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政策把許多字的發音做了所謂“正確”的規範,並列入教科書要求老師和學生能及時改正,甚至列入考試以核實成效。(三隻小豬的問題改天再罵)
某件事逗人發笑稱為:滑稽(ㄏㄨㄚˊㄐㄧ)。可教育部糾正了這個“俗稱”,必須讀為:ㄍㄨˇㄐㄧ。怎麼看、怎麼說都怪呀!
另外桌遊和賭博的骰子(ㄕㄞˇㄗ˙),硬是改為ㄊㄡˊㄗ˙。
牛仔褲也必須是牛ㄗˇ褲。
今早我查了個字,發現我用錯了一輩子,有些羞赧呢!我想知道究竟是“捉狹”還是“捉黠”(調皮捉弄整人之意)?結果跌破我的變焦眼鏡,原字竟是“促”狹。這非同小可的驚嚇讓我的早餐難以消化(還不至於作嘔)。
我這年紀可能再無測驗、考試這些驗證知識的機會;我也從不參加檢定拿證照,所以只是說說話、寫寫短文、留留言應該可以允許自己隨意的用自己“習慣”的語法吧!這習慣就是“俗稱(ㄙㄨˊㄔㄥˋ)”以通用的語法配合多數的習慣而非正規的教材和規範(通常矯枉過正)。
當然很多的古諺語被用在日常生活裡,也都被琅琅上口說得流利,但還是有必要澄清和註記,因為原意和現今的字義竟能天差地遠呢!
舉個例:無奸不商。一般都認同商人必是無良使詐?其實正好相反;原詞是無“尖”不商。古時販賣糧食用木製方型容器作計量標準,一般裝平即為一單位,但古人仁厚必要讓糧食在容器裡堆出小山尖,讓顧客佔便宜,這樣的為商之道廣為流傳。殊不知怎會因為文字傳承出錯變成無“奸”不商?
另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意乃鼓勵婦女嫁人後隨遇而安。但原詞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可以明白是文化傳承及口授心傳的無意差池,且與原意不相杆格。
還是老話一句:凡事過於不及都是遺憾。
天生駑頓 學藝不精 多有冒犯 請多指教!
銘感五內!
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