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003

raw-image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些觀點,由來已久,亦曾引起漢語學者的一些反應。本書會直接介入這個討論,並提出一個新的觀點﹔但在提出新觀點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澄請上述由來已久的觀點。這是〈導論〉的工作。

1.0 章是基礎理論和概念的建立。1.2 節的〈函數概念小史〉是全書最數學的一章。對數學沒興趣的讀者可以讀一下 1.2.1 節的〈中譯的來源〉,然後跳到 1.2 節最後一頁,讀一下最後的四個小段。本書餘下的部分順序閱讀即可。

2.0 章是在 1.0 章的理論基礎之上對上古漢語的一個片斷進行分析,也是全書的核心部分,亦是例證的全部﹔分析的對象是「之」、「乎」、「者」、「也」四個字的特殊用法。此章得出多個結果,顛覆了很多傳統的觀點,而最終建立的系統是一個初步 (即可開展) 的語構系統。今人閱讀上古漢語時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對古文的理解存在困難,其中的一個原因出於上古漢語本身及其用者的粗心大意,因而引起歧義。

3.0 章嘗試應用函算語法來解決一些歧義的問題。

4.0 章是相當重要的一章,它可以說是延續了 2.0 章而得出的結果。尚芬哥爾操作是二十世紀初發現的一個邏輯技術,但差不多要到電腦程式設計出現後,它才被意識到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技術。章嘗試證明這個在二十世紀初才被發現的邏輯技術 (及升型處理) 早已是上古漢語語構的一個內置機制。這當然不是說,上古漢語的使用者已有尚芬哥爾對函數的認識。本書的一個觀點是因為有現代函數概念的出現,從而使我們能夠明白上古漢語採用了類似函數應用的語構結構。

5.0 章特意批評了清華大學王路教授的一連串有關繫動詞「是」的觀點。原因比較簡單。王路有關「是」的哲學觀點基本上來自傳統主謂語結構的分析,並以此應用於漢語,從而有漢語欠缺「是」的種種問題。影嚮所及,很多做漢語語言學或「中國邏輯」研究的都受其影嚮。王路曲解了西方邏輯發展史,亦不了解 (因沒有研究過) 漢語語構,故而錯誤頻生。所以 5.0 章對王路在這方面提出的觀點的批評是最適合為本書作結。

6.0 章是一個簡短的綜合回顧。我們的結論是,正如歐洲哲學及邏輯學的起點是古希臘文的語法 (包括語構和語義),中國哲學及邏輯學的起點必須是上古漢語的語法 (包括語構和語義)。但傳統漢語語言學一貫專注語義,甚少涉及語構,故本書專論語構。

另外,有關一些學術上的傳統譯名,本書都做了修正;原因很簡單,這類翻譯大多出自正值閉關自守末期的十九世紀及時勢混亂的二十世紀初中國學人之手。這批學人一者非專家,二者對新知識一知半解,故常有誤譯,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學人對新知識的系統性吸收迥異。

有關本書提出的觀點,於2006年左右漸具雛形,那時身在歐洲。真正下筆要到2010年。隨後在多地往來之間斷斷續續地終於把書寫完,這時已經是2017-2018年了。

序完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