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25歲時想過月領55K的生活,34歲時卻要月領61K才夠——通膨是怎麼吃掉你的薪水?

趁著今年報稅完畢,也回顧了自己出社會這9年來的年度所得。最大的感嘆是,雖然薪資所得確實有成長,如今每月薪資的儲蓄率卻比我剛出社會時還低,而且低很多,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當然,隨著進入職場的年資增加、生活型態改變,有些額外的支出/投資是我認為必要的,包括房貸、進修學習、重訓教練費(存肌肉要趁早,光靠我自己很難練)⋯⋯等,但平時除了喝咖啡、看書,沒什麼其他興趣也很少出國的我,為什麼月支出金額會持續攀高呢?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恐怕是:通膨真的讓錢變得很薄。

如何計算通膨?

打開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漲跌及購買力換算」,可以比較同一筆錢,在不同時間點的購買力差異。

舉例來說,在我剛出社會那年(2015年),一般出版社開給大學畢業的編輯起薪行情價,約為28000元。到了2024年,新鮮人編輯如果還是領28000,實質上的生活水平是下降的——因為2015年月薪28000元可換得的生活,相當於在2024年領31192元。


同樣的計算公式,如果25歲的你,覺得月領55000的生活還不錯,那麼實際到了34歲時,你需要月領61270,才能過上你年輕時覺得「還不錯的生活」。


就算只比較今年與去年,2023年一萬元可以買到的東西,2024年要付出的成本是10122元。換言之,各位上班族的月收入每萬元要增加122元,才能維持相同的生活水平。


對一般人而言,通膨或許只是新聞上的名詞;但回歸日常,卻是稍有不查就會吃掉上班族的辛苦錢。那些在職場上說著「我當初在你這個位置時,薪水也很低、跟你差不多⋯⋯」的前輩,恐怕沒意識到短短的數年間,錢會以驚人的速度變薄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