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思惟集諦(三)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raw-image

    聖者之心,如照世明燈,
    先教人覺察自心,明了種種得失、禍福的因由,

    人們便可以修改痛苦及痛苦的因,廣種快樂及快樂的因。

    如能潛心聖人之學,便是點亮自己的心燈。

    這盞燈會照亮自己,也會照亮他人。
    有一天,會照亮世界。

    —引自《希望‧新生》心之勇士│福智文化




    對境時正確地選擇,來自背後的觀念。好的觀念要從學習中培養和訓練,讓我們一起跟隨智者腳步,學習佛陀璀璨的智慧,走一條解脫老病死苦的路。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癸二、彼集業之理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
    丑一、思業
    丑二、思己業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子一、死緣
    子二、死心
    子三、從何攝煖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子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二、消文

    本週進度:P174L1 第二集業之理 ~ P175LL4 漸近涅槃

    癸二、彼集業之理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
    丑一、思業
    丑二、思己業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以煩惱集業的方式,分八段宣說。
    1、造集善不善業引生死業的作者不同
    2、能引生死業的作者
    3、以此集業之理
    4、入道資糧、加行道的思業是隨順集
    5、是故須引發出離心及無我見
    6、出離心、無我慧、菩提心三者之外多數善業僅是輪迴之因
    7、三界之業為了二受積集之相分三
    (1)、為樂受義故增長
    (2)、為捨受義故增長
    8、出離心所攝之業是解脫之因


    造集善不善業與引生死業的作者不同

    第二集業之理者。總諸聖者.於諸善業發生增長。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死業。

    輪迴生死之業是怎麼集起來的呢?

    總的而言,聖者積集的一定都是善業(造作且增長)。但是在這個聖人當中,預流果(聲聞的初果)與一來果(聲聞的二果)聖者有時候也會造集不善業,然而聖者必定不會積集招感善趣和惡趣的生死引業。

    補充: 得到了見道位以上的聖人,因為初初現證空性的緣故,他們並沒有完全的斷除我執。因為無始以來的我執是非常深厚的,所以不是說光是現證空性就可以馬上斷除的,所以還是會出定。
    出定之後,依由過去我執的串習,還是會產生我執,由這個我執會造惡業,這也是會有的。可是因為以聖者現證看到空性,以現證通達空性的緣故,所以變成我執的力量非常弱小,經不起打擊的感覺,所以由此而產生煩惱,由這種煩惱所產生的業的力量也非常的微弱。因為業的力量不夠的緣故,所以他沒有辦法去引發後世,所以不能夠足以成為引業了(不定業)。
    所以變成現證空性之後,聖者們絕對不會新造引業,其原因是因為空性的力量太強,我執的力量太弱的緣故。


    《中觀論》云.「生死本為行.故智者不造.故愚為造者.非智見性故。」

    《中觀論》說:「輪迴的根本是行("業"的異名詞) (十二因緣的第二支:行),現見空性的聖者不會再造引生死的業;而凡夫因缺乏聖者的智慧,見不到真實的狀態(真如本性),所以會造生死業。」(中觀宗觀點)

    世親論師亦云.「見諦無能引。」

    世親論師也說:「見到了無我真實義的聖者就不可能再引生死。」(唯識宗觀點)

    日常師父開示
    不管是中觀龍樹菩薩一系,以及無著菩薩這個相宗一系,這一個觀點是共同的,佛法共同的,沒有諍論—凡是聖者,他就不會再造那個引業。(已經破"我執")


    2.能引生死業的作者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於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因此,只要自己還被"人我執"所束縛,就會造下能引生死的業,而在現證無我真實義(空性)之後,雖然在輪迴中由於往昔的業和煩惱的牽引仍要受生,但已肯定不會造下新的能引生死之業。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制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實際上,預流果與一來果的聖者也有力量能制服習氣而斷除我執,可以不流轉生死,就像大力士制伏體力弱小的人一樣。(不忍斷除我執-(藏文直譯):不會被我執所轉,具有這個能力)

    預流、一來聖人見了道以後,在正觀空性的時候,他就安住在這上頭,這個力量很大的;可是平常出了定,在生活當中,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在,所以在這個狀態當中,他還是會流轉生死,但是他若認真提起來的話,是可以制伏那個習氣的。

    《瑜伽師地論》如是宣說。由此可知,會造集能引生死業的人,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凡夫。(世第一法再上去就是見道位,見道就是證空性,見道以上就不會再造引業了。)

    補充:
    《瑜伽師地論》說:眾生臨命終時,在到昏昧想位之前,因為無始以來長時串習的我愛生起了現行,會認為“我要沒有了”,便會愛執自身,由此而生成了中有的生報。如果是預流果和一來果的聖者,這時我愛也同樣會現行,但與凡夫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由智慧力不斷分析、推尋之後,能制伏我愛而不去執著,如同大力士打敗了瘦弱者一樣。不還果以上的聖者,這時我愛就不再現行了


    3、以此集業之理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那麼,凡夫集些什麼業?

    如果隨著染汙無明薩迦耶見而轉(隨我執而轉),身口意所造作的是如殺生等的不善業,那麼積集的就是能感惡趣的「非福業」;如果是行布施、持戒等欲界的善法,那是積集能感得欲界善趣的「福業」;如果修習色界四靜慮和無色界所攝的奢摩他等,則是積集能感得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不動業」。凡夫平常所造集的引生死之業不外乎這三種。


    4、入道資糧、加行道的思業是隨順集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以上所說反過來,
    :能對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指生死輪迴)中的一切盛事,見為過患,而生起一心一意唯求解脫的心,以此求解脫心而造集種種善業;:又或者是經由如理觀察無我義的智慧所相應的思而造集的種種善淨之業;即:一是以出離心攝持的善法,二是以無我空性慧攝持的善法。

    請問這二種善業是不是也屬於能引生死之因的集諦所攝呢?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宗大師在此回答說:在大乘資糧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尚未證空性的凡夫),雖然會新造引業,可是因由強烈的出離心,所發起的善業,以及由無我的正見(理路通達),所發起的善業,因為與真實執著是相違的緣故,所以並非是真正的集諦。但是卻是有隨順集諦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被集諦所攝。

    因此這二者不是尋常真能引生死的集諦。但這二者都是有漏善法(沒有空性攝持),與引後有集的有漏善法相似,所以安立為集諦所攝。

    名相解釋:
    後有愛:世尊!後有愛者、其相云何?世尊告曰:謂於未來自體希求。
    後有愛是因為未能見到“有漏皆苦”而貪執後有,而出離心則是能損害後有愛的正對治品。

    如是亦如《攝抉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也如《攝抉擇分》中所說:「問﹕資糧道、加行道中的世間諸法,既然是對治生死輪迴,與集諦有相違的作用,而且導向出世間道,為什麼還是集諦所攝呢?

    回答:雖然那些善法的自性是出於厭患後有,不會導向生死輪迴;但是身語意三門之妙行善業還是屬於有漏業,還是會引生後有增上生,產生各種各樣的身語意的妙行,殊勝妙果。所以雖然並非是真正的集諦,但是可以說是像是隨順集諦,而故稱被集諦所攝。」(這一些的善業,雖然並非是輪轉生死的因緣,可是卻可以在生死輪轉當中,產生種種不同的稀妙珍果,非常殊勝的善妙果報,所以而稱集諦所攝,或者是隨順集諦。)

    這裡“厭背後有”是指以出離心所累積的善業,或者是由空正見所累積的善業,這個是跟自性執著顛倒的,因為緣空性的緣故。由出離心而去累積的善業,他是由強烈出離心所發起的緣故,所以與生死輪轉的這個集諦來講,也是有相互矛盾的作用,所以叫做厭背後有。後有就是生死輪轉的一個輪迴的意思,厭背就是有對治或相違的意思。

    這裡“世間諸法”是指資糧道和加行道行者相續中的出離心、通達無我空性的智慧(理路通達),以及與彼等相應的善法,由於還沒有到見道(實證/見空性),不是出世間法,因此稱為世間諸法。

      5、是故須引發出離心及無我見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這是說,當我們如理思惟生死過患之後,應對生死當中一切的盛事生起厭離心,然後以此厭離心引發我們修習,漸漸地走向出世間道的種種善淨法。這些善淨之法,雖然是隨順集諦,也確實仍在輪迴生死當中,但也是能使我們慢慢能力增強,漸次透脫出來的因。所以勵力引發出離心和證得無我慧,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

    6、出離心、無我慧、菩提心三者之外多數善業僅是輪迴之因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由此可知,如果沒有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修習生死的過患,對輪迴中的種種盛事破除貪愛(1),獲得對治;又沒有以真實觀察的智慧來如理觀察無我義(2);而且又遠離修習「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3);那麼其他的任何善行,除了少數能依賴殊勝福田的力量之外,全部為庸常集諦所攝,都不能成為解脫的因,其結果只能在生死輪迴中。

    大師叮嚀:唯有一種特殊的情況是什麼?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唯有依靠福德田的力量,之前有說到福田力的內涵,由殊勝的這種資糧田的力量,能夠把我們所行的善業,轉換為解脫之因,或成佛之因以外,平常我們所做的善行,幾乎都是由自性執著所攝的情況下而去做的,最後都是變成生死輪轉的因緣,所以我們要特別小心。尤其是我們在念誦經文,或每天做早晚課的時候,要盡量以空性的思惟,或者以強烈的出離心,強烈的菩提心,要不然沒有這三因的話,我們所做的善業,幾乎都會變成了生死輪轉的集諦,流轉生死因。所以在此說到「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7、三界之業為了二受積集之相:① 為樂受義故增長 ② 為捨受義故增長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增長業因欲求不同,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為「樂受」而積集的業;另一種是為「捨受」而積集的業。

    ① 為樂受義故增長業

    初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為樂受而積集的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追求受用外在色、聲等欲塵所生的各種欲樂而造集的業;另一種是厭捨外樂、為求禪定所生樂受而造集的業。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

    前者「為受用欲塵樂受而積集的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現世安樂而造的業,多屬「非福業」;另一種是為了後世安樂而造的業,多屬「福業」。

    後者「為求禪定所生樂受而積集的業」,就是積集能生色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的「不動業」。

    ② 為捨受義故增長

    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再進一步,如果對欲界的妙樂已經捨離貪著,又對色界初禪、二禪、三禪所產生的禪定樂,也心生厭患,不再有任何貪著之心,而唯一為求「捨受樂」而造作諸業,如此則是積集能生色界四禪天、乃至無色界有頂天的「不動業」。這是世親論師所說的。

    8、出離心所攝之業是解脫之因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由上述的道理可知,如果能普遍厭捨一切諸有,為了解脫生死輪迴而三門行善,則能漸漸遠離生死,趨近涅槃。


    師父心靈對話

    (1) 、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怎麼理解所造業也是集諦所攝?

    [74B] 06:54~12:42(連結)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4b&st1=414&et1=762

    [74B] 13:23~18:38(連結)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4b&st1=803&et1=1118

    (2)、學教理太難了,我還是去打坐專修好了?

    [74B] 22:01~29:38(連結)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4b&st1=1321&et1=-1

    (3)、我眼前所造的是什麼業? 是出輪迴的業,還是愛輪迴的業?能出輪迴的關鍵是?

    [75A] 02:28~10:36(連結)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5a&st1=148&et1=63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