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021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raw-image

1.1 句子成份

本書關注的是句子成份的分析。

如前述,詞類和句子成份是兩個很不一樣的概念。

詞類的劃分屬歸類性的描述。我們先有一個給定的詞彙,然後劃分若干詞類,比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再進而對詞彙中的每一個詞進行分類,即說某詞屬名詞﹑某詞屬動詞﹑某詞可以是名詞或形容詞等。

在數學語言或人工語言中,詞類與符號之間有特定而不變的關係,屬預先設定的規則,因此詞類與句子成份基本一致﹔譬如「x」﹑「y」﹑「z」等代表自然數的變元,「f」﹑「g」等代表函數 (function) 的函子 (functor),在一個特定的數學語言或人工語言中,這些符號在任一公式中都必然是變元或函子。

但自然語言的情況便十分不一樣,這種歸類性的描述對實際上如何構成一個句子或短語沒有任何說明。即使是屈折語,了解了屈折變化也沒有多大的幫助。我們再回到波蘭哲學家/邏輯學家艾杜凱維茨 (Kazimierz Ajdukiewicz: 1890 - 1963) 的的意見。他認為拉丁語的強屈折性使拉丁語在結構上具有優勢,由於比譬如英語的屈折度更大,故而在詞序方面更具彈性。以一個英語句如 ([那]男孩看見[那]狗)20

為例,用拉丁語可寫作

艾杜凱維茨的意見大概是說,一個拉丁句子的意義不由組成該句子的詞的位置所左右。這亦是十九世紀歐洲語言學家認為印歐語系對詞類有明確認識而中國語沒有的一個根本原因。按艾杜凱維茨的說法,這是拉丁語的優越性。但我們在前面已經提過,把一個略為複雜的屈折語句中的各詞亂置,要讀懂這個句子並不輕易﹔譬如,如果有一個比較複雜的句子,內含兩個同格的主語﹑兩個動詞和兩個受詞,把組成該句子的詞散亂置放,要正確讀出該句子的原意是很困難的,如非不可能。這一方面誠然是艾杜凱維茨觀點的一個遺漏﹔但另一方面,他正確地突出了拉丁語 (引申開來則涵蓋具屈折特性的語種) 對語部的明確的認識,並以此對比他口中的所謂「位序語」 (języki pozycyjne)21

位序語就是舒萊謝爾的孤立語 (isolating languages)。作為一個位序語,漢語對語部沒有明確的認識,句子的結構主要由句中各詞的位置或詞序表示,事實也的確如是。

但如以溝通為目的,無論何種語種,若干程度的位序要求還是必需的。這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可以說,沒有一種語言沒有起碼的詞序要求﹔即使是高度屈折如拉丁語的語言也沒有例外。所以位序是語法結構的一個基本元件。

__________

20 1.1_3 - 1.1_8 中的「S」﹑「V」和「O」分別代表主動賓語結構中的主語 (subject)﹑動詞 (verb)﹑賓詞 (object)。

21 英譯作「positional languages」。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如題,本書提出一個觀點﹕漢語語法有一個邏輯結構,並以上古漢語為分析的起點。 有些章節雖然比較技術性,但耐心和願意思考的讀者應該還是可以理解一個大概。 歡迎出版社關注。 聯絡作者﹕sen.wong@proton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