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1|閱讀時間 ‧ 約 31 分鐘

#175日本文化系列||北海道(12)-愛奴族:大家最愛買的薯條三兄弟,其實跟愛奴人有關?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終於來到NANA濕婦的北海道系列尾聲,雖然前面已經大致上了解了北海道不同於日本其他地區的道民習性、近代的開拓歷史、以及分別在四個分區的體驗與回憶等等。最後還有一個想跟大家聊聊的主題,是NANA濕婦希望只要是來過北海道的人,多少都應該有點印象,或甚至可以帶回自己國家持續思考的議題,也就是日本少數民族「愛奴族(或稱 愛努族、阿依努族)」。

或許有人會覺得,唉唷~好無聊喔~來北海道放鬆玩就好了,幹嘛還要認識甚麼當地的少數民族啊?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一整趟北海道之旅中,無論是去札幌逛街、去小樽運河拍照、去富良野賞花、去美瑛騎腳踏車、去登別泡溫泉、去二世谷滑雪...,哪怕是到最後回到機場,你上飛機前沒有目的地逛著免稅店,看著雖然好像有點過時,卻又覺得不買幾盒薯條三兄弟好像對不起自己為止!沒錯!直到這一刻你都在一直在愛奴語的包圍網範圍內。這樣聽起來,是不是覺得不認識一下他們好像不行?

コロボックル:款冬葉下的小人(小精靈)

在介紹愛奴族與薯條三兄弟之間有甚麼關係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說說一個在各地愛奴族中,流傳已久的小人傳說(小精靈傳說)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在好久好久以前…有一種被愛奴人稱為是「コロボックル」的小人(小精靈),他們非常非常的矮小,喜歡用款冬葉來做成小船於河川上行駛,住在地下洞穴中,上頭覆蓋著款冬葉作為屋頂,以遮風避雨,所以又被稱為是「款冬葉下的人(フキの葉の下の人)」(註)。

據說他們的體型嬌小到一片款冬葉(直徑約15-40公分的圓葉)底下,就可以塞滿10個小人,所以他們捕魚的時候,必須同時出動5~10艘款冬葉做成的小船,才能將抓到的一條魚齊心協力地帶回家。雖然他們常常與愛奴人以物易物交換生活所需用品與食物,但因為他們不喜歡被別人看到自己的真面目,所以常常都是在半夜出現,偷偷將要交換的物品放到愛奴人家門口或窗口進行交易;甚至,在愛奴人捕不到魚、抓不到獵物的時候,他們也常常好心地將自己捕到的獵物,分送給愛奴人享用。面對這樣友善卻又神秘的小人們,愛奴人可說是既感謝又好奇,習慣他們的存在卻又同時敬畏他們,有點像精靈或是神明一般的存在。

然而,某個晚上,據說有個愛奴人實在克制不了自己的好奇心,當他聽見小人們發出像孩童般的笑聲來到家門口時,他看到一雙捧著鹿肉的白皙小手,從門縫伸了進來。此時,愛奴人一把便抓住了這雙手,把小人拉了進來,這才第一次有人看見了小人的真面目,據說這個小人是女生,而且沒有穿衣服,只有在嘴唇附近與手上刺著華麗的刺青。突然被抓進來還被看光光的小女人(?),失聲大叫、掙脫後跟著小人同伴一起逃回小人住處,並告知長老這件事情。小人長老因此震怒,帶著小人族們舉家遷徙(有一說是搬家到庫頁島去了?)。同時,他們也在臨走之前,對著愛奴人大喊:「トカップチ!!」,然後憤然離去。問題來了,這個「トカップチ」是甚麼意思呢?放心,絕對不是「我詛咒你們生小孩沒屁眼!!」,而是「我詛咒你們的河川乾涸,然後魚都腐爛死光光!(水は枯れろ、魚は腐れ)」的意思。有趣的是,這個地方正是現在的北海道「十勝(とかち)」地區,據說這一帶的河川裡能捕到的魚的數量還真的比較少,但在後來日本人的開發之下,反而變成了食材自給率1100%的區域,盛產紅豆、馬鈴薯、小麥等,除了發展酪農業之外,甚至還是有名的葡萄酒產地。小人族們肯定沒有預料到,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即使捕不到魚也能靠其他方式維生吧XD,不過類似這樣的小人傳說,其實也不只十勝地區有,北海道各地的愛奴文化中,都有流傳著類似的傳說故事,因此也有一個說法認為,說不定這樣的小人,其實是比愛奴人更早定居在這裡的原住民也不一定呢。

馬鈴薯小人?

好了,聽完這個故事之後,我們就要來說說大家最愛買、屹立20年不搖的北海道最具代表性的伴手禮之一「薯條三兄弟」了。大家仔細再看看薯條三兄弟的包裝上,是不是有三根薯條站在中間,而且還分別長出手腳跟臉來(其中還有一個戴帽子哩)?然後我們再把他的日文名稱「じゃがポックル」拆解開來看看,其中的「じゃが」=馬鈴薯(じゃがいも)的縮寫;而後面接著的「ポックル」,也就是前面傳說故事中的「コロボックル(小人/小精靈)」而來的。所以,換句話說,如果中文真的要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翻譯這個伴手禮的話,應該要翻成「馬鈴薯小人」才對啊。


還記得以前NANA濕婦還在旅行社做內勤工作的時候,有一次有北海道的業者來拜訪公司,當時他們就帶著一盒米黃色、綠色條紋底的CALBEE餅乾來訪。我當時好奇地看了好久,忍不住問了日本人:「你們這是甚麼牌子?怎麼仿CALBEE的薯條三兄弟仿得這麼像?」。日本人說:「這不是仿的啊~這是真正CALBEE出的伴手禮啊~」。於是我仔細看了一下商標,還真的是CALBEE沒錯,只是薯條三兄弟變成了毛豆與片狀洋芋片,當然,他們也有手有腳、而且還有臉,但商品名稱變成了「いも太とまめ次郎(馬鈴薯太郎與豆次郎)」。日本人見我一臉疑惑,便補上了一句:「你不知道嗎?這是三兄弟家族的最新商品,繼三姊妹熱賣之後,這個新出的商品,叫做『薯條表兄弟』」。當下我看著他一臉認真地,用日本腔發出這五個字的中文時,我真的是忍不住大笑,這日本人想必是不知道「表兄弟」在中文裡頭,還有另外一層含意啊XD。

在旅途中,一路伴隨著你我的愛奴語

除了伴手禮之外,其實北海道的地名當中,目前還有八成都是來自於愛奴語的音譯。最早還只有愛奴族生活在北海道時,由於他們是狩獵的民族,所以在命名每個地方的時候,都是以當地的地形、自然特徵來命名,以便於他們狩獵時判斷自己身在何處。然而,後來當明治政府從日本各地派遣開拓使與屯田兵(和人),來到北海道的時候,跟著愛奴人東奔西跑要記下每個地名時,由於愛奴人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所以這些和人只好用片假名來記錄下每個地名的「發音」。後來又因為這些一整串片假名的發音實在是太長,除了不好發音之外,也不好紀錄,所以後來逮林們就生氣了,要下頭的人盡量把這些地名都用兩個漢字來取代,以方便稱呼與理解,這才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北海道地名。

例如北海道現今非常有名的滑雪勝地「ニセコ(二世谷)」,在愛奴語中的意思就是「險峻的斷崖」的意思;台灣人很愛去的小樽(おたる),則是來自於愛奴語中的「オタ・ル・ナイ」,意指過去分隔小樽與札幌間的一條「沙洲中的河流」;著名的溫泉區層雲峽,原本的愛奴與發音是「ソ・ウン・ベッ」,意思是有很多瀑布的河流;又或者是北海道的第一大城市札幌,也是來自於愛奴語的「サッ・ポロ・ペッ」,意思是「乾涸的、大的、河川」,指的是目前仍貫穿札幌的一條主要河川「豐平川」,由於豐平川這條大河,每到冬季就有好長的一段乾水期,所以這塊區域也就是「乾涸的大地」了。

其他還有很多,我覺得最有趣的大概就是富良野跟美瑛了。提到富良野,我想大家的腦袋中應該會直覺浮出一整片紫色薰衣草、充滿花香的畫面,但其實在愛奴語中的發音「フラ・ヌ・イ」,是表示「臭臭的地方」;而隔壁因為起伏的丘陵地景觀與青池而聞名的美瑛,其愛奴語「ビエィ」是「白白、混濁、油油的~」的意思。原來當時從十勝岳留下來的美瑛川,因為含有硫磺溫泉質的關係,所以愛奴人覺得這條河川看起來就是「白白、混濁、油油」的感覺,連帶著富良野一帶也因為飄散著硫磺味,而被覺得是「臭臭」的地方,這是不是跟我們現在對於這些地方的認知完全不同呢(笑)。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發現,北海道有很多地名中是「別」字結尾的,例如然別、登別、女幌別、紋別、士別、當別...,所謂的「別」,就是愛奴語中的「ペッ」,表示這些地方過去都是有河川流過的地方。由此可知,對於愛奴人來說,河川與其流域的特徵,應該是一個用來判斷該區漁獵與狩獵區域劃分,非常重要的標記。

~未完待續~

註:款冬,在日文中念做「フキ」,中文又稱之為蜂斗菜,我記得之前在札幌念書時,老師就曾在路邊摘給我們看過,並告訴我們,當蜂斗菜開花的時候,就表示春天要來了,日本有很多人喜歡在此時去山上採這種野菜來吃,而後來我也的確常在春天時看到餐廳端出「蕗の薹(ふきのとう)」,但我其實不太敢吃這道山菜料理(大多是炸成天婦羅),因為它吃起來會有種大人的微微苦澀感XD。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NANA濕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