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試讀心得



  這是一本難讀的書,更精確的說,這是一本難以快速閱讀、需要細細咀嚼品味的書。在報名試讀前,我並不清楚作者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平。甚至在開始閱讀前,我也並未先搜尋過維基百科如何介紹這位智者。確認內容格式是一篇篇的日記文體時,我還想著可以憑藉長期閱讀習慣的加持下速讀完畢。不過,隨著我逐行掃過第一頁,越往下看就越把速度放慢,最後更放下想翻頁的手,回頭重新一字一字的細品起每一句。


  不愧是一位智者的心靈日記,書中不像經典一般帶著極力說服的急迫感闡述大道理,也並非以華麗辭藻將景物裝飾的如列日一般燦爛,乍看奪目卻難以久視。本書詞句樸實無華,內容很多都是鄉村日常,翻閱時卻能感受到滿盈溢出的寧靜噴發,隨著書頁撥動浸滿全身,並慢慢沁入腦中與內心,將如鐵鏽般的浮躁蝕去,留下不帶防衛與預設立場的大腦和心靈來嘗試理解克里希那穆提的覺知。


  以下將特別觸動我、讓我省思良久的詞句庾省思的內容簡單整理:

『當分析者將自己與被分析的物件分開時,衝突便產生了,而衝突意味著失去了平衡。』
『表達自我從而尋求認同的內在衝動,乃是混亂和生命失去意義所導致的結果。』

  如果有了你我之別,那一切就會有差別對待,而差別引起比較,不甘心是一切混亂的源頭。


『心靈一定不能被塵世的岩石和烏雲填滿,它必須像嶄新的容器一樣空無一物。如此一來,你才能獲得全觀的視野,看見前所未有的景象。』

  若帶著既定印象與認知,猶如以管窺豹,別說看清豹的全貌,連理解什麼是豹都有困難。


『宗教已經變成迷信、偶像崇拜、信以為真和種種的儀式。它喪失了真理之美,竟然以香火取代了實相的地位。』
『宗教唯一應該關切的就是如何徹底轉化人心,圍繞這個主旨的馬戲表演只是在胡鬧罷了。』
『心理上帶著諸如民族主義的意象,或是各地廟宇中的神像所形成的偶像崇拜,導致了人類一直生活在衝突、快感和悲傷中。這些形象的樹立無休無止。然而,只有充分意識到它們為我們真實的生活投下了陰影,因而阻礙了和他人、那片雲、那棵樹以及那些孩子們產生深刻的關係,然後愛才可能出現。』

  台灣是個宗教繁盛國家,我自幼就在傳統佛道教家庭長大,但天生叛逆的我卻早早的在國小時就和虔誠佛教徒的母親就死亡後轉世概念討論良久。高中班導也是個虔誠佛教徒,當時的他要求學生必須每天填寫所謂的「福氣存款單」,記錄自己每天的善行,更提出了做善事才能有福報的等價交換法則。當然當時的我不贊同,覺得帶有利益交換的善行並非真正的善行。長大後越多知道這個世界,就越會思考偶像與宗教的存在,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是好是壞。偶像總引起狂熱,最後走向瘋狂,例如希特勒等;宗教教義多數勸人向上,但是其排除異己的手法也讓人不寒而栗,如中古世紀時的基督教等。


『你得在日常的關係中與萬物建立井然有序的互動,唯有如此才能喚醒冥想之美。』

  一行大師的正念中,提到走路時就應該專注的、享受的步行,因為每一步都是我們對大地的親吻。如果總是來去匆匆、過於執著,就會對周遭與過程視而不見,因此現代人總是煩悶不堪,定期需要透過度假等方式放鬆。但其實好好細品萬物,就能一直身處在和諧的身心狀態中,而非特意強求。


  這是一本難以囫圇吞棗的書,書中不僅僅是克里希那穆提7年的日記,而是一生的領悟與智慧。推薦希望尋求內心平靜的人可以收入本書,若煩躁不安請翻開了慢慢細品,除了好好省思以外,更能快速的汲取書中滿滿的靜謐安寧。


其他觸動內心的詞句:

『神志清明意味完整、健康和聖潔。瘋癲、神經質、精神病、失衡、精神分裂,不論名相是什麼,指的都是在行動中或面對關係時,你的內在是四分五裂、支離破碎的。 』
『引起對立與分裂,就是代表你們立場的政客所擅長的把戲。』
『控制暴力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暴行,因為掌控者即是被控制的對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