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瑞士跑鞋品牌on進入日本市場的歷程

raw-image

之前整理跑鞋品牌「HOKA」進入日本市場的歷程,開始注意跑鞋在日本市場的動態,所以又發現了跑鞋品牌「on」。(聽說在慢跑界也是無人不知的品牌。我是以前都沒有聽過...)

後來在網路上查了on進入日本市場的歷程,感覺更適合台灣團隊在進入日本市場時的參考。(因為行銷預算低,一年只有幾百萬日幣) 而且恐怖的是,跑鞋要面對的競爭者是像「Nike」「Adidas」這些超級知名大牌。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進入日本市場?

這篇文章是整理日本媒體訪問on日本代表的報導,來了解on進入日本市場的歷程,讓大家作個參考。

on來自瑞士的跑鞋品牌

首先,先簡單介紹「on」。on是來自瑞士的跑鞋品牌,成立於2010年。2021年在美國上市,市值約104億美金,2013年進入日本市場。下面把「HOKA」「on」做簡單的比較。

on進入日本市場的操作

按照on日本代表「駒田博紀」(其實剛好在今年離職了...) 的說法,on進入日本市場分成三個階段:

  • 2015年-2018年「生存期」
  • 2019年-2020年「重建期」
  • 2021年-2023年「飛躍期」

上面不是寫on從2013年就進入日本了嗎? 怎麼沒有"2013年-2014年"的期間?

故事是這樣...

其實on最一開始是找代理商DKSH作日本的推廣。 (也是來自瑞士的公司,可能因為都是瑞士企業,所以on找DKSH協助進日本市場) 而當時在DKSH裡的負責on推廣的就是後來的日本代表「駒田博紀」。

當時DKSH撥給on的推廣預算只有數百萬日幣 (200萬台幣以下,不要說在日本,在台灣應該也做不了什麼事?) 所以駒田選擇的推廣方式是...自己跳下來參加鐵人三項比賽,透過SNS跟部落格,分享穿on跑鞋參加比賽的內容。

就這樣從2013年-2014年,透過這個方式,在鐵人三項的社群裡開始有了知名度...只是知名度 (還) 不等於營收...一年後,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DKSH決定解除跟on的代理合約。

雖然DKSH跟on解除了代理合約,但駒田覺得on在日本市場還是有機會,所以自己直接跑去跟on談,後來on決定自己設立日本法人,也任命駒田為on日本代表。所以on在2013年就一度嘗試進入日本市場,但對駒田來說,真正的開始是2015年on成立日本法人開始。

on在日本市場開拓的三個時期

  1. 2015年-2018年「生存期」: 不斷開發「實體店」,增加營收

這段期間叫「生存期」,為了讓on在日本可以活下來,這段期間on不斷地開拓實體店,增加營收。(on最開始把銷售主力放在線下) 3年下來,銷售on的實體店數達到500家 (主要以關東地區的運動用品店為主),營收也成長了10倍。

但是行銷上,其實跟最開始沒有太大的變化。同樣是找機會接觸跑步的社群,參加各種比賽,透過比賽的過程,在SNS上分享、互動,增加品牌認知度;也在各種比賽擺設攤位,直接面對消費者銷售on、也透過這些擺攤的機會,直接跟消費者互動。

同樣的行銷手法,加上總公司資金的加持後,多了媒體以及通路商的推波助瀾,所以讓on在這段期間有爆發性的成長。

  1. 2019年-2020年「再重建期」: 專注在協助實體店銷售

這段期間叫「再重建期」,相較於「生存期」時大量地開發新實體店,這段期間on專注在如何幫現有的實體店增加營收。因為on開始發現,雖然開發了很多新店,但有些新店下了第一次單之後,賣不出去或賣的太少,就沒有再下後續的單了。

所以on開始專注在協助既有合作的實體店銷售。具體來說,成立了「技術代表」的部門,專門到訪每一個銷售on的實體店,檢示店裡的風格跟on符合、店員是否了解on產品的特色、擺放的方式合不合適等,分享其他業績好的店家銷售的技巧,從各種方面來協助實體店銷售。

「在讓消費者愛上on之前,要先讓店員愛上on」。雖然透過線上影片等也可以說明,但on堅持讓「技術代表」跑遍500家店舖,一家一家說明。


  1. 2021年-2023年「飛躍期」: 讓品牌認知度再提升

經過了「生存期」的實體店開放、「再重建期」的店舖銷售重整後,2021年-2023年是「飛躍期」,on要讓品牌的知名度再上一層樓,目標是擠進跑鞋的五大品牌 (前面有Nike, Adidas, Asics...)。

而方向是拓展「慢跑」以外的市場,例如推廣「休閒鞋」以及「登山鞋」等的鞋種跟定位,主打的是on本身原有的高機能,另外是重操「生存期」的舊業,積極地開發這些定位的實體店,並透過教育這些實體店的店員,進而推廣到一般的消費者。

從on的進入日本市場操作,學到什麼?

這邊開始是開放申論題,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這邊同樣按照我們的經驗,分享看完之後的感想、跟自己有學習到的部分。可能也可以跟HOKA的感想對比一下。

1.進入日本市場的經營都是需要時間
on最開始進日本市場時找的代理商DKSH從2013年開始推廣,2014年就解除合約...有嘗試過日本市場的團隊看了是不是蠻有感覺的?從HOKA跟on的歷程來看,第一個感想是市場的經營都是需要時間的,基本上如果是看業績,前兩年應該都會蠻想退出的。

而且也不是說,那我就等兩年,兩年後就一定有結果,重要的是 (或者說難的是) 這兩年要累積什麼東西,讓兩年後可以漸漸看到成長。

2.組織/關鍵人物的背景影響品牌/行銷的走向
跟HOKA比較起來,on的行銷手段或開拓日本的方式有些不同。HOKA的話,可能因為Deckers過去也在日本經營過其他品牌,在公關上比較有組織,所以從最初期公關稿的發佈、媒體上就有一定的曝光;而且在進入日本市場的前三年,就開始與馬拉松界的知名人物、選手合作、代言。

on的話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看出,把比較多的資源放在店面的開拓、教育,(在prtimes上)沒有發什麼公關稿,也沒有跟日本選手作代言合作。這可能也是跟on日本代表駒田過去的背景是在代理商工作有關,比較熟悉通路銷售領域的操作。

3.參加當地展會的充分準備
這邊一個小插播。在另外一篇報導裡,有提到on在2013年參加日本當地的展會,整個展會下來只賣出17雙鞋子,所以後來代理商就決定解約不玩了。駒田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太天真,以為只要把攤位布置好,產品擺上去,就會有人來買。

2015年捲土重來,再次參加同一個展會,駒田把on的品牌故事、想要傳達給消費者的訊息都準備好,事先也通知記者,而且直接請on的創辦人從瑞士飛來到日本參加展會,直接講給大家聽。

看到這邊覺得很緊張,我們7月也要在日本參加展會,但是認真程度很像還不夠,可能要再更積極地準備。


以上是這次的整理跟分享。比起HOKA,似乎更貼近台灣團隊進日本市場時,會面臨的課題,跟可以執行的操作。希望可以給大家當參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