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去博物館了嗎?—讀《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想到博物館,你會想到什麼?有可能是那顆有名的白菜(翠玉白菜)、一塊肉(肉形石)、一幅畫?這都是典藏和展示的部分。

  你是否曾注意到博物館裡的人?除了博物館的正職館員之外,在展場的轉角處常常會有志工阿姨或叔叔。還有一個專門防止偷竊、維持展場秩序,的職位「警衛」。 


  之前分享過在墓園裡看見生命—讀《巴黎墓園的祕密生活》
當時在書店裡,旁邊擺著另外一本《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這兩本書都滿足了我對於人物生命的好奇心,快速地翻閱了一會兒,立刻兩本書一起購入。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的作者,就如同書名,曾經是美國大都會藝術館的警衛。也許有人看到這樣的簡介,會覺得應該內容應該要有一些面對破壞畫作或偷竊名畫的盜賊之類驚心動魄的故事。但如果這樣,也許比較適合出版成推理小說。

  身為藝術愛好者,我非常很喜歡去博物館,尋找某些寧靜和歸屬感。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當四周燈光投射在作品的方向,觀者自然會將眼睛視線專注的看往作品。這時候,作品上有著迷人的光暈,自然產生了有一種崇敬的心理效果。
這個時候,彷彿四下無人,只有你和作品兩相對望。其他看展的人來來去去,一點都不重要,自然而然的屏蔽他們。

  畫作是如此,化石也是如此。有一陣子我很喜歡去博物館看著恐龍化石發呆,抬頭仰望感受牠的巨大,一邊想像牠走在路上會有多麼驚人,腦海中的小劇場就誕生了。

  但警衛可就不能不管參觀者了!

  有一個段落,是作者描述「看人」的經驗。
身為一位警衛需要仔細觀察人群,有追隨藝術名人堂的「觀光者」,有帶著孩子的「恐龍獵人」,還有「愛藝術的人」、「戀愛中的人」等。當然也有喜歡找警衛問問題的人,各式疑難雜症,也包含了「展出的作品是否是複製品」。

  不過,作者是具有藝術史學背景的警衛。之所以會來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工作,和他的哥哥罹癌過世有關。這個部分使得這本書,在警衛的例行工作之外,多了一點人性的溫暖。但也因為作者本身的藝術史背景,所以在這本書裡他對於每個展區的細緻描述之外,還有滿滿的QRCode,可以連結到博物館網站欣賞文中提到的作品。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可掃QRCODE連結博物館網站


  還有一個段落,是作者看到北宋郭熙〈樹色平遠圖〉,他描述自己看不懂中文,讓他可以「型態多樣的美妙文字,筆畫的視覺之美不會因為語意而消失。」看不懂的文字,讓人有機會欣賞純粹的美。這跟我們看一些古本經典上的拉丁文一樣嗎?充滿裝飾性的文字,華麗的花體,就算看不懂,依舊看不膩。

「有時我不知何者更令人敬佩——偉大畫作所描繪的生命,或反映出真實生命的偉大畫作。」

這句話真的非常打動我!也適合站在任何一件經典作品前面的時候,仔細的思量。
想想最近正在展出的羅丹的雕塑,或是卡拉瓦喬的畫作,
究竟我們感嘆的是藝術家的表現力,還是他們傳達出作品中人物或物件的生命力呢? 

「如果你想知道某件事物是否有趣,可以看它是否讓你發笑。如果你想知道一幅畫是否美麗,可以看它是否引發你心中相應的反應,那種反應與笑一樣確實,但浮現時通常更加安靜而悄然。」

這一大段,其實就是講述「共鳴」。
我想,如果想要知道這本書是否好看,就看它是否能讓讀者發出彷彿在說「對」一般的感嘆聲。

  • 博物館的守望者: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我
  • 作者: 派翠克.布林利 (Patrick Bringley)
  • 譯者: 姚若潔
  • 出版社:時報出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