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凱管理觀點:
最近看了哈佛管理雜誌中文繁體版2011年10月號的一篇《靠小幅落後取勝》《If You Want Win,Tell your Team It’s Losing (a Litter)》 的採訪文章,是美國華頓商學院教授約翰柏格研究的心得,他分析六萬場籃球賽真實的現場資料,包括18,000場美國職業籃球賽(NBA),發現得分與獲勝機率之間的線性關係,一支球隊每超出兩分,獲勝的機率就增加約7%,但是比賽到中場休息時,落後一分的團隊更有可能獲勝,獲勝的機率會高於前面那種線性關係下的贏球機率,而且高約8%。
在管理高爾夫實戰系列訓練課程裡,小組間進行十八個洞(主題)54個案例解決問題的揮桿競賽,我有與約翰伯格教授非常相似的觀察:
1.上半場落後3桿以內的第二名隊伍,最後勝出機率約為60%;落後3〜5桿者,獲勝的機率約30%。
2.只有約20%的少數隊伍能夠從頭至尾一路領先。
3.一旦上半場落後了第一名10桿以上,70%的隊伍下半場以少輸為贏,不敬陪末座為目標,其中80%的隊伍成績反而比上半場好。
4.上半場是最後一名又落後於倒數第二10桿以上的隊伍,有70%下半場成績比上半場差。
5.所有小組(一般是5〜6組)的成績,最好的及最差的一直保持在3〜6桿左右的差距,約有80%的平均成績會比表現差異大的團體較好。
6.下半場有過2〜3個洞(主題)發生一步錯步步錯,有50%的小組的成績,會輸過上半場發生同樣現象的隊伍。
以上這六點小組競賽的現象,帶給我們團隊績效發展的啟示是:
1.最旺盛的鬥志往往是來自於“些微的落後”,隨著桿數的逼近,帶來團隊高亢的士氣,尤其是從“黃金交叉點”之後,原先領先的隊伍容易變得患得患失,先勝後輸的現象才屢見不鮮。
2.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絕大多數的隊伍不可能樣樣精通而無往不利,天生我材必有用,總是會有一展長才之處。
3.做不成第一,也要確保不會是最後,不是那個最爛的蘋果,也能帶給團隊自我安慰,以及幾分萬幸的感覺。
4.遠遠落後,知道自己無法趕上的隊伍,常常經不起一連串的打擊,提早發生潰散,草草決策、棄桿投降、成為無足輕重,等待結束。
5.處於勢均力敵、實力相當的賽局,最能提高所有隊伍的凝聚力,因此,不只有高潮迭起、驚險萬分的過程,整體成績的表現也會較佳。
6.早死早超生,越早面對失敗的隊伍,經過教訓之後反思調整,戒慎戒懼、明辨慎思,敗部復活、東山再起的機會也隨之而至;至於那些少年得志的隊伍,反而容易經不起遲來的打擊,以致於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人生無常,古今多少事,盡付談笑間,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紓。就是老子在道德經所說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對得意或失意,都不必大驚小怪,否則就如同擔心大病會降臨於身,以至於患得患失。所以,水無常形,兵無常勢,些微的落後,不一定是真正的落後。
此篇文章出自《建元顧問/管理高爾夫訓練中心 第692期電子報【進度追蹤】些微的落後,不一定是真正的落後
建元顧問 https://www.vitalic.com.tw/
若您對此文章有想與鄭自凱老師了解的,請點擊下方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