會從臉書滑過她的po文,我不是粉絲,對她文章的印象,就是她因一些關於教養孩子圖文並荿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共鳴而起家,成為知名的網路紅人,也因此而出書。 後來她會講到一些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和對她造成的影響和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