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5|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烘焙咖啡的經驗累積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學習烘焙咖啡豆,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烘焙經驗。

    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從自己開始製作烘豆機,因為開始自己製作烘豆機,對於烘焙的原理與機械結構上的深入了解,累積起來的一些少許的經驗,讓我在烘焙上能稍微提出一些自己的歸納與淺見。

    至於為什麼需要大量的烘焙經驗?


    單就人類學習的歷程上來說,我們普遍被教導成要先學習一些理論與方法,再投入到現實操作上,然而理論方法再正確,畢竟操作的是人而不是單一的程式或設備,多少都會有誤差或是微調,這些誤差與微調也對應了咖啡生豆的不穩定性。


    有趣的是,我們都過度的期待"正確答案",烘焙咖啡豆有正確答案嗎?由於最終的成本是給自己與別人品嘗,正如料理一般,品嘗料理會有標準的美味嗎?通常會因為每個人的喜好或是習慣不同,會對同一道料理提出不同的看法一般。

    而這又延伸出烘焙咖啡的另一個層面,咖啡是飲品,通常以飲食而言,屬於搭配食物的一種飲料,既然是搭配食物的飲料,吃完什麼食物適合飲用咖啡呢?而這就是烘焙咖啡的目的,大多數飲用咖啡的人,都是拿來搭配食物的話,很明顯的就會根據食用的料理來選擇接下來的飲品。

    有趣的是,精品咖啡則是把咖啡獨立於飲食外,在不搭配食物的前提下,僅享受咖啡的風味,甚至將一杯咖啡當成一整套的料理體驗。因此更講究的是在咖啡入口的過程,強調香氣、口感、各種味道等,目的是在一杯咖啡中品嘗到更多的風味。

    這就是一種專業與普羅大眾的需求的不同,F1賽車與日常用車的差異就在於目的不同,追求每一圈跑時的零點幾秒的差與出門採購晚上要煮的菜,競爭的壓力也大不相同。



    精品咖啡延伸出的各種烘焙理論與課程等,都是一種對咖啡品飲的推廣,正如F1賽車的比賽,吸引更多人去了解車輛的資訊等等;但理論是一回事,要做到可以完整表現理論則又是另一回事了。

    要在極短時間內學會烘焙咖啡豆並不難,把生豆到入烘豆機,烘到一個程度下豆就好,但要烘焙出大家都覺得能喝的咖啡,相對就比較難了;而要在比賽場上短短的時間內烘出評審認為的好喝的咖啡,當然更難。

    烘出好喝的咖啡不難,更難的是每天都能烘出好喝的咖啡,需要的不是驚豔的手法而是穩定的技術,穩定的技術則是建立在大量的烘焙經驗上。

    正如我不會過度期待老婆的廚藝,但相處幾年下來,至少都還能吃,最近也變得比較好吃一點了。即使家裡有大量的鍋具,用來用去也就那一兩個鍋常用。


    這就是習慣了,因為煮來煮去也就那幾道菜,老婆買來買去也就那幾種食材。當然老公不敢挑也是另一個狀況。烘焙咖啡豆也是一樣的狀況,對於店家而言,大多烘焙都是幾種豆子而已,咖啡豆品項太多雖然可以吸引客戶,但對於保存成本與烘焙上都是很大的負擔;對於玩家而言,體驗各種不同的生豆在烘焙上的風味差異則是更重要的目的,畢竟現在有太多的生豆種類可以選擇了。


    所謂的烘焙咖啡,是要到哪種程度才算是會烘焙咖啡呢?


    打網球要到哪種程度才算是會打網球呢?


    都是需要累積經驗與技術的。

    多烘幾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自己設計與組裝咖啡烘焙相關設備。 從一個人的角度來探究咖啡烘焙的過去、現在、未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